香港小贩文化

香港小販是指在香港街頭販賣貨品的小販[1],他們多以販賣低廉貨品及食物為主[2]。 此一行業於香港開埠初期便已出現,並於戰後至20世紀70年代初期期間盛行[3]。到了80年代,香港小販因政府態度改變及城市發展步伐加快而式微[4]

2010年,灣仔一個露天市集
本條目為
香港人口文化系列之一
香港人口普查
2021年人口普查
香港人    新界原居民
海外港人
宗教與風俗
哲學
語文    用語
文學
建築
殯儀    節日與公眾假期
飲食    燒烤文化
電影    電視
音樂    粵語流行音樂
傳媒
教育    補習文化
藝術    古蹟
漫畫    動畫
體育
電子競技   
網絡文化    高登文化
香港次文化
大專院校學生文化
無厘頭文化
MK文化
MK Pop
港鐵文化(即鐵路迷
巴士迷文化
小販文化
街車文化
街機文化


其他香港系列
地理 - 歷史 - 政治
教育 - 治安 - 經濟
香港主題首頁

多年來,小贩一直是香港低下阶层的谋生手段之一,並能讓市民以低廉的價格滿足生活所需[3]。不過政府卻一直認為小販擺賣「不衛生」,並透過市政局及後來的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對之加以規管及取締[4][1]

特徵

香港小販可分為流動及固定兩大類[1]。他們多以販賣低廉貨品及食物為主[2]。熟食小販會販賣的街頭小吃包括碗仔翅[5]雞蛋仔魚蛋等等[3]

港府在1973年推出小販認可區計劃,嘗試規管小販的經營範圍[6]。梁燕玲在《消失中的小販文化》一文中表示,小贩「不屈不撓的精神,發展出富地道色彩的街道文化」。學者馬國明則認為小販在機動性及存在感上存有優勢[7]

粵語當中的「走鬼」是指無牌小販見到執法人員後連忙躲避的場面[8]。當中的是指執法人員當中的外籍領隊[9]

歷史

1940-1960年代:中國大陸逃港潮

1950年代,在廟街擺賣的小販

在1940-1960年代期間,大量中國大陸居民因政局不穩(比如國共內戰文化大革命)及饑荒而逃港。他們大多沒有接受教育及低技術。為了謀求生計,他們不少在香港成為了流動小販。這樣一來,他們便可在盡量壓低經營成本的情況下,向當時的勞動人口出售食品、衣服、日用品[7][10]。當時香港物質水平低下,消費以家庭需要為先,造就了「家庭消費」的崛起[11]。小販的出現正好滿足相關需要[7]

香港販商聯會(Hong Kong Hawkers Association)估計,1949年香港至少有70,000名小販[12]。在当时,小販生意雖為草根階層帶來了就業機會,但同時也製造了噪音和阻街問題。除此之外,政府也指出,有附近店主認為小販對自身構成了不公平競爭,因為其無須繳付租金便可營業。[12]

1960-1970年代:全盛期

2015年,在屯門擺賣的小販

在1960-1970年代,香港大型商場及街市寥寥可数,政府對小販亦少有監管,故此當時香港約有30多萬人從事這一行業[7][13]。1970年代能源危機及1973年香港股災使得香港製造業中的工廠出現倒閉潮,亦令不少失業人口轉向從事小販行業[4]

1970-2010年代:加強規管

然而,随着香港現代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加快,港英政府開始關注流動小販所帶來的健康衛生問題。在70年代初,當局決定不再簽發新的小販牌照,並禁止流動小販牌照轉讓和繼承[14]。市政局在1971年表示,香港有39033名持牌小贩,另有6000名無牌小贩[12]。自此香港的小販數目便不斷下降[3]

2002年,港府實施了有效期為五年的「流動小販自願交回牌照計劃」,鼓励流动小販交回牌照。交回牌照的小販可選擇以下任何一個方案:「挑選一個空置固定攤位,成為固定攤位持牌小販;選租公眾街市一個空置檔位,並享有若干特惠租金優惠;領取三萬元的特惠金」[15],相關計劃其後多次延期至2012年[16][17]。此一計劃至少吸引了339名持牌流動小販交出牌照[16]

截至2008年11月30日,香港持牌的固定攤位小販(包括大排檔)有6,594個,流動小販則有552個[15]

2009年,香港食物及衞生局聯同食環署一起檢討小販發牌政策,並從中檢視重新發牌的可行性[15]。同年開始重新發牌[1]

2010年至2016年:市民對執法的不滿

2010年之後,小販政策的爭議有增無減[3]。一方面,食環署在2015年時曾表明,會在農曆新年夜市期間「嚴厲取締無牌熟食小販」[18]。另一方面,民間則一直有聲音希望保護這種文化[3]

2014年農曆新年期間,食環署職員在桂林街夜市採取突擊行動,行動中帶走一名小販及没收多部木頭車,引起途人鼓譟。當中更有人指責食環署職員「與民為敵」。食環署職員離開後不久,小販們又再重新開業[19]

