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人布歐
魔人普烏(日语:;英語:),是日本漫畫家鳥山明連載的漫畫《七龍珠》與後續的改編系列作品的反派角色,出現於《七龍珠Z》的魔人普烏篇。
魔人布歐 | |
---|---|
七龍珠角色 | |
首次登場 | 七龍珠第460話 |
創作者 | 鳥山明 |
各地譯名 | 魔人布歐 魔人普烏[1] 魔人布歐 |
角色设定信息 | |
日語名稱 | |
英語名稱 | Majin Buu |
種族 | 魔人 |
親屬 | 比比迪 (喚醒者) 巴比迪 (控制者) 撒旦先生 (朋友) 普烏先生 (分離) 歐布 (純粹布歐轉世) |
簡述
魔人普烏是由邪惡魔導士比比迪喚醒。擁有無再生能力,只要還有一個細胞未被消滅都可以再生;亦可以將別人吸收,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最初的普烏(純粹普烏)是極度兇殘而且沒有理性,連比比迪亦無法控制。及後入侵界王神界,首先殺死西界王神和北界王神,然後吸收南界王神和大界王神,只有東界王神幸存。受到大界王神的性格影響,變成了性格相對善良而且愛吃甜食的胖普烏。因此比比迪可以控制普烏,將他封印起來。之後東界王神趁此機會,將比比迪殺死。
多年後比比迪的兒子巴比迪,趁著舉行第25屆天下第一武道會的時候,派遣手下在進行比賽時吸收能量,準備讓布歐解除封印。贝吉塔為了可以與孫悟空對戰,自願受巴比迪操控;孫悟空亦接受與達爾對戰,雙方對戰期間提供了許多能量,足以讓普烏解除封印。
被解除封印的普烏甦醒後,最初亦非常兇殘,殺死不少地球人,更將巴比迪殺死。後來撒旦先生發現普烏的善良一面,成功感化了普烏。一個壞人胡亂開槍殺人,並槍傷了撒旦先生,普烏救下撒旦先生之後體內的邪惡意念被逼出來,化為兩個普烏——胖普烏和瘦普烏。由於分化後大部分的邪惡力量轉移到了瘦普烏身上,瘦普烏消滅了拿槍的壞人,因此胖普烏不敵惡普烏。胖普烏使用巧克力光線想把瘦普烏變成巧克力,但被瘦普烏反彈;結果胖普烏自己被變成巧克力,被瘦普烏吃掉而變成惡普烏。
之後惡普烏闖入天界,首先將芝芝變為雞蛋並且立即一腳踩碎,然後將布瑪、維黛兒(比迪麗)、飲茶、克林、18號等人變成巧克力吃掉;天界亦於惡普烏與悟天格斯[注 1]的戰鬥中徹底破壞,只有天迪被波波先生丟出天界而倖免於難。及後惡普烏更吸收了悟天克斯、短笛[注 2]、孫悟飯,但是不敵比古洛[注 3]。於是打算吸收比古洛,但比古洛在被吸收期間打開了保護罩,惡普烏沒有成功吸收,而比古洛則進入了惡普烏的身體。因為波特拉合體時間已到的原因(詳情參見龍珠超設定),比古洛分開為孫悟空和達爾,兩人把被惡普烏吸收的孫悟飯等人救出,惡普烏此時進入體內,為了消滅體內的惡普烏,達爾將吸收掉的胖普烏從惡普烏體內摘下並且留在惡普烏體內,惡普烏因此變回最初的純粹普烏。
由於純粹普烏是最兇殘而且沒有任何理性,因此不久純粹普烏使出特大光球把整個地球毀滅,傑比特界王[注 4]使用瞬間轉移及時將孫悟空、達爾、撒旦先生、天迪送到界王神界,但是孫悟天、杜拉格斯、短笛和孫悟飯來不及救援而在地球毀滅時死去。隨後普烏學會瞬間移動後立即來到界王神界與孫悟空等人決鬥,(動畫原創則是為了不讓純粹普烏繼續破壞其他地方,孫悟空和達爾釋放出「氣」讓純粹普烏感應,引導他在界王神界決鬥,)最終當達爾與孫悟空消耗能量無法繼續戰鬥時,留在純粹普烏體內的胖普烏亦被吐了出來。後來達爾想出使用消滅純粹普烏,首先利用那美克星的龍珠[注 5]許願將地球還原,然後進行復活[注 6],之後呼籲地球人把部分能量讓出,由孫悟空收集地球人的能量製造。在孫悟空收集能量製造的期間,由達爾和胖普烏跟純粹普烏決鬥。
但是除了孫悟空和達爾的親友外,大部分地球人沒有響應[注 7],直到撒旦先生的呼籲才響應。已經有足夠能量的,但孫悟空氣力不足以推動,於是使用最後一個願望補充孫悟空的氣力,最終孫悟空成功推動集合全地球人能量的將純粹普烏徹底消滅。孫悟空同時向閻王傳話希望讓純粹普烏轉世為一個好人,也就是後來的烏普。 後使用地球龍珠許願消除地球人對魔人普烏的記憶,而胖普烏則改名為普烏先生並與撒旦先生一同生活。普烏先生在天下第一武道會中,打敗除撒旦先生外所有的對手。
《七龍珠GT》中為了對付Baby,與烏普(Uub)合體,不過亦保留意識,阻止烏普在天下第一武道會中打敗撒旦先生。
《七龍珠Z 復活的F》中,弗力札想起爸爸克魯德大王曾說過「不可以觸怒魔人普烏和破壞神比魯斯」。
《龍珠超》「黃金弗力札篇」,普烏已經熟睡、很難叫醒,所以沒有登場機會。「宇宙生存篇/力之大會篇」在力之大會中原定為第七宇宙代表選手參戰,但開戰前因開始熟睡2個月而無法參戰。另外,未來杜拉格斯的時空,杜拉格斯聽取了界王神的指示成功阻止了魔人普烏的復活。「銀河巡邏囚犯篇」在他熟睡時刻被銀河巡警帶走。
補足:在2014年鳥山明訪談說魔人普烏是太古以前存在的生物,長久休眠,沉睡時不斷吸取人類的邪惡因素而變得日漸兇暴,比比提只是將長久休眠中的魔人普烏喚醒,非比比提製造出來的。
注释
参考來源
- . 自由時報. 2020-09-17 [2021-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3)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