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虞
历史
鲜虞一名最早出现于史书《国语·郑语》。公元前774年,当时黄河以北分布着周朝的封国和北狄各部落,有卫、燕、鲜虞、潞、洛、泉、徐、蒲。除燕和卫是周的封国,其余均属狄部落。因其地处周王畿以北,称北狄。
西周衰弱后,周失去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狄人活跃起来,多次侵伐中原,前652年春攻擊邢國,前651年征伐衛國,邢君出逃,衛君被殺。
春秋时,狄人在河北中部,建立了三个小国。即:鲜虞(在今正定);肥國(在今藁城);鼓國(在今晋州)。
前530年(魯昭公十二年)冬,晉國乘灭亡肥国以后而顺路攻打鮮虞,《穀梁傳》將晉視為狄,認為鮮虞屬於中國,認為這是夷狄攻打中國[4]。前529年秋,晋国在平丘会盟诸侯,鲜虞人听说晋国军队全部出动,于是不在边境警戒,不修治武备。晋国的荀吴从著雍带领上军侵袭鲜虞,到达中人(今河北省唐县西),驱使冲车和鲜虞人争逐,大获全胜然后回国。前527年,荀吴围攻鼓国,俘虏鼓国国君鸢靼。前520年,灭亡重新依附鲜虞的鼓国。[5]前507年九月,鲜虞人在平中打败晋军,俘虏了自恃勇敢而轻敌的晋国将领观虎。前506年,晋国士鞅、卫国孔圉率军攻打鲜虞。前505年,为了报复观虎被俘的平中战役,晋国的士鞅率军包围鲜虞。[6]前494年,卫国孔圉联合齐国、鲁国、鲜虞,干预晋国六卿之战,援助范氏,占取了晋国棘蒲。前492年,齐国、卫国围攻戚地,向鲜虞(中山)求援。前491年,六卿之战结束,中行氏的荀寅逃亡到鲜虞,齐国和鲜虞把荀寅送到柏人邑。前489年春,因为鲜虞帮助范氏,晋国赵鞅率军进攻鲜虞。[7]进入战国时代,鲜虞发展为中山国。
名稱來由
史学家考证,鲜虞大约因初居鲜虞水(今滹沱河上游五台山西南的清水河)而得名;一说以地而命名,《后汉书·郑国志》有“新市有鲜虞亭,故国,子姓”的记载,就是说,这里的鲜虞亭是子姓鲜虞国的故地。上述一水一地都是商部落活动的区域。
参考资料
- 《世本‧氏姓篇》鮮虞,姬姓,白狄也。
- 《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 林沄《夏至戰國中國北方長城地帶遊牧文化帶的形成過程》指出「司馬遷的匈奴列傳是綜合了大量先秦時代有關北方長城地帶的文獻記載寫成的,有整理和保存重要史料方面功不可沒。但是,他和当時許多漢族的知識分子一樣,認為先秦文獻中活躍在北方長城地帶的戎狄,與秦汉時的匈奴、東胡等遊牧民族屬於同一族群。從而造成了兩個相互关連的歷史誤解:一、先秦的戎狄就是秦漢時的匈奴、東胡的前身,二、北方長城地帶自古以来被遊牧民族占居,後來才被中原農業居民向北方的拓展而逐步排擠到更北的地區。…… 結合環境學和體質人类學的研究,可以看出,先秦文獻中的戎、狄,和戰國才活躍在北方長城地帶的東胡、匈奴並非同一族群。北方長城地帶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基本上是農業地帶,它之變為遊牧人往来馳騁的地帶,是文化、生態環境、族群等變動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個复雜過程。」
- 《穀梁傳》:「晉伐鮮虞,其曰晉,狄之也,其狄之何也?不正其與夷狄交伐中國也。」
- 《左传·昭公》
- 《左传·定公》
- 《左传·哀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