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埕天后宮
鹽埕天后宮位於臺灣臺南市南區鹽埕,主祀天上聖母(媽祖),配祀武惠尊王,現今廟貌為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重建後的樣子[1]。過去附近居民多經由廟後的「帆港」將鹽場產出的鹽運往安平,故此廟亦稱為「帆港天后宮」[2]。該廟為鹽埕地區的公廟,其廟境相當於臺南市南區的日新、明亮、府南三里[2]。廟埕立有「重脩瀨北場碑記」,據說已修成正果,被附近信眾稱為石頭公並享用香火[3]。
鹽埕天后宮 | |
---|---|
![]() | |
基本 | |
位置 | 臺南市南區鹽埕路291巷15號 |
主神 | 天上聖母 |
建立时间 | 清乾隆廿三年(1758年)或 卅三年(1768年) |
地圖 | |
![](../I/%E9%87%8D%E8%84%A9%E7%80%A8%E5%8C%97%E5%A0%B4%E7%A2%91%E8%A8%98.JPG.webp)
於鹽埕天后宮供奉的「重脩瀨北場碑記」碑
鹽埕天后宮重要的活動除了天上聖母與武惠尊王誕辰外,亦配合政府單位舉辦文化祭,於媽祖誕辰舉辦「海鹽禮讚」、「平安鹽山」等活動[2],延續昔日鹽埕瀨北鹽場的記憶。
沿革
鹽埕天后宮最早見於嘉慶年間成書的《續修臺灣縣志》,而據《臺南州祠廟名鑑》記載該廟創建於清乾隆廿三年(1758年),另有《寺廟臺帳》記為乾隆卅三年(1768年)創建[2]。據說該廟原祀武惠尊王,後改主祀媽祖[1]。同治十年(1871年),當地楊姓人士倡議將廟宇遷到鹽埕溪口東岸[註 1],也就是現在日新國小的校地內[1][2]。
進入日治時期後,鹽埕天后宮曾在明治卅五年(1902年)進行重修,但在昭和五年(1930年)因為鹽埕公學校(今 日新國小)擴建校舍而徵收廟地,該廟遂遷到今址重建[1][2]。二次大戰後曾在民國卅七年(1948年)、四十二年(1953年)增建過兩次,後於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在當地望族林全福倡修下再次重建,是為現今之廟貌[1][2]。該廟現為鋼筋混擬土建築,由拜亭、三川殿、拜殿與正殿組成,兩旁有鐘鼓樓與廂房[1]。
神明簡介
註釋
- 鹽埕溪原為竹溪的下游部分,現大多箱涵化變成鹽埕大排。
參考來源
- 傅朝卿. . 臺南市: 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01年11月: 74頁. ISBN 957-30880-4-5.
- 張耘書.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年12月: 94-98頁. ISBN 978-986-03-9415-3.
- . 交通部觀光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2009年10月: 189頁. ISBN 978-986-02-0067-6.
- 楊逸宏. . 中華日報. 2014年4月18日 [2016年10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0月6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