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

馬克·吐温英語: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塞姆·朗赫恩·克莱門斯(),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說家。其幽默、機智與名氣,極其知名。其交友廣闊,威廉·迪安·豪威爾斯布克·華盛頓尼古拉·特斯拉海倫·凱勒亨利·羅傑諸君,皆為其友。海倫·凱勒曾言:「我喜歡馬克吐溫——誰會不喜歡他呢?即使是上帝,亦會鍾愛他,賦予其智慧,並於其心靈裡繪畫出一道愛與信仰的彩虹。」[1]威廉·福克納稱馬克·吐温為「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2]其於1910年去世,享年七十五歲,安葬於紐約州埃尔迈拉

馬克•吐溫
Mark Twain
马克·吐温
马修·布雷迪1871年2月7日摄
出生塞姆·朗赫恩·克莱门斯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1835-11-30)1835年11月30日
 美國密苏里州汉尼拔
逝世1910年4月21日(1910歲—04—21)(74歲)
 美國康涅狄格州雷丁
墓地紐約州埃尔迈拉伍德勞恩公墓
筆名马克·吐温
職業作家、讲师、演說家
國籍 美國
代表作頑童歷險記
汤姆·索亚历险记
配偶欧丽维亚·兰登
1870年结婚—1904年过世)
兒女兰登·克莱门斯
苏西·克莱门斯
克莱拉·克莱门斯
珍·克莱门斯

簽名

筆名

“马克·吐温”(Mark Twain)是其最常使用的笔名,一般認為这个笔名是源自其早年水手生涯,意思是「兩個標記」,亦即水深两浔,水流平稳(1约1.8米),这是輪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條件。但亦有一說,指其在美國西部流浪時,經常在酒店買酒兩杯,並要求酒保在帳單上記「兩個標記」。然而,孰真孰假,或兩者皆虛,則無從稽考。

生平

童年

15岁的塞缪尔·克莱门斯

馬克·吐溫於1835年11月30日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佛羅里達的漢尼伯鄉村居民點的鄉村的貧窮律師家庭。他是家中7個小孩的第6個小孩。他只有3個兄弟姊妹可以在童年過後倖存下來,他们分别是哥哥奧利安·克莱門斯(Orion Clemens)(1825年7月17日 - 1897年12月11日),姊姊帕梅拉(Pamela)(1827年9月19日 - 1904年8月31日)和弟弟亨利·克莱門斯(Henry Clemens)(1838年7月13日 - 1858年6月21日)。他的姊姊瑪格麗特(Margaret)在他四歲時死去,而他的哥哥班傑明(Benjamin)(1832年6月8日 - 1842年5月12日)在三年後亦死去。他的另一個哥哥Pleasant(1828年 - 1829年)只活到吐溫出生前三個月。在吐溫4歲時,他們一家遷往密苏里州汉尼拔的一個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而這就成為他後來的著作《》和《頑童流浪記》中聖彼得堡的城市的靈感。那時,密苏里州是聯邦的奴隸州,而年輕的吐溫開始了解奴隸制,這成為往後在他的歷險小說中的主題。

马克·吐温是色盲的,而這激起他在社交圈子的詼諧玩笑。1847年3月,當吐溫11歲時,他的父親死於肺炎。接著的那一年,他成為一名印刷學徒。1851年,他成為一名排字工人,也有投稿,並開始給他哥哥奧利安創辦的《漢尼拔雜誌》(Hannibal Journal)寫草稿。在他18歲時,他離開漢尼拔並在紐約市費城聖路易辛辛那提市都當過印刷工人。22歲時,吐溫回到密苏里州。在下密西西比河到紐奧良的旅途中,輪船引水人「畢斯比」要吐溫終身成為輪船引水人,而這職業是當時全美國薪資第三高的職業,每月250美元(等於現在的73,089美元)。

由於那時的輪船是由很易燃的木材建造,因此在晚間亦不可以開燈。引水人需要對不斷改變的河流有豐富的認識,因而可以避開河岸成百的港口和植林地。吐溫在他得到引水人執照(1859年)之前花了2年多一絲不苟地研究了密西西比河的2000英里。在得到執照前的訓練期間,吐溫說服他的弟弟亨利·克列門斯與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工作。亨利死於1858年6月21日,那是由於亨利工作的那艘輪船爆炸。吐溫在亨利死前一個月夢裡預見亨利的死亡,這讓吐溫此後對對心理玄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亨利的死讓吐溫感到極內疚,並在餘生中一直覺得他自己需負上責任。於是他繼續在河上工作並一直是引水人,直到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而縮減了密西西比河的交通。

