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 (中國大陸)
高山族(中国民族名称罗马字母拼写国家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定的55個少數民族之一,廣泛分佈於中國大陸各地,族群主要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移居中國大陸之臺灣原住民族移民。[4]
高山族 Gaoshan | |
---|---|
北京市牛街上的繪畫,中間為高山族 | |
總人口 | |
3,479人 (2020年,中國大陸)[1] | |
分佈地區 | |
主要居住在: 河南省南陽市邓州台湾村[2]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3] | |
語言 | |
漢語(普通話、閩南語、河南話等) 少量原住民族語言 | |
宗教信仰 | |
无神论、佛教和道教等 | |
相关族群 | |
臺灣原住民族 |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政策和兩岸關係變化等原因,有大量中國大陸原漢族人口在1953年至2000年間改報為高山族,使得在中國大陸報稱為高山族的人口相較1953年的329人上升了超過13倍。[5]
族群分佈
根據族譜記載,聚居在河南鄧州的大部分為高原原住民鄒族和平地原住民洪雅族後代,亦有部分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和卑南族,遷移到大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鄭時期。而聚居在福建華安縣的大部分為排灣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噶瑪蘭族,遷移的大陸的主要時期為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及後來的经商活動。[3]
歷史
台灣原住民移居大陆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代。據說河南省鄧州市上營村還存在一些高山族居民,傳為郑成功死后,其部將黄廷底下於康熙年間降清,後移居此地開墾的部眾;2005年,該市有2674人自報為高山族[6] ,这些村民现在的生活与当地汉族融为一体,但某些风俗习惯仍異於河南當地的漢人,而是較接近附近的閩南村落,例如信奉媽祖、喪事的跳棺儀式、稱爺爺為爹,奶奶為嬤。[7]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国共内战时期,一些臺灣原住民族被中國国民党征召到中國大陆参战[8],1946年底随国民党军队到大陆的臺灣原住民族青年有1000多人,除有少数人回到台湾外,不少死在内战的战火中,部分倖存者隨后又加入中國人民解放军。1949年後,這些随国民党军队到大陆的士兵留在中國大陸,並被劃為「高山族」,成為高山族在中國大陸的主要來源[9],他们多数被安排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厂矿工作。
文化習俗
國共內戰期間,因為兩岸關係緊張,在中國大陸的高山族與台灣的聯絡被迫中斷。因此之故,在中國大陸的第二、三代的高山族除了知道自己的家族來源、部分風俗(如稱謂、服飾、飲食、起居、婚喪嫁娶等)[10],對於本民族的語言、儀式禁忌、宗教信仰等均知之甚少。
如今,在中國大陸的高山族身上的民族文化表徵已所剩無幾。他們多交叉使用在地方言話和普通話,生活方式已與當地漢人無異。
部分高山族有信仰蛇圖騰的傳統,蛇圖騰被奉為民族聖物,每年豐年祭時節,族人都跪拜在圖騰下,口念吉祥語,以示慎敬,並祈賜子孫好德行善,能讀書,會做事。文革後,此後圖騰信仰也逐漸淡化。現在,高山族家庭中既無圖騰,也無嚴格的信仰禁忌,如今在中國大陸的高山族多信奉中國民間神祇,如土地公、媽祖、保生大帝等。他們也過清明節,但各個家族的掃墓時間不盡相同,分為清明和冬至兩個時段。[11]
人口分布
下表是在2000年人口普查中,中國大陸各地報稱為高山族的人口列表:
位次 |
地區 |
總人口 |
高山族 |
佔高山族 人口比例(%) |
佔地區 少數民族 人口比例(%) |
佔地區 人口比例(%) |
合計 | 1,245,110,826 | 4,488 | 100 | 0.125 | 0.01061 | |
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合計 | 1,242,612,226 | 4,461 | 99.40 | 0.004 | 0.00036 | |
G1 | 中南地區 | 350,658,477 | 1,829 | 40.75 | 0.006 | 0.00052 |
G2 | 華東地區 | 358,849,244 | 967 | 21.55 | 0.039 | 0.00027 |
G3 | 華北地區 | 145,896,933 | 560 | 12.48 | 0.006 | 0.00038 |
G4 | 西南地區 | 193,085,172 | 480 | 10.70 | 0.001 | 0.00025 |
G5 | 東北地區 | 104,864,179 | 465 | 10.36 | 0.004 | 0.00044 |
G6 | 西北地區 | 89,258,221 | 160 | 3.57 | 0.001 | 0.00018 |
1 | 河南 | 91,236,854 | 946 | 21.08 | 0.083 | 0.00104 |
2 | 福建 | 34,097,947 | 416 | 9.27 | 0.071 | 0.00122 |
3 | 廣西 | 43,854,538 | 409 | 9.11 | 0.002 | 0.00093 |
4 | 遼寧 | 41,824,412 | 305 | 6.80 | 0.005 | 0.00073 |
5 | 河北 | 66,684,419 | 274 | 6.11 | 0.009 | 0.00041 |
6 | 貴州 | 35,247,695 | 228 | 5.08 | 0.002 | 0.00065 |
7 | 湖南 | 63,274,173 | 189 | 4.21 | 0.003 | 0.00030 |
8 | 內蒙 | 23,323,347 | 144 | 3.21 | 0.003 | 0.00062 |
