鳟鱼 (艺术歌曲)
《鳟鱼》(德語:),作品32,D. 550,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于1817年初为人声独唱及钢琴伴奏写成的一首藝術歌曲。歌词来源于克里斯汀·舒巴特的诗歌。1873年,诗歌首次在《施瓦本音乐年鉴》上出版。原诗讲述了一只鳟鱼不幸被渔夫设计捕捉的故事,并在最后一节揭示了全诗的寓意:妙龄女子要提防年轻男子。为避免误会,舒伯特将该诗写入歌词时删掉了最后一节带有警示意味的诗句,以便男女歌者皆适宜演唱这首艺术歌曲。舒伯特对歌曲共做了六次细微的修订。
这首歌始于降D大调,采用改进过的一部曲式。每节诗的前两句结构相同,但在末节的开头有所变化,以给人留下鳟鱼被抓住的印象。奧托·埃里希·多伊奇在他编纂的舒伯特作品名录中将这首歌曲编为第550号作品,即D.550。音乐学家玛乔丽·温·赫希将其称作舒伯特艺术歌曲中一首“情节波澜起伏的抒情歌曲”。
在舒伯特所处的年代,这首歌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以至于他还受人委托将该作品加以改编成室内乐。改编的作品即《鳟鱼五重奏》(D.667),舒伯特将原来的歌曲加以变奏,谱写成这部五重奏作品的第四乐章。
歌词来源
这首艺术歌曲的歌词来源于克里斯汀·弗里德里希·丹尼尔·舒巴特的诗作。关于克里斯汀·舒伯特自身造诣意见不一(Opinion is divided on his abilities):《音乐时报》因其作品在舒伯特引用后才渐有反响而将其视为“最默默无闻的诗人之一”("one of the feeblest poets" whose work was used by Schubert),还称他“精于构思惊艳之作”。[1]著名男中音、音乐作家迪特里希·菲舍爾-迪斯考认为克里斯汀·舒巴特是“一位极具才华的诗人、音乐家与演说家”。[2]原诗作于1782年,彼时克里斯汀·舒巴特被关押在霍恩纳施贝格城堡。1777年至1787年,他在此地因羞辱符腾堡公爵卡尔·欧根的情妇而监禁长达十年。[3]诗歌在1783由《施瓦本音乐年鉴》出版,[4]共四诗节。[5]
研究舒伯特的学者约翰·里德认为这首诗“矫情”且“不切实际”。因为末诗节“尖锐地指出年轻女孩应警惕勾引她们地青年男子”而显得作者观点过于“偏激”。研究者托马斯·克莱默注意到到诗篇《鳟鱼》“将自己假拟作天真的鳟鱼不太常见”,并将其看作是“一个性寓言”。[6]菲舍爾-迪斯考将这首诗理解成“富有巴洛克式的……说教”。[4]舒伯特并未将末节诗放入他的作品中,而是集中笔墨描绘了鳟鱼和渔夫的故事,同时点明旁观者对鳟鱼被渔夫捕捉的态度。[7]
-{Die ihr am goldnen Quelle |
单纯的青年站在金色泉水边 |
创作过程
1815年,舒伯特以路德维希·戈特哈德·科泽加滕的作品为基础创作了一系列艺术歌曲,共计20首。其中一首《幻象》(德語:,D. 229)作于1815年6月,约翰·里德认为这首歌曲是《鳟鱼》的先导,因其和其他相似的作品“表达了远比其短小体裁更为宏大的感情色彩”。[10]从翌年直至1821年,舒伯特运用舒巴特的诗歌创作了四首艺术歌曲:《死亡颂》(德語:,D. 518)、《致我的钢琴》(德語:,D. 342)、《鳟鱼》(德語:,D. 550)及《一个士兵的战争之歌》(德語:,D. 342)。[11]尽管《鳟鱼》的初版手稿已经散佚且其创作的确切日期未知,但普遍认为这首歌曲创作于1817年初[lower-alpha 1]。舒伯特在同一年创作了《死神与少女》及《致音乐》。[12]
在舒伯特写下这首艺术歌曲后,其友约翰·利奥波德·埃布讷告诉舒伯特他在无意间在《鳟鱼》中部分化用了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听到二者相提并论后,舒伯特决定销毁手稿,但被埃布讷和其他人制止。[14]1820年12月9日,该歌曲作为舒伯特艺术歌曲编号目录的补充部分在《维也纳日报》上刊载。这并未给舒伯特带来任何报酬,却免费宣传了其作品。[15]
《鳟鱼》是降D大调乐曲,为人声独唱及钢琴而作。[16]歌曲使用了改良后的一部曲式,即在正常“诗歌式音乐”的基础上只对一句诗进行改动。据美国历史学家马克·林格称,舒伯特使用的“音乐结构反映世间的万物轮回,表现了生命从天真无邪到世故的过程”。[17]舒伯特曾指明该曲在演奏时应“略微活泼”(德語:)。[18]