旅行與家庭

密蘇里州是一個奴隸州,並被大部分人視為是屬於南部的一部分,但密蘇里州並沒有加入美利堅聯盟國。當戰爭開始時,吐溫和他的朋友加入一隊邦聯的民兵部隊(這在一部1885年的短故事「The Private History of a Campaign That Failed」中有相關描述),並加入一場所谓的战斗,在那場战斗中有一個人被殺。吐溫發現他根本不能忍受自己殺任何人,因此他離開了。他的朋友加入南軍;吐溫則到他的哥哥奧利安那裡去,那時奧利安被任命成為內華達的州長的祕書並管理西部。

吐溫與他哥哥乘公共馬車花了2星期多橫越大平原區洛磯山脈。他們到了鹽湖城摩門教的社會。這些經驗成為《苦行記》一書中的主要部分,並給《卡城名蛙》提供資料。吐溫的旅程結束在內華達維吉尼亞城礦那裡。在那裡,他成為一名礦工

在放棄礦工一職後,吐溫在維吉尼亞城的一家報紙《企業報》工作。

吐溫此後到加州舊金山旅行,在那裡他繼續當一名記者,並開始做演講。他見了其他作家如布瑞特·哈得(Bret Harte)等。一次他被分配到夏威夷州,而這成為他的第一次演講。1867年,一家當地的報紙提供一次往地中海地區的輪船旅遊。

在他往歐洲中東的旅程期間,他寫了1869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他亦見查爾斯·蘭登(Charles Langdon)並看到蘭登姊姊歐麗維亞(Olivia Langdon Clemens)的相片。吐溫對她立即一見鍾情。他們在1868年見面,並在一年後訂婚,1870年於紐約州埃尔迈拉結婚。歐麗維亞生了兒子蘭登,但蘭登在19個月時死於白喉

1871年,吐溫一家遷往康乃迪克州哈特福德。在那裡歐麗維亞生了3個女兒:蘇西、克拉拉和珍。吐溫亦成為作家威廉·迪安·豪威爾斯(William Dean Howells)的好朋友。

吐溫之後再度到歐洲旅遊,這在1880 年一部書《浪跡海外》有作描述。1900年他回到美國,給他的舊公司償清欠款。吐溫的婚姻維持34年,直到歐麗維亞於1904年去世。

1906年,吐溫開始給《北美評論月刊》(North American Review)寫他自己的自傳。一年之後,他獲得牛津大學授與文學博士學位。

吐溫比珍和蘇西都活得久。他經過一段憂鬱的時期,這是從他的愛女蘇西在1896年死於腦膜炎時開始的。歐麗維亞在1904年的逝世及珍在1909年12月24日的死令吐溫更憂鬱。[3]

作家生涯

概览

马克·吐温早期的作品多为轻松幽默的诗歌散文,后来逐渐演变为对人类虚荣、伪善以及残忍行为的描绘记录。他的中期作品,主要是《》,揉合丰富的幽默、扎实的叙事和对社会的批判反思。吐温擅长使用口语化的表达形式,他协助创造并发扬基于美国精神和语言发展而成的一类独特的美国文学类型。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吐温的很多作品在当时都受到压制。而因为频繁使用词语“黑鬼”(niggner)——在故事发生的内战前期,这是种非常常见的表达——《》反复被美国高中教育抵制。

人们很难完整地编写马克·吐温传记,因为他的作品数量之巨大(很多发表在不知名的报纸上)以及他常常更换的不同笔名。此外,他的演说和讲座中,有很大一部分无法找到书面记录。因此,对吐温作品的收集是一个仍在持续进行的过程。最近的一次,研究者又于1995年再次发现吐温的作品。

详细

馬克·吐温的第一部巨著《卡城名蛙》,在1865年11月18日於《紐約週六報刊》首次出版。這作品在那裡出版的唯一原因是因為它完成得太遲,趕不及納入阿特姆斯·沃德(筆名)收集美國西部特色著作的書中。

