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皮利尼亚克

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皮利尼亚克俄語:1894年10月11日—1938年4月21日苏联作家。苏联文学奠基人之一,曾在二三十年代的苏联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丰富的文学创作对苏联文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皮利尼亚克
出生(1894-10-11)1894年10月11日
俄罗斯帝国莫斯科州莫扎伊斯克
逝世1938年4月21日(1938歲—04—21)(43歲)
苏联莫斯科
職業小说家
母校莫斯科商学院
體裁小说、特写
代表作《红木》、《不灭的月亮的故事》

生平

皮利尼亚克当兽医的父亲是伏尔加德意志人的后裔,母亲是位教师。1920年,皮利尼亚克毕业于莫斯科商学院经济系。皮利尼亚克自幼就喜欢写作,1915年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在沟谷上》。著有短篇小说集《乘最后一班客轮和其他短篇小说》(1918)、《野草》(1920)。1921年,他的长篇小说《荒年》问世,小说并无完整的艺术结构,也无连贯的情节线索,而是由日记、报刊文摘和政论材料剪接而成,编年史式地记录了十月革命时期形形色色人等的生活。这部小说使他声名鹊起,被认为是“十月革命全景图”,但也遭到了“拉普”的一些批评家的指责。不过马克西姆·高尔基却直言不讳地指出,皮利尼亚克“对小城的感受是真实的”。作家针对批评界某些人的指责,也表示要“做个对已对俄罗斯诚实坦荡的人”。

1926年作家发表了给他带来劫运的中篇《不灭的月亮的故事》。作品描写集团军司令员加夫里洛夫感到自己身体健康,不愿动手术,但为了服从党的纪律,驯顺地接受了最高领导的要求,死在手术台上。作品被人认为指的是1925年的米哈伊尔·伏龙芝之死,并影射了约瑟夫·斯大林。皮利尼亚克在前言里还特别提到“本小说和伏龙芝之死无关”。作者遭到猛烈抨击,刊登这部作品的杂志全部没收。之后的一段时间,皮利尼亚克曾到德国、英国、日本、中国、美国等地访问,完成了几部特写集。1929年皮利尼亚克发表了中篇小说《红木》,其基调是认为古老、停滞、亚细亚式的俄罗斯的前途堪忧。这被认为是攻击苏维埃政权,遭受严厉批判。

1930年表示要改正错误的皮利尼亚克发表了长篇小说《伏尔加河流入里海》,主题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科洛姆纳城修建水库的故事,塑造了一批正面人物的形象,引导了以生产建设为主题的苏联小说的发展。1935年他完成了以民间艺术为主题的《果实的成熟》,这是他艺术的成熟之作。1937年他的短篇小说《小城》发表,反映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艰难性。1937年10月28日,皮利尼亚克在没有宾客光临的情况下为他满三周岁的儿子祝贺生日,并于当晚被捕,1938年4月21日,他被最高军事法庭认定为日本间谍,以叛国罪判处死刑, 当天就被处决。

1956年,皮利尼亚克被平反。1964年第5期的《新世界》杂志上刊登了长篇的片断。50年后,苏联最高法院宣布1938年对皮利尼亚克的指控是“不符合实际的”,对他的审讯和判处枪决是“毫无根据的”。1987年12月皮利尼亚克的中篇《不灭的月亮的故事》公开发表,1989年1月他的《红木》首次在苏联问世。

主要作品

皮利尼亚克故居

中短篇小说

  • 《在沟谷上》(1915)
  • 《尼古拉娜·波索季亚哈》(1923)
  • 《英国的故事》(1924)
  • 《湿山萝花》(1922)
  • 《彼得堡的故事》(1922)
  • 《后母》
  • 《黑面包的故事》(1923)、
  • 《大地》(1925)
  • 《失去的时光》(1927)、
  • 《东方的故事》(1927),
  • 《伊万——莫斯科》(1927)
  • 《中国的故事》(1927)。
  • 《红木》(1929)

长篇小说

  • 《荒年》(1922)
  • 《机器和狼》(192s)。
  • 《伏尔加河流入里海》(1930)
  • 《果实的成熟》(1935)
  • 《盐仓》(1936)

特写集

  • 《连水陆路》(1927)
  • 《日本太阳之根》(1927),
  • 《OK!》
  • 《石头与树根》(1934)。

参考文献

  • 严永兴. . 北京: 作家出版社. 1998年: 21–22. ISBN 7-5063-1340-5 (中文).
  • .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30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