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爆炸

鯨魚爆炸曾發生過數次。1970年於美國奧勒岡州佛羅倫斯,一頭抹香鯨於岸邊擱淺並已死亡,當局選擇使用炸藥爆破。另一宗鯨魚爆炸事件2004年發生於臺灣臺南市,一頭抹香鯨,因鯨體腐爛在運送的過程中自體破裂。[1]

俄勒岡事件

外部
video icon 保羅·林曼記錄鯨魚爆炸瞬間的錄影帶影像, KATU

原因

1970年11月9日,一頭體長14米(約46英尺),重量估計為8噸(16,000磅;7,300公斤)的抹香鯨擱淺俄勒岡州俄勒冈海岸中部的佛羅倫斯海岸,並已死亡。當時的俄勒岡高速公路局(現稱俄勒岡輸運局)管轄此海岸,因而有責任清除殘骸。與美國海軍協議後,結論認為以爆破岩石的方法處理鯨體最為合適,原因為將巨鯨掩埋勢必勞師動眾,不如將其炸個粉碎更能方便清運。[2]

11月12日,所需之半噸炸藥已備妥,爆破作業負責人喬治·桑頓(George Thornton)表示一次的爆破並不足夠,可能需要数次。桑頓稍後表示,他被選來移除鯨體的原因,其實是管理該區技師戴爾·艾倫(Dale Allen)已先行告假狩獵去了。[3]

結果

電視新聞記者保羅·林曼录下了鲸鱼爆破的过程。在旁白中,他表示:“爆破的鯨魚脂肪…飛散到難以想像的範圍”。他也自我揶揄說:“菜鳥記者(land-lubber' newsman)如今變成脂肪記者(land-blubber newsman)了。”

縱然壯觀,但這次爆破顯然不成功。許多脂塊被炸離岸邊,還擊中了來往的車輛。但鯨魚大部分身軀依然完好,使得俄勒岡高速公路局仍舊無法撤去。在新聞最後,林曼以「雷恩縣在可預見的未來中仍可能再發生鯨魚擱淺事件,負責人不單只記得什麼應該做,而且亦定必會記得甚麼不應該做。」作結。

臺南事件

另一宗鯨魚爆炸的案例發生臺灣臺南市,2004年1月26日,一隻身長17公尺、體重50噸(成大王教授原以為只有20噸)、並略腐敗的抹香鯨,在搬運時因內部蓄積過多腐敗氣體而造成身軀爆裂。由於發生地位於鬧區,受波及之民眾極多,曾一度登上臺灣新聞頭條。[4][5]

擱淺

2004年1月24日,一頭雄性抹香鯨於臺灣雲林縣臺西鄉海岸擱淺而死。相關單位動員平板卡車、3輛起重機及50位以上的人員,耗時13小時才將此抹香鯨裝運上車,以公路方式運送。由於時值農曆正月期間,鯨魚擱淺後,吸引本地民眾圍觀,當地更以道教儀式超渡鯨屍。臺灣英文報紙《Taiwan News》報導:「雲林民眾聚集600多人,忍著低溫寒風,祇為一見鯨魚滿足好奇心」、「事件也吸引攤販前來擺攤,一時之間,食物、飲料紛紛擺了出來。」

運送

時任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兼台江鯨豚救援小組負責人王建平原先計劃將鯨魚運至位於臺南市中心的成功大學校內,並解剖研究。但在校方拒絕後,轉而移至市郊,位於安南區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運送時間本挑定在凌晨,以減少對民眾干擾。但在路途上,呈現半腐敗狀態的鯨屍於臺南市中心西門路小北夜市附近自體爆裂。其爆裂程度非常壯觀,週遭的商店、目擊者及車輛皆被鯨魚的鮮血、內臟擊中,惡臭四溢。市府聞訊也緊急派出清潔隊持續消毒收拾善後,大約半日的時間才告清掃完畢。

BBC也訪問當地居民,民眾抱怨道:「真的很噁心!整條路都是噴出的血跟內臟!而且很臭!」,事後,據有關學者調查研究后表示,該鯨魚發生爆炸的部位曾受過船隻撞擊,這直接導致鯨魚在海灘邊擱淺而死以及該部位承受不了體内腐敗產生的氣體壓力從而產生爆炸。國家地理頻道曾為此事製作專題,並於臺灣當地2009年9月6日21時播出《掠食者犯罪現場:鯨爆之謎》。[6][7]

雖然鯨魚已爆裂,學者並未放棄後續解剖研究計畫。1年後,王教授利用鯨魚遺體製作骨骼標本。安裝後的標本與內臟、臟器則在2005年4月8日起在四草的台江鯨豚館展示[8],其中,由於骨架標本進行展示後曾受到遊客損毀,因此則一度送回成功大學修管,直到2022年,骨架標本才正式於成功大學安南校區新成立的南瀛海洋保育教育中心進行保存展示,未來則規劃開放團體預約參觀。[9][10][11][12]