9 | 廣東 | 85,225,007 | 142 | 3.16 | 0.011 | 0.00017 |
10 | 江西 | 40,397,598 | 134 | 2.99 | 0.107 | 0.00033 |
11 | 江蘇 | 73,043,577 | 120 | 2.67 | 0.046 | 0.00016 |
12 | 四川 | 82,348,296 | 101 | 2.25 | 0.002 | 0.00012 |
12 | 北京 | 13,569,194 | 101 | 2.25 | 0.017 | 0.00074 |
14 | 吉林 | 26,802,191 | 99 | 2.21 | 0.004 | 0.00037 |
15 | 雲南 | 42,360,089 | 91 | 2.03 | 0.001 | 0.00021 |
16 | 山東 | 89,971,789 | 86 | 1.92 | 0.014 | 0.00010 |
17 | 安徽 | 58,999,948 | 80 | 1.78 | 0.020 | 0.00014 |
17 | 海南 | 7,559,035 | 80 | 1.78 | 0.006 | 0.00106 |
19 | 浙江 | 45,930,651 | 79 | 1.76 | 0.020 | 0.00017 |
20 | 湖北 | 59,508,870 | 63 | 1.40 | 0.002 | 0.00011 |
21 | 黑龍江 | 36,237,576 | 61 | 1.36 | 0.003 | 0.00017 |
22 | 重慶 | 30,512,763 | 60 | 1.34 | 0.003 | 0.00020 |
23 | 甘肅 | 25,124,282 | 55 | 1.23 | 0.003 | 0.00022 |
24 | 上海 | 16,407,734 | 52 | 1.16 | 0.050 | 0.00032 |
25 | 新疆 | 18,459,511 | 41 | 0.91 | 0.000 | 0.00022 |
26 | 天津 | 9,848,731 | 34 | 0.76 | 0.013 | 0.00035 |
27 | 陝西 | 35,365,072 | 27 | 0.60 | 0.015 | 0.00008 |
28 | 青海 | 4,822,963 | 22 | 0.49 | 0.001 | 0.00046 |
29 | 寧夏 | 5,486,393 | 15 | 0.33 | 0.001 | 0.00027 |
30 | 山西 | 32,471,242 | 7 | 0.16 | 0.007 | 0.00002 |
西藏 | 2,616,329 | |||||
現役軍人 | 2,498,600 | 27 | 0.60 | 0.024 | 0.00108 |
尋根以及兩岸交流
遷到大陸的高山族群因戰火、兩岸相隔以及政治緊張等原因無法和台灣的原住民族相認和交流,而大陸政治局面(如文化大革命)亦阻撓高山族群的發展,因此文化、語言和民俗風情傳承上都受到斷層。但在改革開放後,兩岸交流互動恢復,因此大陸的高山族群能夠透過正式和非正式途徑追溯自己的來源以及和在台灣的部落族人相認。以河南鄧州的鄒族後裔為例,2002年,該村居民從祖先遺物中發現《鄧州台灣土番墾屯陳氏家譜》,確認自己是台灣原住民的身分血緣後,就在村最北邊立下「台灣村」牌樓。[12]這引起了台商吳天璽注意,她在河南取得相關資料後,便到處尋找陳年次子、三子的後代,最終在鄧州陳家族譜所記載的「貓地干社」找到當代族長陳宗仁與其弟陳名利。[13]在她的協助下,在2005年8月,台灣阿里山鄒族特富野社头目汪念月、族长、勇士前往河南鄧州「台灣村」確認族譜並和族人相認[14],2009年,河南鄧州的鄒族回到台灣阿里山並參與祭祀儀式,並正式認定該村為鄒族第八個部落。[2]
著名大陆籍高山族
政治界
参见
- 在台大陆少数民族
資料來源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成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 . 大公報. 2021-04-19 [2023-12-11].
- 林钰琼; 董建辉. (PDF). 三峡论坛. 2019-10-08, (2017年第5期) [2023-12-11].
- . [2017-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 [http://www.suec.edu.cn/s/211/t/879/e1/1c/info57628.htm%5B%5D
- . [2017-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2).
- 陳建樾(2006),〈「台灣村」:一個移民村落的想像、構建與認同 ——河南鄧州高山族村落田野調查報告〉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家民委. [2023-12-11].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灣同胞聯誼會. [202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 張愛玲. . 文匯報. 2016-08-27 [2023-12-11].
- 林鈺瓊,董建輝(2006),〈認同、想象與表達: 華安高山族的文化重構〉
- 楊芬瑩. . 中國時報. 2009-11-30 [2023-12-11].
- . 台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料網. [2023-12-11].
- 郑光宏. . 邓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星岛环球网. [2023-12-11].
- . 靈秀南陽. 2012-11-12 [2023-12-11].
- 夏莉娜.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国人大网. [2023-12-11].
- 苏锐. . 新華社. 2023-03-15 [2023-12-11].
- . 台盟网. [2023-12-11].
- . 香港01 (聯合新聞網). 2021-12-04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