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百合
台灣百合(学名:)為百合屬多年生的被子植物,為台灣特有的百合屬植物,因而以「福爾摩沙」作為種名[1],屬於四種台灣原生百合之一[註 1];另外有小葉台灣百合(Lilium formosanum var. microphyllum),為其小葉種的變種[註 2][2]。
台灣百合 | |
---|---|
Lilium formosanum var. formosanum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
目: | 百合目 Liliales |
科: | 百合科 Liliaceae |
属: | 百合属 Lilium |
种: | 台灣百合 L. formosanum |
二名法 | |
Lilium formosanum | |
台灣百合的花冠呈現六角形喇叭狀,葉子呈線狀披針形排列,莖細長直挺且少有分枝,鱗莖深植於土壤中,單株通常只開2朵或數朵的花朵,有的會開數十朵,少數也有多達百朵,生長高度從10公分到120公分都有。野生開花時間平均為4月到9月,而且隨著生長地不同花期也不一樣,大至上單朵花瓣可開放7到10天,當一大群百合花花群聚生長可長達1個月[1]。因為適應性強,可生長在差異大的生態環境之特性[2],故在台灣分布極廣,南從屏東,北至東北角風景區沿海及各小島,如蘭嶼、綠島,地點從海岸邊到海拔3000多公尺的高山上都可發現到它們的蹤跡[1],為了適應其各地生長環境,具有多種不同差異的族群生長形態[2]。
近年來在台灣栽培極為盛行百合切花,逐漸成為台灣重要的新興花卉經濟作物之一[2]。因為花型美好且芳香典雅,野生種近幾十年在過度摘採之下生長範圍銳減,野外多出現在人跡不易到達之處,例如海岸邊的懸崖峭壁。近年台灣興起野生保育的概念,民間以及政府單位都有栽植復育台灣百合的活動[3]。
別名典故
台灣百合通俗別名包括了kavaluan(排灣語)、ungalj(排灣語)、野百合、喇叭花、通江百合、高砂百合、司公鈃仔花(臺灣話:)、司公鈃(臺灣話:sai-kong-giang)[4]、山蒜頭(臺灣話:suann-suàn-thâu)、叭哈花(臺灣客家語四縣腔:ba haˇ faˊ)[5]、山石蒜、山蒜瓣、山棧花等等[6]。另外有俗稱打碗花(臺灣客家語海陸腔:daˊ vonˊ faˋ [7])的名稱,典故源於客家長者口耳相傳,因為台灣百合生長於水源處附近,摘花會破壞環境生態,就好像打破賴以維生的碗一般[8][註 3]。
台灣原住民之中,魯凱族將台灣百合視為極為崇高的植物,魯凱語稱之「bariangalay」[9]。據傳說曾有一位巴冷公主為了守護族人,將自己嫁給了百步蛇王的化身。台灣百合便是在他們的婚禮舉行後出現於湖水旁的聖花[10]。過去在日治時期,台灣百合是只有頭目一類地位崇高者才能於特殊場合--女性婚嫁或是男性捕獵到五隻以上的山豬之時--方得配戴的花朵。但這樣的尊高卑低隨著民主開放後,魯凱族人漸漸將配戴百合的權力開放給全體族人[9][11]。
形態特徵
中國植物誌中的台灣百合Lilium formosanum[12]
- 鱗莖近球形,高2-3釐米,直徑2-4釐米;鱗片矩圓狀披針形至披針狀卵形,白色或帶黃色。莖高20-55釐米,有的帶紫紅色,有的有小乳頭狀突起。葉散生,條形至窄披針形,長10-12釐米,寬4-7毫米,全緣,兩面無毛。花1-2朵,有時3-10朵排成近傘形,有香氣,平展,喇叭形,筒部細,向上逐漸擴大,白色,外面帶紫紅色;花被片先端反捲,長11.5-14.5釐米;外輪花被片倒披針形,寬約2.2釐米;內輪花被片匙形,寬達3釐米,蜜腺槽綠色,無乳頭狀突起,少有具不明顯的乳頭狀突起;花絲長約10釐米,扁平,近基部有細小突起,花藥矩圓形,長約1釐米;子房圓柱形,長約5釐米,粗4毫米;花柱長6.5釐米,無毛,柱頭膨大,3裂。蒴果直立,圓柱形,長7-9釐米,寬2釐米。花期據Wilson記載,在低海拔地區每月開花,在2000-3300米地區7-8月開花。
- 產於台灣。生於海拔3500米以下的向陽草坡。
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中的台灣百合Lilium longiflorum var. formosanum[13]
- 葉無柄,基部抱莖,線形至披針線形,長7-20 cm,寬4-15 mm。花柄長4-9 cm;花被片長10-15 cm,白色,中肋外面紅褐色,內面淺綠色。蒴果長橢圓形,長4-7 cm。
- 全島海平面至高海拔山野(高山頂除外)開闊處。
生長與開花習性
台灣百合為種子盛產種,種子繁殖屬於暖溫型。其果實平均種子數量大約為1500-1900粒。生長於高海拔地帶2000公尺所採得的族群,其發芽適應溫度範圍約為4-25℃之間,若在恆溫箱保持於9-20℃內培養,於2-4週內可取得到超過95%發芽率。生長於低海拔200公尺的族群種,其發芽溫度範圍約為14-22℃較窄,在較高溫度時,則需要光線以促進發芽速率,於3-4週完成發芽[2]。
生長週期可分為簇生期、抽莖期、露蕾期及開花期。長時間日照處理亦可促進莖上葉展開速率、節間伸長、提早露蕾及開花。在種子發芽後,會逐漸形成大量簇生葉,緊密附著生於地下短縮的莖盤上,簇生葉之葉鞘部位會形成肥大的鱗片狀,此為簇生期。簇生的幼苗縮莖之莖頂伸長之後,會逐漸生長為地上莖,此時為抽莖期[2]。
促成抽莖期與是否採用低溫處理有關,若以5℃低溫處理3-4週左右,則可有效促進形成花芽以及抽莖。若生長於日夜溫度25-20℃時,抽莖、露蕾及開花三個階段,分別需要4-5週左右,因此大約只需l2週即可開花。若苗期生長於高溫25-20℃的植株,其生長勢較低溫20-15℃時,會具較多的簇生葉,總葉面積亦較高,其地下鱗莖及花朵數亦多[2]。