其他

鯨魚屍體定期會使用炸藥處理;然而,鯨魚通常首先被拖出海。其中政府批准的爆炸事件曾發生在南非、冰島和澳大利亞。

  • 南非曾發生了多起對於鯨魚屍體的受控爆炸。2001年8月6日,在伊莉莎白港以西25英里(40公里)處,一頭擱淺的座頭鯨就使用炸藥炸死。而2005年9月15日,在開普敦附近擱淺的一頭南露脊鯨被當局通過引爆炸死亡,當局表示無法拯救鯨魚,並在國際捕鯨委員會的建議下使用炸藥,以免對航運造成危害。2004年9月20日,在邦扎灣發生了另一次爆炸,當時一頭成年座頭鯨在擱淺後死亡,為了使這頭鯨魚的屍體回歸大海,當局將它拖到海裡,並在在上面貼上炸藥,然後再遠距離引爆。[13]
  • 2005年6月5日,冰島海港一頭鯨魚屍體在一次爆炸中一分為二。
  • 2010年9月2日,一頭31.2英尺(9.5公尺)的座頭鯨,在西澳大利亞州奧爾巴尼市附近擱淺約兩週,最終被環境與保護部使用炸藥殺死。該部門曾計劃讓鯨魚自然死亡,但在它重新擱淺後才決定用炸藥殺死它。[14]
  • 2013年11月26日,一頭抹香鯨屍體在法羅群島東海岸的前捕鯨站爆裂,當局採取了一些措施,通過在其皮膚上穿孔來避免更大的爆裂。爆炸的瞬間被法羅群島國家廣播公司所紀錄。[15]
  • 2014年4月,位於加拿大紐芬蘭與拉布拉多省特勞特河的官員表示,對於一頭被沖上岸的藍鯨屍體表示擔心,因為它的身體因體內氣體,已膨脹到正常大小的兩倍。[16]
  • 2016年1月,在英國斯凱格內斯附近的林肯郡海岸,因擱淺而死亡的三頭抹香鯨中得其中一頭。在一名海洋生物學圖進行驗屍時,因屍體中積聚的氣體而爆裂,引起了巨大的空氣爆炸。[17]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文獻
  • Adams, Douglas (1995).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reissue edition). Ballantine Books. ISBN 0345391802.
  • Jennings, Paul (1995). Uncanny!: Even More Surprising Stories. USA: Penguin. ISBN 0140375767.
  • Linnman, Paul; Brazil, Doug (2003). The Exploding Whale: And Other Remarkable Stories from the Evening News. Graphic Arts Center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1558687432.
  • O'Brian, Patrick (1937). Two's Company. In The Oxford Annual for Boys (Ed. Herbert Strang), pp. 5–18.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Reisdorf, Achim G.; Bux, Roman; Wyler, Daniel; Benecke, Mark; Klug, Christian; Maisch, Michael W.; Fornaro, Peter & Wetzel, Andreas (2012). Float, explode or sink: postmortem fate of lung-breathing marine vertebrates. Palaeobiodiversity and Palaeoenvironments, 92(1): 67-8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Tour, Jim (1995). "Obliterating Animal Carcasses With Explosives," Tech Tips, Jan. 1995, US Dept. of Agriculture Forest Service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Program.
新記事
網站
引用
  1. 三立新聞網. . www.setn.com. 2019-10-31 [2023-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3) (中文(臺灣)).
  2. Tomlinson, Stuart. . The Oregonian. 2013-10-31: A1, A4 [online date October 30] [2017-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9).
  3. (PDF). [2012-06-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3-21).
  4. 綜合報導. . 自由時報. 2019-11-01 [2019-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0).
  5. Parfitt, Troy. 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New York: Algora Publishing. 2008: 44. ISBN 978-0875865836.
  6. Central News Agency. . 台灣英文新聞. 2009-09-04 [2009-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4).
  7. msnbc.com staff and news service reports. . MSNBC. 2004-01-30 [2004-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2).
  8. 許宏義. . 人間福報. 2005-04-08 [2005-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9. 秘書室. . 海洋保育署. 2022-02-20 [202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4.
  10. 中央社. . 聯合報. 2022-02-20 [202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4).
  11. 程炳璋. . 中時電子報. 2022-02-20 [202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6).
  12. 楊思瑞. . 中央通訊社. 2022-02-20 [202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4).
  13. . SABCnews. 2004-09-20 [2007-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1).
  14. . ABC News. 2010-09-02 [2013-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14).
  15. . Kringvarp Føroya. 2013-11-26 [2013-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9).
  16. . BBC News. 2014-04-29 [2014-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9).
  17. . The Independent. 2016-01-25 [2016-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5).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