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家女子勞教所
馬三家女子勞教所,屬於馬三家勞動教養院,位於中國大陸遼寧省瀋陽市于洪区馬三家街道馬三家村,是一所女子劳动教养机构,在2013年是全中國300餘座勞教所之一,有57年的历史。2013年4月中國雜誌報導了馬三家勞教所的酷刑黑幕,引起中國社會各界的關注。[1]
相关情况
2000年,聯合國人权委员会(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发布的全球妇女人权报告中的中国段落指出,聯合國特別報告員接獲一些個案,2000年10月,在遼寧省瀋陽市的馬三家监狱(Masanjia Prison),據稱將18名女法輪功學員衣服剝光後被投入男犯牢房。據報當時的中共中央政法委書記羅干知晓此事。报告称当时這18名婦女仍在關押中。[2]
报告又称在1999年10月,據報1,500多名法輪功學員被拘留在遼寧省馬三家勞教所。學員們被強迫放棄修煉法輪大法。拒絕的人遭到身體的摧殘,被電棍電擊,被關禁閉,和被強迫做繁重的體力勞動。女學員的胸部和陰部被電棍電擊。勞教所的管理人員逼迫學員喝廢棄的井裡的水,喝了之後學員們都出現了中毒的症狀。此案例亦没有说明消息来源。[2]
對於「18名法輪功女學員被丟入男牢」的陳訴,立場親北京當局的香港文匯報記者2001年3月採訪了馬三家教養院負責人;該負責人駁斥此為編造的故事,「依照有關規定,男教只能在男大隊收容教育,女教只能在女所收容教育。也就是說,男女被教養人員分屬不同的大隊或教養所,生活在不同的院落。」他並強調,實行勞教制度是有法律依據的,也是嚴格依法執行的[3]。
求救信事件
美國媒體《俄勒岡人日報》、《赫芬頓郵報》、英國《每日郵報》、澳洲最大報紙《澳洲人報》等媒體報導,2012年10月美國俄勒岡州居民朱麗葉·凱斯(Julie Keith)在購買的萬聖節用品當中,发现一封來自中國勞教所的信。信中寫道:「先生,若你偶然間購買了這個產品,請幫忙將這封信寄給世界人權組織,這裡處在中國共產黨政府之下的數千人將永遠感謝並記住您[4];在這裡一天必須工作15個小時,沒有週末休息時間和任何假日。若不從就將遭到折磨、毆打和粗暴的言語對待。幾乎沒有工資(一個月10元人民幣),」「這裡的人平均被判1至3年勞教,但是卻未經過正常法庭判決。他們許多人是法輪功學員,是無辜的人,僅因為他們與中國共產黨政府的信仰不同,他們常常遭受比其他人更多的懲罰。」這封信沒有署名,只寫了該產品來自馬三家勞教所二所八大隊。[4][5][6][7][8]
美國啟動調查
朱麗葉起初很驚訝,不知如何處理,於是上傳到自己的臉書上。《俄勒岡人報》得知消息後,通知了美國聯邦移民海關執法局(ICE),該局稱下屬的國土安全調查部門已啟動調查。而出售此産品的Kmart母公司西爾斯控股也發表聲明表示,將調查此案件,若發現中國合作公司強迫勞動,將終止合約[9]。
朱麗葉称,她已與ICE人員接觸,並把裝飾物盒子和信交給他們以幫助調查,但尚未收到任何消息。她說曾受到網友批評,此舉可能導致這位工人遭報復,因為這封信包含了具體的地址「馬三家勞教所二所八大隊」。但朱麗葉表示,她只是試圖傳播事實。「如果這些公司意識到發生了什麼就好。」[10]。
勞教所回應
總部設在紐約的人權觀察中國事務主任Sophie Richardson[11]表示,「我們無法確認這封信的真實性和來源。我認為可以説,這封信描述的情況與我們了解的有關勞教所的情況符合。」報導並指有些人對這封信的真實性有懷疑,認為它太大膽了,以至於似乎不可能。美國之音記者之後電話聯繫馬三家教養院院辦,一位接電話的男子證實有二所八大隊,不過他不願此事發表評論,只是強調他們一切按照法律規定辦事。記者再聯繫勞教院政委辦公室,接電話的男子不願多説,只是反覆説信中描述的不可能[9]。
该事件引起中國以外的媒体報道,俄勒岡人日報表示,此事引發國際的關注[12][13][14][15]美國雅虎新聞網站也對此事件做出報導,該網站表示類似情事已非第一次,就在當週,另一封用中文書寫的信被發現在一個馬桶座圈上,並被張貼在社群網站Reddit上[16]。
美國CNN2013年找到2012年萬聖節求救信的作者孫毅(當時為免報復使用化名「張良」)。張先生接受CNN電視訪問時稱,他是法輪功學員,47歲,住在北京,曾被扣押在瀋陽馬三家勞教所兩年半,他在兩年中寫了二十封求救信。求救信被發現時他雖已獲釋,但仍感謝Keith令外界得知勞教所情況。《紐約時報》也刊登了對他的採訪。[17][18][19]
中國雜誌报道
2013年4月6日,胡舒立參與的「財訊傳媒集團」下屬的《LENS》雜誌第62期刊登2万字报道《走出「馬三家」》,內文提到,2011年9月,62歲的王桂蘭在陰道內藏匿了一卷同宿舍學員劉華寫的《勞教日記》帶出了勞教所。這本《勞教日記》裡紀錄了在勞教所裡受到的各種酷刑與非人對待,日記中紀錄的勞教人員包括劉華、陸秀娟、朱桂芹、趙敏、王桂蘭、梅秋玉、王玉萍、郝威、蓋鳳珍、李平、胡秀芬、曲華松,以及尚未走出的劉玉玲。其中劉玉玲自2012年8月進所之後,一直反映自己懷有身孕,腹部增大;在家人接見時拍的照片上,解開褲帶的劉玉玲大腹便便。劉玉玲三次到馬三家勞教院醫院接受B超檢查,皆被診斷為未懷孕。但劉玉玲自述嬰兒胎動明顯,日益接近預產期,強烈要求轉院檢查,卻一直未得允許,至今仍在勞教院羈押,上車間勞動和起居都要兩個同伴扶持[1]。
2013年2月初,又有一位新近解除勞動教養的女訪民找到大連人王振,交給他一封用蠅頭小字寫在皺巴巴紙上的「呼籲書」,要求廢除勞教。簽名者中包括王振的妻子劉玉玲。劉玉玲2012年8月被判勞教,眼下仍在遼寧馬三家女子勞動教養所裡羈押。這位女訪民告訴王振,「呼籲書」是她包在裹緊的小塑料卷內,藏在陰道裡帶出勞教所大門的[1]。
