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少女普莉堤☆貝兒
《魔法少女普莉堤☆貝兒》(又譯《魔法少女PrettyBell》,日语:),是一部由KAKERU所繪的日本漫畫,自2009年起於Mag Garden旗下的《月刊Comic BLADE》連載。[1]
魔法少女普莉堤☆貝兒 | |
---|---|
假名 | |
類型 | 魔法少女、奇幻、喜劇、黑色幽默、政治 |
正式譯名 | 魔法少女普莉堤☆貝兒 |
常用譯名 | 魔法少女PrettyBell |
漫画 | |
作者 | KAKERU |
出版社 | Mag Garden 東立出版社 |
連載雜誌 | 月刊Comic BLADE |
叢書 | Blade Comics Tong Li Comics |
連載期間 | 2009年—2019年1月 |
冊數 | 全28卷 10卷 |
話數 | 全110話 |
動漫主題-電子遊戲主題-ACG專題-模板說明 |
故事簡介
聖靈之杖「麗·羅德()」(Ring Rod)覺醒、適合者「魔法少女普莉堤☆貝爾」出現之時,世界必定有大災難降臨。
角色人物
普莉堤☆貝爾的關係者
- 高田厚志()
- 第五代普莉堤☆貝爾,史上第一位的男性適合者。年齢:35歳。職業是健身教練、自己經營叫做「高田Gym(高田ジム)」的健身房。
- 美咲艾莉()
- 另一位第五代普莉堤☆貝爾。和厚志住在同一條街上的普通小學女生。真正的第五代普莉堤☆貝爾,也是被號稱歷代普莉堤☆貝爾最強的一人,有著足以輕易破壞世界等級的魔力,具有相當於另一位普莉堤☆貝爾高田厚志約10萬倍的魔力,(即使只是最微弱的防禦結界也可輕易將接觸到的敵人擊飛;召喚獸等級幾乎全為上級魔族至魔王等級。),具有單一人即可與魔王軍對抗的實力。
- 「雙索敵手(ツイン・レーダー)」米魯克&可可亞()
- 守護麗·羅德、並協助歴代普莉堤☆貝爾的兩位天使。跟艾莉差不多的年幼外表、實質年齢是33歳。兩人合稱為「牛奶可可」。戰鬥能力在主要角色群中並不出色,但搜索能力十分驚人。
- 桃地美雪()
- 初代普莉堤☆貝爾。為了阻止奈亞拉托提普毀滅世界,召喚「無慈悲的灼熱」( 克圖格亞 )將其根據地燒毀,但召喚的代價也必須犧牲自己,美雪因此喪生。米魯克&可可亞為其建造墓藉以弔念。
- 鹿島洋子()
- 第二代普莉堤☆貝爾。於25年前解決了「海魔騷動」。目前是家庭主婦,有三個小孩。舊姓「安原(やすはら)」
- 大田景()
- 第三代普莉堤☆貝爾。於其任內並沒有發生任何重大事件。目前為國小老師。會使用大江山流護身術,被米魯克&可可亞稱為「與艾莉不同方面的歷代最強」。可以不用變身普莉堤☆貝爾神威召喚弱化版(「 人面鳥 」( 哈耳庇厄 ))與「應答劍」)。被評價為「在任內與其說是沒有發生重大事件,不如說是沒能發生重大事件」的實力超強者。
- 田中沙希()
- 第四代普莉堤☆貝爾。
北方的魔王軍
- 「黒龍」德烏爾・瓦利歐
- 北方魔王。持有「黒龍(シュヴァルツ・ドラッツェ)」・「統帥北方大地與暴風的魔王」等名號。
南方的魔王軍
- 「大淫婦」夏露艾魯
- 南方魔王。持有「大淫婦(だいいんぷ)」・「霧之女王」等名號。四大魔王中唯一的女性也是最為古老的魔王,四人中的年長者。四大國中唯一的民主國家,同時夏露艾魯是國家精神象徴與君權的象徵但無實質政治掌控權利(君主立憲制)。
東方的魔王軍
- 「白刃」侍郎 鈴木
- 東方魔王。持有「白刃(しらは)」名號。一眼就是個西裝穿著毛髮稀疏的中年上班族模樣的男性、性格柔軟的平和主義者。
西方的魔王軍
- 「騎士王」貝魯貝利歐
- 西方魔王。持有「騎士王(きしおう) / ナイト・キング」・「金色的獅子(こんじきのしし)」名號。應該是王中之王般的人物,卻是四大魔王之中最為普通的王。
天界
- 大天使長
- 「戰車(タンク)」雷莫內多
- 新生軍團戰車隊隊長,愛照顧人。
- 「山嵐」朵拉
- 新生軍團砲兵隊隊長。
- 「戰鬥機(ファイター)」薩多拉
- 新生軍團制空部隊隊長。自稱「韋馱天」、「最快速的天使」。
- 「人形使(ドールマスター)」米克
- 新生軍團無人機部隊隊長。原本是補給兵才有這樣懦弱的性格。
海魔族關係者
- 「海魔王」達貢
- 統治海魔族的海魔王。
帶來世界危機的人
- 露拉
- 謎之少女。率領海魔族的一方直到數十年前,被認為已經死了。但不曉得什麼原因便成了人類,「米魯可可」的雷達也感應不到。為奈亞拉托提普的化身。