2014年11月,有建制派區議員在深水埗區議會上提出「對無牌小販『零容忍』」[20],不過當區大部分區議員都同意食環署應為小販尋找合適地點[21][22]。撐基層墟市聯盟則表示,問題根源在於「政府拒發小販牌照和興建新街市」,令小販只能違法經營。聯盟還稱零容忍政策只會「增加民怨」[23]。2015年农历新年期间,深水埗至少有三个团体为街头小贩发声支持[24]本土民主前線的成員更協助清理夜市的街道[25]

2016年2月2日,农历新年臨近时,多名小販與屯門良景邨管理員因佔地問題而發生衝突[26]。2月7日,农历新年前夕,多名小贩在桂林街夜市擺賣,並因此而被警方或食環署職員驱赶逮捕,小麗老師在當中同樣因幫助小販經營而被捕[27][28][29]

2016年农历新年期間,旺角爆发了一场名為「鱼蛋革命」的暴力衝突,其起因在於食环署以强硬手段取締小贩[30][31][32]

2016年5月22日,东涌逸东邨的居民為反抗領展轄下商場及街市不斷加租,而另立市集。房委会人员為此报警,指他們「阻街」,並跟居民發生爭執[33]

小贩中心列表

以下列出香港的部分小贩中心:

  • 鵝頸街市及熟食中心
  • 柴灣角熟食市場
  • 長洲熟食市場
  • 長沙灣熟食市場
  • 長達路熟食市場
  • 火炭(东/西)熟食市場
  • 洪祥熟食市場
  • 嘉定熟食市場
  • 擊壤路熟食市場
  • 建榮熟食市場

參見

參考資料

  1. . 食物環境衞生署. [2020-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30).
  2. 黃洪. (PDF). 黎婉薇; 林瑞含; 黃洪; 李劍明; 潘毅; 蔡毓毓 (编). . 樂施會. 2002: 65–73 [2020-06-22]. ISBN 97896266401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23).
  3. . eTVonline 集師廣益. 2017-01-03 [2020-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
  4. 李敏儀. . 文化研究@嶺南. 2011, (25) [2020-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5).
  5. Group Buyer. . 2015: 104 [2020-06-22]. ISBN 9789881286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
  6. (PDF). 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 小販政策小組委員會. 2014-04-15 [2020-06-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1-03).
  7. 梁燕玲. . 文化研究@嶺南. 2011, (25) [2020-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8. . 現代標準漢語與粵語對照資料庫. 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2020-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5).
  9. 蘇萬興. . 中華書局. 2016 [2020-06-22]. ISBN 97898883946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5).
  10. 馬國明. . 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2009: 83. ISBN 9789888011100.
  11. . 文匯報. 2008-09-10 [2015-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1).
  12. Sataline, S.; Renton, A.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5-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13. . 文匯報. 2009-12-15 [2015-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4).
  14. (PDF). 香港政府: 2. 2012 [2020-06-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06).
  15. (PDF). 2009 [2015-03-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16. . 政府新聞網. 2007-12-21 [2020-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2).
  17. (PDF). 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 2010-11-29 [2020-06-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31).
  18. . 立場新聞. 2015-02-11 [2016-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2).
  19. . 東方日報. 2014-02-03 [2016-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2).
  20. . 立場新聞 Stand News. [2016-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5).
  21. . 蘋果日報. 2015-01-16 [2016-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6) (中文).
  22. . 明報. 2015-02-09 [2016-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23. . 蘋果日報. 2015-01-17 [2016-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6) (中文).
  24. . 經濟日報. 2015-02-17 [2016-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1).
  25. . w熱血時報. [2016-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7).
  26. . 蘋果日報. 2016-02-03 [2020-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6) (中文).
  27. . 立場新聞. 2016-02-08 [2020-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28. . 立場新聞. 2016-02-08 [2020-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4).
  29. . 蘋果日報. [2016-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1).
  30. Moss, Stephen. . The Guardian. 2016-02-09 [2016-04-30].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31. Diplomat, Linda van der Horst, The. . The Diplomat. [2016-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8).
  32. . VICE News. [2016-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美国英语).
  33. Yuen, Chantal. . Hong Kong Free Press. 2016-05-23 [2020-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香港小贩文化
本條目為
香港人口文化系列之一
香港人口普查
2021年人口普查
香港人    新界原居民
海外港人
宗教與風俗
哲學
語文    用語
文學
建築
殯儀    節日與公眾假期
飲食    燒烤文化
電影    電視
音樂    粵語流行音樂
傳媒
教育    補習文化
藝術    古蹟
漫畫    動畫
體育
電子競技   
網絡文化    高登文化
香港次文化
大專院校學生文化
無厘頭文化
MK文化
MK Pop
港鐵文化(即鐵路迷
巴士迷文化
小販文化
街車文化
街機文化


其他香港系列
地理 - 歷史 - 政治
教育 - 治安 - 經濟
香港主題首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