诗句的变化始于第三节,表明歌曲中这一部分是“戏剧性的情节”。菲舍爾-迪斯考将此称为“附带终曲(德語:)的一部曲式范例……在变形后(a classic example of the strophic song with Abgesang... 'after-strain')”。所谓的“变形”即指诗文末节。作曲家、研究舒伯特学者布莱恩·纽博尔德发现末诗节在四分之三处被分为两段,给听众留下鳟鱼被捕的印象,并且将后一部分独立成段(for three-quarters of the song's final stanza, Schubert departed from the strophe to give a musical impression of the trout being caught, but returned to the strophe for the final couplet.)。[7]在第一段中,初始的节奏型由钢琴弹出,展现了鳟鱼在水中畅游的情景。[17]当渔夫捉住鳟鱼时,人声由大调变为小调;钢琴演奏的音符也变得沉郁幽暗,后续的乐句多次被“不安的休止打断”。[17]马克·林格认为,旋律焕发着“民间风格的质朴”(folklike naïveté)并“传达出欢喜积极的力量”。[17]
舒巴特的原诗显露出作者的成见:女人应当心年轻男子。舒伯特删去最后一节诗,模糊了歌中叙述者的性别。[9]
各式版本
1817年,在舒伯特完成他的首版作品后他还亲自改写了六次,形成了六分手稿。[lower-alpha 2]后面的几次修改相比之前的变动不大,所以这并非是舒伯特企图改进作品。纽博尔德认为舒伯特如此相近的几次修改是“音乐家的壮举……标志着舒伯特对音乐语言的运用已经自然娴熟。”[20]不同版本的手稿间差异十分微小:约翰·里德称,“原作的速度标记与前奏和尾声……存有可疑之处。”第一版的乐曲中带有“中速的”(德語:)标记[lower-alpha 3],且无引子部分,尽管“相似的引子已在七个小节的终曲中出现。“[5]该草稿创作的日期不明,但在1817年起就已经出现在施泰德、埃布讷与辛德勒的集书中于隆德(is kept in the Stadler, Ebner and Schindler collection in Lund)。[5]第二份的抄本应作于1817年五月或六月,见于弗朗茨·赛尔斯·坎德勒的集书。该版本有“不应太快”(德語:)的标记。[5][4]
第三版乐曲应作于1818年2月21日晚。这天晚上舒伯特正与其作曲家同侪,同时亦是好友的安塞尔姆·胡藤布伦勒共饮匈牙利产的红酒。安塞尔姆谈及其兄弟约瑟夫酷爱舒伯特的作品。而舒伯特手上恰好有一份看起来“有些杂乱”的《鳟鱼》的抄本。[22]这是因为舒伯特醉醺醺的状态导致了抄本脏乱,这也解释了后来舒伯特给约瑟夫乐谱的随附注解:“就在我匆忙地准备送东西时,我迷迷糊糊地拿起墨水瓶,却平静地倒在乐谱上面。真是一场灾难!”[22]在丢失前,这份手稿被胡藤布伦勒家族保存了许多年,并得以在1870年被拍摄记录。[23]舒伯特还对《鳟鱼》进行了进一步改动。这一版本的乐谱于1820年在《维也纳日报》上出版。[11]而最后一份副本于1821年10月出版,见于《新全集》(Neue Ausgabe)。终版乐谱有着“五个小节的钢琴前奏”,如今这份乐谱被格特鲁德·克拉克·惠托尔基金会保留下来,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24][25]
1819年,在施泰爾的一位音乐赞助者、业余大提琴手西尔维斯特·鲍姆加特纳委约舒伯特以《鳟鱼》为基础创作一部室内乐作品;[26][27]舒伯特随即为钢琴及弦乐器创作了一部五重奏。该作品的第四乐章即采用《鳟鱼》旋律并加以变奏。因此这部作品很快以《鳟鱼五重奏》(D.667)为别名而闻名。[28][27]后来,李斯特将《鳟鱼》改编转录为钢琴独奏曲目,并且有两个版本。第一版作于1844年,是其作品《弗朗茨·舒伯特的六段旋律》(S 563)中的第六部分。第二版的转录作于1846年(S 564)。[29]
后世影响
《鳟鱼》在问世后对其评论少之又少。不过学者里德认为这首歌曲问世后“即受到欢迎”,舒伯特在1819年委约创作的《鳟鱼五重奏》可证明《鳟鱼》“已经广受欢迎”。[30]纽博尔德同意里德的观点,并指出《鳟鱼五重奏》“的诞生就承认了《鳟鱼》于19世纪维也纳的迅速成名,这就好比歌曲登上畅销榜单(acknowledging the song's meteoric rise up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Vienna's equivalent to the charts)”[7]菲舍爾-迪斯考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看《鳟鱼》的流行度,写道:“生动的画面、加上水上”波澜起伏“的场景情节,以及丰富的旋律,足以说明其广受吸引的原因。”[4]
注释及引用
注释
来源
- Musical Times 1928,第839頁.
