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點若鰺
黃點若鰺,又稱星點若鰺,俗名為甘仔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鰺科的其中一個種。
黃點若鰺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綱 Actinopteri |
目: | 鲹形目 Carangiformes |
科: | 鲹科 Carangidae |
属: | 若鲹属 Carangoides |
种: | 黃點若鰺 C. fulvoguttatus |
二名法 | |
Carangoides fulvoguttatus Forsskål, 1775 | |
異名 | |
|
命名及分類
黃點若鰺首先由瑞典博物學家彼得·福斯克斯(Peter Forsskål)於1775年根據從紅海水域採集的標本進行描述。他將該物種命名為Scomber fulvoguttatus,因為在此期間,Carangidae尚未建立。[1]該物種後來轉移到Caranx屬,然後轉移到Carangoides。該物種被多次獨立更名,第一次被吉爾伯特·珀西·惠特利(Gilbert Percy Whitley)稱為Tarrum emburyi,大約15年後,惠特利再次將魚分類至一個新的物種和屬名Ferdauia claeszooni,但這個屬很快與Carangoides同義。[2]
分布
本魚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東非、紅海、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印度、緬甸、泰國、越南、中國、台灣、馬來西亞、印尼、澳洲、新幾內亞、新喀里多尼亞、菲律賓、密克羅尼西亞、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所羅門群島、斐濟群島、法屬波里尼西亞、夏威夷群島、復活節島、吉里巴斯等海域。
特徵
本魚體呈長橢圓形且側扁,幼魚體色略帶淺黃色調,成魚體色呈灰色。體色有黃色細小斑點,50公分以上的老成魚斑點消失。第一背鰭有硬棘7至8枚;第二背鰭有軟條20至29枚;臀鰭有硬棘2枚、軟條22至24枚;[3]稜鱗數目約17至20枚。體長可達90公分。[4]
經濟利用
就漁業而言,黃點若鰺具有中等重要性,通常由鉤線,刺網和各種陷阱捕獲,對於一些國家的釣魚者和捕撈者來說,本物種是非常重要的,如澳洲及南非。根據西澳大利亞皮爾巴拉地區的休閒捕撈量調查顯示,每年約有5噸魚被捕獲,約3噸被飼養或用作誘餌。[5]一種優質的遊釣魚,幼魚也被認為是好的餐桌魚,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肉硬不甚可口,可作生魚片或切成薄片紅燒。[6]
参考文献
- Hosese, D.F.; Bray, D.J.; Paxton, J.R.; Alen, G.R. . Sydney: CSIRO. 2007: 1150. ISBN 978-0-643-09334-8.
- Gunn, John S. . Records of the Australian Museum Supplement. 1990, 12: 1–78. doi:10.3853/j.0812-7387.12.1990.92.
- Lin, Pai-Lei; Shao, Kwang-Tsao. . Zoological Studies. 1999, 38 (1): 33–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9).
-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08). Carangoides fulvoguttatus. FishBase. Version 2008-10.
- Williamson, P.C.; N.R. Sumner; B.E. Malseed. . Fisheries Research Report (Department of Fisheries, Western Australia). 2006, 153: 61 pp [2008-10-05]. ISBN 1-877098-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19).
- Starling, Steve. . Hong Kong: Reed Books Pty. Ltd. 1986: 512 pp. ISBN 0 7301 014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