這以後,《沙里緬度聯邦報》(The Sacramento Union)派馬克吐溫去當時被稱為三明治群島夏威夷作通訊記者,給聯邦報寄來關於那裡的事情的信。後來他在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地報》(The Daily Alta California)工作時也是根據這些幽默的信件寫出的,因為《加利福尼亞大地報》派了他取道巴拿馬運河從舊金山到紐約市,作巡迴記者。當時他就不斷寄出信件給報紙出版,諷刺而幽默地記錄他的所見所聞。1867年6月8日,吐溫乘遊艇前往費城,要住5個月。這一遊導致《傻子旅行》的誕生。

1872年,吐溫出版第二部旅行文學著作《苦行記》作為《傻子旅行》的續集。《苦行記》的內容是吐溫到內華達的旅程及在美國西部的後期生活的半自傳式描述。這書以「傻子」對歐洲和中東的很多國家的批評來諷刺美國及西方的社會。吐溫的下一作品《苦行記》把焦點放在美國社會上。之後的《鍍金時代》並不是旅行文學作品,因為這以前的兩本書都是旅行文學作品,而這是他第一次寫小說。這本書亦很著名,因為這是吐溫唯一一本與人合作寫成的書;這本書是由吐溫和鄰居查爾斯·達德利·沃納(Charles Dudley Warner)寫成的。

吐溫之後的兩本著作均是關於他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經歷。《密西西比河的舊日時光》一系列的小品在1875年出版於《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最具特色的是吐溫對浪漫主義的醒悟。吐溫在《舊日時光》之後更著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之後吐溫寫了這本書描寫他在漢尼拔的童年。吐溫模仿自己小時候的性格,塑造出湯姆·索亞的性格來。這書亦引入一角色哈克貝利·費恩為配角。

王子與乞丐》的故事情節雖然今天常出現於很多電影和文學作品中,但其實並不普遍被接納。這是吐溫首次嘗試寫「乞丐」,其缺點是吐溫在英國社會並沒有太足夠的經歷。《王子與乞丐》寫作期間,吐溫亦開始《頑童流浪記》的寫作,並也把另一部遊記《浪跡海外》完成掉。《浪跡海外》是馬克·吐溫往中歐及南歐旅行的遊記。

吐溫之後的出版著作為《頑童流浪記》,這本書出版以後,令他成為更著名的偉大美國作家。《頑童流浪記》是《》的續集,嚴肅的氣氛比後者更為濃厚。這書成為美國大部分學校的必修書,因為哈克放棄服從規矩,而很多這樣年齡的人正是這樣想(哈克的故事背景為還有奴隸制的1850年代)。吐溫於1876年夏,《》發行後手寫約400頁的《頑童流浪記》故事內容。

吐溫的妻子死於1904年,這以後他才得以把他的著作交予審查員及編輯者——他的妻子不喜歡的書籍出版。這些書中有一本是《神秘陌生人》,這本書並未在吐溫有生之年出版,所以人們找到1897至1905年之間的三種版本的手稿。這三種版本令這部著作的出版情況很混亂,而現在才可得到吐溫最先寫的版本。

吐溫最後一部作品是他口述的自傳。一些案卷保管人和編輯者把這自傳重新整理一遍,要令它的格式更符合一般格式,因而一些吐溫的幽默字句被刪掉。

財務問題

吐溫從出版著作賺了很多錢,但他不適當的投資令他浪費了很多錢,其中大部分是投資在一些新發明上。這包括一種新創的鐵箍、一種新的蒸汽機、珂羅版(用來給印版雕刻的機器)和一種排字機。最後,還有他的出版社,起初能成功賣出尤里西斯·格蘭特的回憶錄,但後來還是失敗了。

吐溫的作品能寫成,功劳也該歸他的一個新朋友,因為他解決了吐溫的財務困難。[4]1893年,他與財政家及標準石油公司首長亨利·羅傑開始長達15年的友情。羅傑首先為吐溫申請破產,然後羅傑把吐溫著作的版權移交給吐溫的妻子歐莉維雅,以免債權人奪得版權。最後羅傑把吐溫的所有錢還給債權人。吐溫之後開始他的環球演講旅行,把債務都還清。[5]