劳教日记内容
這卷《勞教日記》以入院、幹活、訴訟及刑罰等面向紀錄勞教所中的生活,並整理了其中幾項對勞教人員使用的酷刑[1]:
酷刑名稱 | 日記中被施刑者 | 內容 |
---|---|---|
老虎凳 | 趙敏 | 一種用於長時間限制體位、姿勢的椅子,鐵製,有搭扣用於固定人的手腳,使其無法坐直亦非全然彎腰,長時間乘坐可造成肢體磨損傷害[1]。 |
小號 | 陸秀娟、梅秋玉、趙敏、蓋鳳珍、朱桂芹 | 懲戒室的俗稱。有多種形制,最窄的面積不到4平方米,稍大的約6平方米。沒有光線,日夜靠電燈照明。沒有窗戶,有一透氣窗。如果關上,呼吸會有窒息感。另外,由於不能自由上廁所,吃喝拉撒都要在這個空間中完成[1]。 |
包夾 | 梅秋玉、劉華 | 一種勞教所內特有的監護制度。對於被嚴管的勞教人員,管理者安排所謂「表現好」的勞教人員全時段監視控制,一同起居、勞動、休息,控制其行為並匯報其表現。包夾者也會參與對被包夾者的體罰[1]。 |
大掛 | 梅秋玉、蓋鳳珍、趙敏 | 使用手銬將人固定在床、牆壁、門等物體上,拉伸四肢,或者將身體懸掛起來,使當事人承受超越其生理極限的重力或者張力[1]。 |
電棍 | 朱桂芹、曲華松、胡秀芬、劉華 | 以通電的警棍電擊面部、太陽穴、身體甚至舌頭。據司法部《勞動教養管理工作執法細則》明文規定,使用警棍限於發生逃跑、騷亂和暴力襲警等情形。對老、弱、病、殘以及未成年和女勞動教養人員,一般不得使用警棍[1]。 |
卡齊 | 郝威 | 勞教所裡的教育方式俗稱。全體學員每天下班後到教室,在小板凳上坐齊,背誦勞教人員行為準則。時間為一到二個鐘頭。有時關小號者會單獨被要求坐小板凳反覆背誦行為準則,直到無法支持[1]。 |
死人床 | 朱桂芹、蓋鳳珍、趙敏 | 用於對絕食勞教人員灌食的專用床。鐵製,皮革面,兩側有多道搭扣和布索,可以從頭到腳控制人體,使其不能反抗。臀部有一方形鐵鑄口,為排泄孔。絕食者下身或全身衣服被脫,灌食與便溺均在床上,被縛時間從數小時至數日不等[1]。 |
刑罰與法律的衝突
报导中描述的劳教人员行为被认为与当时的现行法律存在冲突,包括:
中国政府回應
中宣部禁令
《紐約時報》4月11日報導指出,這篇文章在中國引發轟動,大小媒體都轉載和報導,但是審查很快降臨,該報引述美國中國數字時代網站指出,4月10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宣傳部事发后下達指示:「對馬三家女子勞教所的報道及相關內容,一律不轉不報不評。」[21][22][23]
但在中宣部禁令期間,紐約時報指出,當中国的宣传机构禁止续刊揭露马三家女子劳教所酷刑的文章后,中国官方妇联组织出版物《中国妇女报》却采访了原報導作者、调查记者袁凌[24][25]。此外,被認為與北京當局關係密切的香港凤凰卫视卻在4月11日推出《揭秘"马三家"》專題節目,採訪遭禁報導《走出马三家》主人翁陆秀娟、 刘华、 王玉萍等,在節目親身描述她们曾遭受过的酷刑待遇[26][27]
遼寧當局調查
遼寧省政府对此表示高度關注,成立由省司法廳、省勞教局和駐地檢察機關組成的調查組,並邀請媒體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加,進行客觀、公開、公正地調查,據實公布調查真相和處理結果。[28]
- 投訴者遭公安報復威脅
但有消息傳出向調查組投訴者遭到公安報復。原馬三家被勞教人員、被中國媒體評選2006年「为了公共利益年度榜人物」的公務員李文娟到司法信访部门准备向「辽宁省马三家事件联合调查组」反映自己因為「举报国税局領導長官贪赃枉法」而在2006年被劳教一年的受害经历,之后又到官媒「人民网辽宁分部」讲述有关马三家劳教所情况;但4月13日晚上卻有当地公安到她家砸门,说要带她去「配合调查」,導致李文娟不敢多谈她在劳教所情况。[29]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19日晚間則指出「外界对此次调查早有不乐观的预期」。因為此前多家海外媒体报道,向记者提供马三家劳教所惨状的不少受害者被警方传唤讯问时,警方询问者「并未问及任何劳教所中的待遇情况」,却更多的讯问和关注「劳教所的状况是如何流到记者以及外界的」。[23]
4月19日週五晚間,主掌勞教制度的中國共產黨政法委員會所屬機關報《法制日报》以记者霍仕明名义发文(新華網則未署名[30]),称4月9日以来,遼寧事件调查组到实地现场勘查,查阅有关档案卷宗73本,调查干警116人、207人次,劳教人员55人、146人次和14名解教人员,提取证言证词、图片及声像资料663份。调查结果表明,《走出马三家》一文存在严重失实的问题。[31] 調查組指出,文中所谓体罚、虐待劳教人员问题失实,且受采访人员在劳教所内破坏纪律,被管理人员以“完全正常的管束措施”惩罚。部分人员只是在强制进食时使用医用护理床,根本不存在“绑死人床”的问题。[31]文章又称“刘某怀孕仍被收容”问题作假。刘某49岁,入所后自己认为怀孕,并称预产期为2013年5月4日,但无怀孕迹象。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多项检查结果是并未怀孕。[31]劳教所对LENS文中所涉违纪劳教人员采取禁闭措施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该劳教所现有的禁闭室符合部颁标准。文章认为,5人收入劳教所管理手续齐全,符合国家规定。马三家女子劳教所对待劳教人员的待遇达到司法部规定,不存在违规问题。[31]調查組並證實,马三家女子劳教所曾收容法轮功学员,聲稱因此「受到法轮功组织的敌视」。[31]
