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翼
前翼(canard,又稱前置翼,鴨翼),是一種飛行器配置的稱呼。這種配置的特點是將水平穩定面放在主翼前面,而一般是將水平穩定面裝在後面,稱為尾翼。[1]:85
![](../I/SaabViggen_Canards.jpg.webp)
圖為Saab 37 Viggen,其中藍色部分為前翼
概要
![](../I/Xp55-1.jpg.webp)
XP-55
![](../I/Saab_AJS-37_Viggen_(angled).jpg.webp)
SAAB 37
前翼(英文)之所以得名是來自於法語的鴨子,因其配置在前方,像是(胖胖身体小小翅膀的)鴨子(伸长脖子)飞行时的(小)翅膀一樣。
早在1903年,萊特兄弟的萊特飛行器就使用前翼配置,但是在萊特兄弟以後,大部分的飛行器改採用尾翼配置。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要避免使用萊特兄弟的專利,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使用前翼配置較不容易穩定,早期的技術較不發達,使用前翼很難設計,尤其民航機對穩定性的要求非常高,所以也不可能採用前翼配置。
因為線傳飛控的進步,終於在1960年代,XB-70超音速實驗機採用前翼配置證明前翼配置可行。加上前翼的操控性比較好,所以近幾年來,許多先進戰機常常採用前翼設計[1]:85, 531,如飆風、颱風、JAS 39、殲-10、殲-20、蘇-30、蘇-34等。當然也是有客機使用前翼的例子,如Tu-144。
特色
為維持穩定的前翼配置,飛行器有幾個特色如下[2]:
較小表面積
![](../I/Trim_of_a_3_surface_aircraft.svg.png.webp)
上:傳統的二機翼設計
下:三機翼設計
下:三機翼設計
由於飛機在飛行過程中的重心不斷改變,主翼的升力與飛行器的重量並非成一直線,不能互相抵消,因此需要尾翼提供配平力(trim force)來維持平衡。這樣主翼必須增大面積,提供額外的升力,平衡尾翼產生的向下力,去維持飛行器的俯仰。
在三機翼設計中,配平力由前翼及尾翼共同承擔,前翼提供升力,尾翼提供向下力。主翼只需要提供較小的額外升力去維持俯仰,使得機翼的總表面積可以減少。
採用前翼的飞机
萊特飛行器
XP-55
XB-70
Rutan VariEze
Rutan Long-EZ
比奇2000
X-29
F-15 S/MTD
Berkut 360
X-31
Cozy MK IV
X-36
XCOR EZ-Rocket
X-50
洛克希德·馬丁X-59 QueSST
F/A-XX戰鬥機(開發中)
Santos-Dumont 14bis
De Bruyère C 1
幻象3 Milan、NG
幻象4000
陣風戰鬥機
Focke-Wulf F 19 Ente
SS.4
震電
前進商務飛機
紳寶 37
JAS 39
幼狮战斗机
狮式战斗机
Atlas Cheetah
M.35
M.39B
BAe EAP
颱風戰鬥機
米格-8
图-144
T-4
苏-33
蘇-27M
蘇-34
苏-37
苏-47
米格1.44
蘇-30MKI、MKA、MKM、SM
殲-8II ACT
AD200
歼-10
歼-15
歼-20
彩虹-3
光輝 Mk2(開發中)
TEDBF(開發中)
参考資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