作品

  • 卡拉维拉斯郡著名的跳蛙》(The Celebrated Jumping Frog of Calaveras County
  • 竞选州长》(Running for Governor
  •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 乞丐王子》(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
  •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 百万英镑》(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 败壞了哈德莱堡的人》(The Man That Corrupted Hadleyburg
  • 三万元遗产》(The $30,000 Bequest and Other Stories
  • 案中案》(A Double Barrelled Detective Story
  • 苦行記》(Roughing It
  • 《坏孩子的故事》(Story of the Bad Little Boy
  • 火車上的吃人事件》(Cannibalism in the Cars
  • 《我最近辞职的事实经过》(The Facts Concerning The Recent Resignation
  • 《田纳西的新闻界》(Journalism In Tennessee
  • 《好孩子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Good Little Boy
  • 《我怎样编辑农业报》(How I Edited an Agricultural Paper
  • 《大宗牛肉合同的事件始末》 (The Facts In The Case Of The Great Beef Contract
  • 《我给参议员当秘书的经历》(My Late Senatorial Secretaryship
  • 康州美國佬大鬧亞瑟王朝》(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 Arthur's Court
  •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Goldsmith's Friend Abroad Again
  • 《神秘的访问》(A Mysterious Visit
  • 《一个真实的故事》(A True Story
  • 《法国人大决斗》(The Great French Duel
  • 《稀奇的经验》
  • 《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The Californian's Tale
  • 《他是否还在人间》(Is He Living or Is He Dead?
  • 《和移风易俗者一起上路》(Travelling with a Reformer
  • 狗的自述》(A Dog's Tale
  • 镀金时代》(Gilded Age
  • 《人的五大恩賜》(The Five Boons of Life
  • 傻子旅行》(The Innocents Abroad
  • 巾幗英雄貞德傳》(Personal Recollections of Joan of Arc

參見

索引

  1. 見《海倫凱勒自傳》,海倫·凱勒
  2. . [2006-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6).
  3. . [2006-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6).
  4. Lauber, John. The Inventions of Mark Twain: a Biography.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90.
  5. Cox, James M. Mark Twain: The Fate of Humo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6.

參考資料

  • Ken Burns, Dayton Duncan, and Geoffrey C. Ward, Mark Twain: An Illustrated Biograph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2001 (ISBN 0-375-40561-5)
  • Gregg Camfiel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ark Twai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0-19-510710-1)
  • James M. Cox. Mark Twain: The Fate of Humo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6 (ISBN 0-8262-1428-2)
  • Everett Emerson. Mark Twain: A Literary Life.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0 (ISBN 0-8122-3516-9)
  • Shelley Fisher Fishkin, ed. A Historical Guide to Mark Twai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0-19-513293-9)
  • Jason Gary Horn. Mark Twain: A Descriptive Guide to Biographical Sources.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1999 (ISBN 0-8108-3630-0)
  • William Dean Howells. My Mark Twain. Mineloa,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97 (ISBN 0-486-29640-7)
  • Fred Kaplan. The Singular Mark Twain: A Biography. New York: Doubleday, 2003 (ISBN 0-385-47715-5)
  • Justin Kaplan. Mr. Clemens and Mark Twain: A Biograph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66 (ISBN 0-671-74807-6)
  • J. R. LeMaster and James D. Wilson, eds. The Mark Twain Encyclopedia. New York: Garland, 1993 (ISBN 0-8240-7212-X)
  • Patrick K. Ober . Mark Twain and Medicine: "Any Mummery Will Cure".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003 (ISBN 0-8262-1502-5)
  • Albert Bigelow Paine. Mark Twain, A Biography: The Personal and Literary Life of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New York: Harper & Bros., 1912. (ISBN 1-84702-983-3)
  • Ron Powers. Dangerous Water: A Biography of the Boy Who Became Mark Twain. New York: Da Capo Press, 1999. (ISBN 0-306-81086-7)
  • Ron Powers. Mark Twain: A Life.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5. (0-7432-4899-6)
  • R. Kent Rasmussen. Critical Companion to Mark Twain: A Literary Reference to His Life and Work. New York: Facts On File, 2007. (Revised edition of Mark Twain A to Z) (ISBN 0-8160-6225-0)
  • R. Kent Rasmussen, ed. The Quotable Mark Twain: His Essential Aphorisms, Witticisms and Concise Opinions. Chicago: Contemporary Books, 1997 (ISBN 0-8092-2987-0)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马克·吐温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马克·吐温
维基语录上的马克·吐温语录

作品

研究學習

生平

其他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