- Fischer-Dieskau 1978,第106頁.
- Stradner 2006,第112頁.
- Fischer-Dieskau 1978,第107頁.
- Reed 1997a,第159頁.
- Kramer 2003,第81頁.
- Newbould 1999,第161頁.
- Wigmore 1988,第151–52頁.
- Kramer 2003,第82頁.
- Reed 1997b,第30頁.
- Clive 1997,第196頁.
- Johnson 1994.
- Fischer-Dieskau 1978,第105頁.
- Jackson 1996,第74頁.
- McKay 1996,第174頁.
- Reed 1997a,第484 & 494頁.
- Ringer 2009,第38頁.
- Montgomery 2003,第234頁.
- Randel 2003,第66頁.
- Newbould 1999,第70頁.
- Reed 1997a,第509頁.
- McKay 1996,第77頁.
- Woodford 1978,第58–59頁.
- . Library of Congress. [12 March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7).
- Campbell 1949.
- Woodford 1978,第70頁.
- Chusid 1997,第186頁.
- Kramer 2003,第75頁.
- Arnold 2002,第133頁.
- Reed 1997a,第160頁.
- Mateo, Ashley.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 September 2020 [2 Octo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9).
参考书目
- Arnold, Ben. . Westport, C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2 [2021-07-19]. ISBN 978-0-313-3068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7).
- Campbell, Frank C. . Quarterly Journal of Current Acquisitions. Library of Congress. August 1949, 6 (4): 3–8. JSTOR 29780551.
- Chusid, Martin. . Gibbs, Christopher (编). . Cambridge Companions to Musi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021-07-19]. ISBN 978-0-521-48424-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7).
- Clive, Peter.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7. ISBN 978-0-19-816582-8.
- Fischer-Dieskau, Dietrich. . translated by Kenneth S. Whitt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78. ISBN 0-394-48048-1.
- .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June 2013].
- Hirsch, Marjorie Wing.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ISBN 0-521-41820-8.
- Johnson, Graham. (影音). Edith Mathis. London: Hyperion Records. 1994 [2021-07-19]. CDJ33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1).
- Jackson, Stephen. . London: Pavilion Books. 1996. ISBN 978-1-85793-987-3.
- Kramer, Lawrence.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978-0-521-54216-6.
- Lee Clark, Solee. . Ann Arbor, MI. 2008. ISBN 978-0-549-78981-9.
- McKay, Elizabeth Norman. .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 ISBN 978-0-19-816681-8.
- . The Musical Times. 1 September 1928, 69 (1027): 839–840. JSTOR 915575. doi:10.2307/915575.
- Montgomery, David. . Hillsdale, New York: Pendragon Press. 2003 [2021-07-19]. ISBN 978-1-57647-02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9).
- Newbould, Brian. .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2021-07-19]. ISBN 978-0-520-2195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9).
- Randel, Don Michael.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021-07-19]. ISBN 978-0-674-0116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9).
- Reed, John. .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7a [2021-07-19]. ISBN 978-1-90134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7).
- Reed, John.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b. ISBN 978-0-19-816494-4.
- Ringer, Mark. . Milwaukee, Wisconsin: Amadeus Press. 2009. ISBN 978-1-57467-176-6.
- Saffle, Michael. . Maesteg: Pendragon Press. 1998 [2021-07-19]. ISBN 978-0-945193-3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8).
- Solomon, Maynard. . 19th-Century Music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ovember 1979, 3 (2): 114–125. JSTOR 746283. doi:10.2307/746283.
- Stradner, Gerhard. Carter, Stewart Arlen , 编. . Hillsdale, New York: Pendragon Press. 2006 [2021-07-19]. ISBN 978-1-57647-10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8).
- Wigmore, Richard. . London: Victor Gollancz Ltd. 1988. ISBN 978-0-575-03961-2.
- Woodford, Peggy. . Tunbridge Wells: Midas Books. 1978. ISBN 978-0-85936-095-1.
外部链接
- Die Forelle, D.550: 国际乐谱典藏计划上的乐谱
- Full text and transl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from Harper's Magazine
- "Die Forelle" ,在互联网档案馆
- Full score and MIDI fi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t Mutop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