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革新論
《香港革新論》是一本2015年出版的香港政治學和社會學叢書,由香港學者方志恒主編,主張以「革新保港,民主自治,永續自治」為綱領,建構在「民主回歸論」和「獨立建國論」以外,香港前途的「第三種想像」。[1]
香港革新論 | |
---|---|
作者 | 方志恒等 |
语言 | 中文 |
主题 | 政治學 |
發行 | |
出版机构 |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時間 | 2015年 |
出版地點 | 台灣 |
规范控制 | |
ISBN | 9789865671556 |
目錄
- 自序:在後政改時代,為我城思考新論述 / 方志恒
- 全書綱領:革新保港 民主自治 永續自治 —— 香港前途宣言 / 方志恒
- I. 自由靈魂 主體意識
- 1. 喚醒我城的自由靈魂 —— 書寫香港的自由故事 / 黃冠能
- 2. 在地的核心價值 —— 香港人主體意識的前世今生 / 何俊霆
- 3. 港式國族主義 —— 從種族血緣論到公民價值論 / 陳智傑
- II. 香港我城 民主自治
- III. 革新保港 在地抗爭
- 8. 普選以外,更需在地抵抗政治操控 —— 選舉專制政體下的新本土民主運動 / 周日東、雷浩昌
- 9. 建制派如何在選舉屈機?—— 從區議會到立法會的選舉操控 / 區諾軒
- 10. 建制派如何築起選舉長城?—— 透視地區活動的撥款過程 / 林立志
- 11. 國民教育,早已滲入教育肌理 —— 抵抗無孔不入的洗腦贏心工程 / 田方澤
- 12. 寒蟬處處的學術界 —— 守護我城學者有種責任 / 施家潤、柯衍健
- 13. 赤色風暴下的法律界 —— 我城法律精英的時代使命 / 鄺英豪
- 14. 媒體操控下的新聞界 —— 風雨中抱緊新聞自由 / 陳智傑
- IV. 革新保港 香港優勢
- 後記:2047大決戰?—— 在主體意識與中國因素之間思考 / 王慧麟
評價
- 本土派學者孔誥烽:如果戰鬥格的陳雲《城邦論》與港大學苑的《民族論》是重口味的深焙咖啡,那麽與人爲善的《革新論》便算是為大家提供一個淺焙口味新選擇的嘗試。香港本土論述多樣化,可喜可賀。[2]
- 《香港民族論》作者之一梁繼平:較溫和的主張亦有其策略性意義,有助爭取更廣泛群眾的支持,及增加談判桌上另一方去讓步的誘因,而《香港革新論》則是在溫和論述中,值得香港人留意和討論的作品。[2]
- 佔領中環運動發起人戴耀廷:在「後雨傘時代」,我們需要新的思維去引領『自覺、自主』的『香港人民』走一條『自決、自治』的路。方志恒及一眾年輕學者,正正在最適當的時候,為香港注入一套能開闢出一條新道路的新論述。[2]
- 學聯秘書長羅冠聰:作者在總綱提出清晰的方向:『革新保港、民主自治、永續自治』,雖然不是突破、創新的論述,但它把零散的主張以一套有系統的政治語言疏理出來,借鑒外地經驗,利用『第三種想像』、『社會包圍政權』、『公民社會聯線作戰』等用語整合,從而推進公民社會討論。[3]
- 台灣學者吳介民:《香港革新論》的論述軸線,把原先仍帶有素樸氣息(或略顯粗糙)的「本土政治運動」論述,做了開拓性的努力,嘗試提出一條「新政運路線」。[3]
- 台灣學者何明修:《香港革新論》最重要的貢獻在於「少談些主義、多研究些問題」的實務取向。[4]
- 香港學者呂大樂:《香港革新論》一書的二十四位年青作者,認真的進行反思,大膽拋出了二十二個課題(包括全書綱領和後記)供關心香港政治的讀者探討,如何在這個悶局之中尋找「革新保港,民主自治」的新的出路,這需要智慧的同時,亦需要勇氣。[2]
- 流亡海外作家余杰:《香港革新論》一书,是一群香港年轻世代的知识精英为香港的前途而战的思想结晶。从主编方志恆以下的二十四位作者,要么是任教于香港各大学的年轻学者,要么是活跃在学运和社运前线的先锋,要么是泛民政党的明日之星,要么仍然在本港或欧美名校攻读学位的学子。他们术业有专攻,人生方向也各不相同,但最大的共通点就是活力四射的年龄和对香港深沉的爱与关怀[5]。
- 香港學者許寶強:「儘管方的想法還有待深化完善,部分分析立論亦可以商榷,但他們勇於直面未來、敢於談論願景,以至提出香港前途的新的想像,顯然是下一波民運無法迴避之路。」[6]
爭議
《香港革新論》出版後,香港城邦論提出者陳雲在2015年7月22日於Facebook發表帖文,指稱「《香港革新論》很多均是沒有創意的理論,都是抄襲陳雲的理論,但是卻不要陳雲」[7]。10月12日時,陳雲再於Facebook發表帖文,點名指方志恒在明報發表的文章《重構香港的自治權》 沿用了其《香港城邦論》的理論觀點而未加註解,特別是《基本法》將香港自主權成文化(codified)一點。陳雲亦稱,他在2015年6月14日於《紐約時報》撰寫的英文評論文章,已概述了有關觀點。[8]
方志恒隨即在《香港革新論》的Facebook專頁回應,指他在新書分享會及傳媒訪問時,均曾多次公開表示受到陳雲的理論啟發,希望能夠拉闊本土論述光譜,而他本人亦非常敬重陳雲在本土論述上的江湖地位;至於部份被指抄襲的觀點,方志恒表示其實早已收錄在《香港革新論》內,而《香港革新論》是在2015年5月底定稿、6月初交付台灣「漫遊者出版社」排版和印刷的,時間上稍稍早於陳雲所指在6月14日於《紐約時報》發表的英文評論,所以並沒有抄襲的情況。陳雲對此回覆道:「可以了。因為之前未留意大作同仁的新書發佈會有提及香港城邦論。失覺了。」[9][10]
參考資料
- . 聯合早報網. 2015-08-07 [2015-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6).
- . 明報. 2015-08-26 [2015-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6).
- . 評台. 2015-08-24 [2015-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5).
- . [2015-12-28].
- 余杰. . 自由亞洲电台. 2015-10-02 [2015-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7).
- 許寶強. . 香港獨立傳媒. 2015-08-11 [2015-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7).
- . [2015-12-28].
- . [2015-12-28].
- 方志恒. . 2015-10-13 [2015-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 . [2015-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2).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