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亭

馮亭(?—前260年戰國時期韓國地方官員,繼靳黈之後擔任韓國的上黨郡守,後降趙,封為華陽君

簡介

前262年,秦國武安君白起伐韓,取得野王。韓國被一分為二,上黨成為韓國本土的飛地。韓國派陽城君到秦國謝罪,割上黨之地請和。另一方面,派遣韓陽,通知上黨郡守靳黈撤離上黨,靳黈不肯,韓桓惠王派馮亭接替他的位置。

馮亭到達上黨一個月後,與其吏民謀說:「上黨與韓都新鄭聯絡的道路已經中斷了,秦國的軍隊日日逼進,韓國不能應付,不如將上黨送歸趙國。趙國接受了我等,秦國一定會進攻趙國;趙國被秦國攻擊,必定會親近韓國。韓、趙兩國聯手,一定可以抵擋秦國。」於是派遺使者到趙國,對趙孝成王請求說:「我韓國不能守上黨,而且已經決定割給秦國,但是當地百姓皆不樂意接受秦國統治,而是甘願作趙國子民。現在上黨有城池十七座,願意全意奉獻給大王。」趙王大悅,告訴給趙豹,趙豹說:「臣聽說,『聖人認為,無故而受祿,必定會招來禍害。』」趙王說:「人民仰慕寡人的千秋大德,何謂無緣而受祿呢?」趙豹回答:「秦國蠶食韓國土地,故意切斷上黨和韓國的聯絡,固然自以為如此就能坐取上黨。韓國之所以獻上黨,是企圖轉嫁戰禍給趙國。秦國蒙受疲勞,而趙國坐享其利。強秦不能從弱韓得上黨,如此弱小的我國又如何能從強秦得到上黨,如何不能說是意外之獲呢?不如不要接受。」趙王將此事告訴給平原君趙勝,趙勝請求接受。趙王就派遺趙勝前往接收上黨。

趙國封馮亭為華陽君,給予食邑三萬戶,封馮亭所轄之縣令為侯,給予一千戶,官吏都加爵三級,吏民能相安,皆賜之六金。馮亭一聽垂涕不見趙國使者,曰:「吾不處三不義也:爲主守地,不能死固,不義一矣;入之秦,不聽主令,不義二矣;賣主地而食之,不義三矣。」[1]

長平之戰時,馮亭與趙國大將趙括抗拒秦國軍隊,戰死。

後人

馮亭戰死後,宗族分散,或留(上黨),或在趙。

趙地系

  • 馮唐 (漢朝) 漢將,父為代相(鉅鹿年代),祖父為趙國一軍官(李牧年代)[3]

參考資料

  •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 《史記·范睢蔡澤列傳》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