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马丁诺维奇·胡齐耶夫

马列·马丁诺维奇·胡齐耶夫俄語:1925年10月4日—2019年3月19日),是苏联的著名导演,是“生活流派”的代表人物。拍摄的《伊里奇的哨所》曾遭到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的点名批评,不得不重新剪辑改名上映。[1][2][3]

马列·马丁诺维奇·胡齐耶夫
出生1925年10月4日 编辑维基数据
第比利斯 编辑维基数据
逝世2019年3月19日 编辑维基数据 (93歲)
安葬于特罗耶库罗夫公墓 编辑维基数据
就讀學校
職業演員電影導演編劇、戏剧老师、教育學家、电影编剧 编辑维基数据
僱主
  • Top Courses for Scriptwriters and Film Directors 编辑维基数据
獎項纪念列宁诞辰一百周年奖章俄罗斯联邦国家奖、Golden ram、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 编辑维基数据

生平

1925年,出生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的公务员家庭。1937年,父亲判死刑。1952年,毕业于莫斯科电影学院,在敖德萨电影制片厂工作。1953年,与大学同学合著第一部剧本。

1956年,合著剧本拍成电影在全国公映。1965年,任苏联电影摄影师联盟委员会成员。1966年签署反对为斯大林平反的《25人公开信》。1978年,在格拉西莫夫电影学院任教。2019年,去世。

作品

电影

  • 《滨河街之春》(1956年)
  • 《两个费奥多尔》(1959年)
  • 《伊里奇的哨所/那年我二十岁》(1963年)
  • 《后记》(1983年)

剧本

  • 《滨河街之春》(合著,1953年)

参考文献

  1. . [2021-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4).
  2. . [2021-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4).
  3. . [2021-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