黨媒反应
翌日(20日),光明网以评论员名义发文《马三家、打的报道失实,真相是什么》,指出「有关方面不应该仅仅以“失实”结论来息事宁人,而应该依照法律,走法律程序。」希望两方能够公开证据并对簿公堂。评论认为给出这篇“虚假新闻”的形成过程、失误之处,才能够让新闻媒体从业者引以为戒。[32]
法廣報導,原報導調查記者袁凌19日晚间在個人微博回应遼寧官方调查报告,質疑遼寧當局「自己查自己,关门扫地。一面封杀,一面放任假消息出笼。文中提到的被劳教人员,欲寻找调查组而不得,警察上门封堵。内部排查消息人士。」公開要求「当庭对质」。法廣並憂心記者、Lens雜誌可能遭到中宣部整肅[23]
媒体评论
- BBC中文網2013年4月9日報導引述東北新聞網星期二的報導說,遼寧省對此事高度關注,迅速成立了由省司法廳、省勞教局和駐地檢察機關組成的調查組,並邀請相關媒體和部份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加,對報導涉及的內容進行客觀、公開、公正地調查,據實公佈調查真相和處理結果[34]。BBC中文網記者星期二(4月9日)登陸《Lens雜誌》網站,發現這篇文章已經被刪除[34]。
- 德國之聲2013年4月9日報導說,中國媒體《Lens視覺》雜誌刊載中國遼寧馬三家勞教所真實生態的深度報導,文章披露,該所對勞教人員使用老虎凳、電擊、黑小號等酷刑。曾在此勞教的人士向德國之聲表示,馬三家甚於重慶「渣滓洞」[20]。中國維權律師江天勇接受了德國之聲的採訪,他透露,中共當局前些年的勞教對象主要是法輪功人員,近年又作為對付訪民、異見人士等的「利器」[20];他本人近年也代理了多起勞教人員控告管制人員施加暴力的案件,很多律師都知道,在中國有幾大「臭名昭著」的勞教所,包括遼寧馬三家勞教所、河北省勞動教養所、河北高陽勞教所、鄭州十八里河、北京大興女子教養院、湖北沙陽勞教所等。在這些地方,視覺雜誌披露的情況普通存在:「長期以來都這樣,除此之外,還包括對女性的性虐待[20]。」
参见
- 勞動教養、中华人民共和国羁押场所
- 北京記者杜斌及其紀錄片《小鬼头上的女人》(線上觀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書籍《陰道昏迷 马三家女子劳教所的酷刑幸存者证词》、《牙刷》
參考文獻
- 記者袁凌、實習生徐宵桐. . 財經博客. 2013-04-07 [2013-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9) (中文).
- Radhika Coomaraswamy. (PDF). UNITED NATIONS: P.6-7. 2001-02-13 [2013-04-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6-02-07) (英语).
- 記者楊帆. . 文匯報. 2001-03-30 [2013-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1) (中文).
- . 《The Oregonian》俄勒岡人日報. 2012-12-23 [2013-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31) (英语).
- . Huffington Post赫芬頓郵報. 2012-12-27 [201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6).
- HELEN POW. . 《Daily Mail》英國每日郵報. 2012-12-27 [201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 Harry Bradford. . Huffington Post赫芬頓郵報. 2012-12-27 [201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 . 《the Australian 澳洲人報》. 2012-12-28 [201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2).
- . VOA. 2012-12-27 [2013-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2) (中文).
- Greg Norman. . FOX. 2012-12-26 [2013-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英语).
- http://www.hrw.org/bios/sophie-richards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Sophie Richardson
- Victoria Edwards. . 《The Oregonian》俄勒岡人日報. 2012-12-28,2013-1-10更新 [201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6).
