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躍龍翔

鰲躍龍翔,是2001年臺灣燈會主燈,楊奉琛作品,以神話動物鰲魚為造型,燈會結束後永久保存在高雄市前金區原地的愛河畔。

鰲躍龍翔
藝術家楊奉琛
年份2001年
收藏國家/地區 中華民國臺灣
收藏地高雄市前金區河東路與民生二路交叉口

決定主題

原先臺灣燈會自第二屆開始以輪值生肖作主燈主題,至2000年已輪過十個生肖[1]。2000年9月1日,高雄都會發展文教基金會與高雄東區扶輪社共同主辦一項名為「高雄市景觀藝術新地標」座談會上,扶輪社提出由藝術家鄭春雄創作鰲魚的模型,以建議放在鼓山區哨船頭公園作為地標[2]。當時各界爭論多,使得捐贈的團體改變主意改贈捐血車,不過高雄市長謝長廷認為鰲魚符合高雄市發展為海洋首都的上進意涵,便計劃2001年主燈就以此為主軸設計[3]。作為歷年臺灣燈會顧問的曾永義便於2000年9月提交主燈名為「鰲躍龍翔」、及開燈步驟「港都氣象、燦爛輝煌、吞吐無量、包容萬方、蒸蒸日上、鰲躍龍翔」,以作為海中大魚的鰲魚象徵高雄市為海都[4]

交通部觀光局在2000年12月22日公布燈會主燈名[1]後,曾永義好友簡錦松曾等人擔憂主題是龜而有損高雄形象[4]。2001年1月12日,龍頭魚尾的主燈造型公布[5]。主體是以不鏽鋼片製成[6],內裝約五萬盞燈搭配350個迴路來讓燈光每秒皆能變化[6]。燈座由高雄市的弦總企業承包[7],能用20萬瓦電力來三分鐘轉一圈[6][8]

此次主燈基座原是高雄市民生二路與河東路口交叉口、愛河畔的汙水截流站機房[9]。為了主燈與周邊配合,設計者楊奉堔之前多次南下觀察後才決定造型與材質[10]。主燈和基座共25公尺的高度,可超越愛河畔多棟大樓,使民眾不必靠近也可以見到主燈閃耀[6]

登場過程

背側

2001年1月14日,高雄市副市長林永堅主持安座[6]。因一旁就是高雄國賓大飯店,吸引遊客訂房來就地利之便賞燈會[11]。不滿的聲音則有議員曾長發,他在1月16日議會上指責「鰲躍龍翔」的「鰲」是龜,質疑謝長廷市府把高雄人當成了烏龜、蛇年改成了龜年[12]

2月2日晚7點,交通部次長蔡堆舉行試燈[8]。2月7日晚7點,總統陳水扁舉行啟燈後,主燈先是轉一圈,再施放夜空與水上的煙火,煙瀑上並秀出「2001高雄燈會」字樣,為燈會掀起高潮[13]

主燈花費為新台幣1250萬元[6][5],依往例由中華電信捐贈[14]。中華電信並在燈會現場販售此圖案的電話卡[15]

永久保存

2001年2月9日,市長謝長廷表示主燈在燈會結束後將永久放置愛河畔[16]。市府將主燈核定為紀念性建築,以作永久保留[9]。業者在旁設浮動碼頭、咖啡座[17]。王慶鐘、王俊盛、洪廣煜、陳炳宏、洪根深、薛清茂、林進忠聯合創作的水墨作品《愛河行旅圖》,將主燈做為愛河的地標入畫[18]

之後,謝長廷開始收集各類型的鰲魚作品[19]。像是南非武官挾持事件的Edward McGill Alexander在該年4月18日拜會謝長廷時,收到陶製的鰲魚及高雄元宵燈會相片[20]。2004年2月2日,謝長廷和黃志農的鰲魚收藏物在高雄85大樓74樓展覽[19]。民間傳說則以主燈名的「鰲」,暗示市長謝長廷會有鰲拜的野心與落敗[21]

韓國瑜2018年中華民國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當選高雄市長後,以「鰲躍龍翔、南方崛起」為就職典禮名[22],12月25日於主燈前就職[23]

參考資料

  1. 謝蕙蓮. . 聯合晚報. 2000-12-22 (中文(臺灣)).
  2. 李友煌. . 民生報. 2000-09-02 (中文(臺灣)).
  3. 包喬晉. . 聯合報. 2001-02-15 (中文(臺灣)).
  4. 曾永義. . 聯合報. 2001-02-06 (中文(臺灣)).
  5. 商成. . 民生報. 2001-01-13 (中文(臺灣)).
  6. 楊濡嘉. . 聯合晚報. 2001-01-15 (中文(臺灣)).
  7. 盧繼先. . 經濟日報. 2004-07-03 (中文(臺灣)).
  8. 邱淑玲. . 民生報. 2001-02-03 (中文(臺灣)).
  9. 秦鴻志. . 聯合報. 2001-02-03 (中文(臺灣)).
  10. 秦鴻志. . 聯合報. 2001-02-08 (中文(臺灣)).
  11. 李麗滿. . 工商時報. 2001-01-31 (中文(臺灣)).
  12. 林凱盈. . 中國時報. 2001-01-17 (中文(臺灣)).
  13. 張信宏. . 民生報. 2001-02-08 (中文(臺灣)).
  14. 黃彩絹. . 民生報. 2000-12-20 (中文(臺灣)).
  15. 張信宏. . 民生報. 2001-02-03 (中文(臺灣)).
  16. 包喬晉. . 聯合報. 2001-02-10 (中文(臺灣)).
  17. 吳江泉. . 中國時報. 2003-12-16 (中文(臺灣)).
  18. 陳璧琳. . 中國時報. 2004-01-23 (中文(臺灣)).
  19. 包喬晉. . 聯合報. 2004-02-03 (中文(臺灣)).
  20. 包喬晉. . 聯合報. 2001-04-19 (中文(臺灣)).
  21. 黃如萍. . 中國時報. 2009-01-03 (中文(臺灣)).
  22. 李智為. . 上報. 2018-12-24 [2022-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9) (中文(臺灣)).
  23. 周昭平. . 臺灣蘋果日報. 2018-12-03 (中文(臺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