其他
- “街道醫生”菲邦
- 醫療能力強化的上級魔族。
出版書籍
集數 | Mag Garden | 東立出版社 | ||
---|---|---|---|---|
發售日期 | ISBN | 發售日期 | ISBN | |
1 | 2010年5月10日 | ISBN 978-4-86127-733-7 | 2011年6月24日 | ISBN 978-9-86107-405-4 |
2 | 2010年9月10日 | ISBN 978-4-86127-771-9 | 2011年8月25日 | ISBN 978-9-86107-406-1 |
3 | 2010年12月10日 | ISBN 978-4-86127-803-7 | 2011年10月19日 | ISBN 978-9-86107-407-8 |
4 | 2011年7月8日 | ISBN 978-4-86127-856-3 | 2011年11月23日 | ISBN 978-9-86107-967-7 |
5 | 2011年10月8日 | ISBN 978-4-86127-902-7 | 2012年10月18日 | ISBN 978-9-86109-003-0 |
6 | 2012年1月10日 | ISBN 978-4-86127-933-1 | 2012年11月29日 | ISBN 978-9-86109-331-4 |
7 | 2012年5月10日 | ISBN 978-4-86127-990-4 | 2013年9月16日 | ISBN 978-9-86317-086-0 |
8 | 2012年9月10日 | ISBN 978-4-8000-0031-6 | 2013年11月12日 | ISBN 978-9-86317-957-3 |
9 | 2012年12月10日 | ISBN 978-4-8000-0072-9 | 2014年1月14日 | ISBN 978-9-86324-587-2 |
10 | 2013年4月10日 | ISBN 978-4-8000-0122-1 | 2015年6月17日 | ISBN 978-9-86332-651-9 |
11 | 2013年8月10日 | ISBN 978-4-8000-0197-9 | ||
12 | 2013年12月10日 | ISBN 978-4-8000-0237-2 | ||
13 | 2014年3月10日 | ISBN 978-4-8000-0282-2 | ||
14 | 2014年8月9日 | ISBN 978-4-8000-0345-4 | ||
15 | 2015年2月10日 | ISBN 978-4-8000-0409-3 ISBN 978-4-8000-0396-6(初回限定版) |
||
16 | 2015年3月10日 | ISBN 978-4-8000-0423-9 ISBN 978-4-8000-0397-3(初回限定版) |
||
17 | 2015年9月10日 | ISBN 978-4-8000-0495-6 | ||
18 | 2016年1月9日 | ISBN 978-4-8000-0530-4 | ||
19 | 2016年5月10日 | ISBN 978-4-8000-0574-8 | ||
20 | 2016年9月10日 | ISBN 978-4-8000-0614-1 | ||
21 | 2017年2月10日 | ISBN 978-4-8000-0652-3 | ||
22 | 2017年5月10日 | ISBN 978-4-8000-0686-8 | ||
23 | 2017年9月8日 | ISBN 978-4-8000-0716-2 | ||
24 | 2018年2月10日 | ISBN 978-4-8000-0744-5 | ||
25 | 2018年5月10日 | ISBN 978-4-8000-0772-8 | ||
26 | 2018年9月10日 | ISBN 978-4-8000-0795-7 | ||
27 | 2019年2月9日 | ISBN 978-4-8000-0828-2 | ||
28 | 2019年5月10日 | ISBN 978-4-8000-0856-5 |
參考資料
- . [2013-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