- Dan Levin. . The Daily Beast(英國新聞集團旗下知名網路雜誌). 2012-12-27 [2013-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2).
- Ashley Lutz. . BUSINESS INSIDER. 2012-12-27 [2013-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 HELEN POW. . mail online. 2012-12-27 [2013-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 . YAHOO. 2012-12-28 [2013-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30) (英语).
- Steven Jiang. . CNN. 2013年11月6日 [2014年6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1月18日) (英语).
- Andrew Jacobs. . 《紐約時報》. 2013年6月12日 [2014年6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5月2日).
- . 《東方日報》. 2013年11月9日 [2014年6月2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5日).
- . 德國之聲 (北京). 2013-04-09 [2013-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3).
- DIDI KIRSTEN TATLOW. . NEW YORK TIMES. 2013-04-11 [2013-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3).
- . 中國數字時代. 2013-04-09 [2013-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8).
- 上海特约记者 曹国星. . RFI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3-04-19 [201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2).
- . RFI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3-04-12 [201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2).
- 狄雨霏. . 紐約時報中文版. 2013-04-15 [201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0).
- . 香港鳳凰衛視. 2013-04-11 [201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5).
- . 香港鳳凰衛視. 2013-04-11 [201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18).
- . BBC. 2013-04-09 [2013-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2).
- 叶兵. . VOA美國之音. 2013年4月14日 [2013-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新華網. 201-4-19 [201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3).
- 霍仕明. . 法制日报——法制网. [201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0).
- 光明网评论员. . 光明网. [201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2).
- DIDI TANG. . HuffingtonPost赫芬頓郵報 (北京). 美聯社AP. 2013-04-09 [2013-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1).
- . BBC中文網 (北京). 2013-04-09 [2013-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2).
- 記者海彥. . VOA (香港). 2013-04-10 [2013-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4).
- 艾曉明. . 陽光時務週刊. 2013-04-11, (第50期).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4).
- 艾曉明. . 中國人權雙週刊. 2013年4月 [201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