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
鸳鸯(學名:),本名
鴛鴦 | |
---|---|
鸳鸯雄鸟、雌鸟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雁形目 Anseriformes |
科: | 鴨科 Anatidae |
属: | 鴛鴦屬 Aix |
种: | 鴛鴦 A. galericulata |
二名法 | |
Aix galericulata (Linnaeus, 1758) | |
鸳鸯的分布。深绿:本土、留鸟;浅绿:外来引进;浅蓝:迁徙范围;深蓝:越冬地;黄色:繁殖地。 |
历史
現今的鴛鴦本名為“鸂鶒”,因其常常是雌雄相伴活動,古人視作鴛鴦(赤麻鸭)的同類。古人又認為鸂鶒“其色多紫(《爾雅翼》)”,而將它稱作“紫鴛鴦”,李白詩中就多次寫到紫鴛鴦,如“七十紫鴛鴦,雙雙戲庭幽”、“願逢同心者,飛作紫鴛鴦”等。
而後隨著鸂鶒的“人氣”不斷提升,民間開始有意無意地將“紫鴛鴦”的“紫”字省去,直接呼鸂鶒為“鴛鴦”,如北宋《營造法式》“彩畫作制度圖樣”裡的鴛鴦與鸂鶒甚至被交換了名字。 《爾雅翼》特別澄清道:“今婦人閨房中,飾以鴛鴦,黃赤五采,首有纓者,皆鸂鶒耳。”但緊接著又說:“然鸂鶒亦鴛鴦之類。”顯然沒有對鸂鶒取代鴛鴦的現象表達反對意見。
宋代以後,鸂鶒在民間已坐穩了“鴛鴦”這把交椅,原來的鴛鴦(赤麻鸭)逐漸被人們淡忘。唯明朝官方典籍和部分文人筆下仍堅持使用二者的傳統名稱。
八品九品冠、一梁。革帶用烏角。佩用藥玉。綬用黃綠二色絲、織成鸂鶒花錦、下結青絲網。綬環二、用銅。笏用槐木
文官一品二品、仙鶴錦雞。三品四品、孔雀雲鴈。五品、白鷴。六品七品、鷺鷥鸂鶒。八品九品、黃鸝鵪鶉練鵲。風憲官、用獬廌[4]
“形小如鴨,毛有五采,首有纓,尾有毛如船柁形。[5]
《本草綱目》描述的鸂鶒外形是:首有纓是說雄性鸂鶒頭部生有彩色的羽冠,船柁形尾毛則是指攏翼後直立於背部兩側的栗黃色帆狀飾羽。明《食物本草》繪有鸂鶒的彩色插圖,與如今家喻戶曉的“五彩鴛鴦”形象基本一致。
明代七品文官補子的圖案即名為“鸂鶒”,其形像也和“五彩鴛鴦”即如今的鴛鴦形象相近。
到了清代,雍正時期由宮廷畫師餘省(字曾三)繪製的《百花鳥圖》中,“鴛鴦”不再是赤麻鸭而是原來的鸂鶒,而“鸂鶒”之名沒有像《營造法式》那樣轉讓給赤麻鴨,而是參照補子上已嚴重失真的鸂鶒模樣,創造出一個與“鴛鴦”似像非像、長有紫色羽毛的新“鸂鶒”。這樣一來,鸂鶒的“鴛鴦”身份終於得到官方認可,“鴛鴦”不再有爭議,而今人在解釋“鸂鶒”時幾乎只含糊地說是“一種水鳥”,完全忘記了它與鴛鴦的本來面目。
特征
在繁殖季节,雄性鸳鸯色彩极为艳丽,喙为少见的鲜红色,端部具亮黄色嘴甲。额部和头顶中央为带有金属光泽的翠绿色,枕部红铜色的羽毛后颈暗绿按紫色的羽毛都很长,形成一个很有特色的“头套”上体深色腰部和背部褐色并带有绿色的金属光泽,下体浅色,最具有特色的是最后一枚三级飞羽特化,形成面积很大树立于背部的帆状结构,为耀眼的桔红色,这是鸳鸯的一个显著特征。
雌性鸳鸯远不如雄性鸳鸯漂亮,通体颜色为暗哑的灰色,也不具有雄鸟所具有的“帆状三级飞羽”雌鸟的辨识特征为鲜明的白色贯眼纹,喙灰色。
在非繁殖季节,雄性鸳鸯色彩与雌性相似,皆为灰色。
鸳鸯体长41-49厘米,翼展65-75厘米。
食物
本物種為雜食性,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包括各種草籽、作物種子、堅果等,此外動物性食物包括螞蟻、蝗蟲、甲蟲、蝸牛、蜘蛛、小魚等。
文化寓意
因為鴛鴦的生活習性多為成雙成對結伴而行,所以在傳統中國文化中,鴛鴦常被作為是恩愛夫妻和忠貞不渝的永恆愛情的象徵。
保护
圖片
参考文献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IUCN). 2012, 2012: e.T22680107A40697187 [2016]. doi:10.2305/IUCN.UK.2012-1.RLTS.T22680107A40697187.e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6).
- 《禽经》
- 《荆楚岁时记》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