與其他百合比較,台灣百合實生苗栽培具早熟性,亦適用於如低溫、長日照處理等的促成栽培措施來調節花期[2]。
用途
經濟用途為切花或園藝用,亦可作為食用,生食或煮食均可。藥用功能和其他百合花相近,取其鱗莖,地下鱗莖球形成瓣狀,略帶苦味,但具清香,可以益陰、安神、歛嗽等。早年在野外仍相當茂盛的時候,亦是取代藥用百合的來源[14]。
衍生意涵
因於台灣百合有如下特點,衍生出各項代表意涵:
相關事件
參考書目
- 邱年永等著. . 南天書局. : P260 [2010-11-21]. ISBN 97898617711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5) (中文(臺灣)).
- 鄭武燦. . 茂昌圖書有限公司. : p1443 [2010-11-21]. ISBN 9578981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編,《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台灣百合,2003年10月,126頁
參考文獻
- . 自由電子報. [2010-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4) (中文(臺灣)).
- 李裕娟、楊純明. . 中華民國雜草學會. [2010-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2) (中文(臺灣)).
- 黃雅玲、王惠美、許玉妹、王均琍. (PDF).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第16卷第1期. [2010-11-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9-14) (中文(臺灣)).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編輯委員會. .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1-07 [2020-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1) (中文(臺灣)).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編輯委員會. .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8-05 [2021-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5) (中文(臺灣)).
- . [2010-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6) (中文(臺灣)).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編輯委員會. .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08-05 [2021-10-24] (中文(臺灣)).
- . 自由電子報.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2) (中文(臺灣)).
- 賴阿忠. .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教育部、原民會. [2013-11-22] (中文(臺灣)).
- ryo. . 文化部. 2010-09-07 [2013-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中文(臺灣)).
巴冷拜別父母,並在臨走前告訴族人,她會守護這個地方,以後可以到鬼湖森林一帶打獵,且一定會有獵物。然後阿達里歐揹起巴冷,在達德勒部落的族人及頭目夫婦的祝福聲中消失在鬼湖中,幾天後,湖邊岸上就開滿了百合花。
- 簡毓群. (pdf).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9-04-06 [2013-11-22] (中文(臺灣)).
- 台灣百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國植物誌
- 台灣百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 . 中国科学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中文(中国大陆)).
- 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站. . [2010-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1-24) (中文(臺灣)).
- 建國黨1997年台灣國花選拔資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繁體中文)
- 王依婷. (PDF). [2010-11-21] (中文(臺灣)).
衍生閱讀
- 台灣特有植物藥用發展之評估研究,天然藥物研究所(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