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战役

黄安战役是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的一次战役,属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为应对国军15个师对根据地的围剿而进攻国民政府统治下的黄安县(今湖北省红安县)。

黄安战役
第一次国共内战的一部分

参与黄安战役的“列宁号”飞机
日期1931年11月10日至12月22日
地点
结果 红军胜利。共軍首次使用空軍(列宁号)投彈命中國軍,加強中國工農紅軍士氣
领土变更 红军攻下黄安
参战方
中国工农红军军旗 红四方面军第10师第3团和第11、12师
中国工农红军军旗 黄安独立团
国民革命军 第69师
国民革命军第30、31、32师各一部(援军)
指挥官与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 徐向前 赵冠英(被俘)
兵力
8个团 15,000人(守军)
5个旅(援军)
伤亡与损失
不详 5,000人(守军)
2,000人(黄陂、宋埠方面援军)

战役背景

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以鄂豫皖苏区部队为主力组成。由于红军在鄂豫皖地区的不断发展,引起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重视。自1931年9月始,蒋介石调集了国军15个师对红四方面军进行围剿。红军为粉碎其围剿计划,便主动出击,对国军展开进攻。同时,为了扩大和巩固苏区,又因为黄安城是南线国军靠近红军根据地中心的最突出的据点,它在红军的根据地及游击区的包围之中,于是发动了黄安战役。[1]

战前部署

红军方面

红军在方面军成立之后,即以第10师第30团和第11、12师及黄安独立团,总计八个团的兵力进攻黄安。其战役目地为全歼赵冠英师,夺取黄安城。[2]

根据国军守城部队的部署和周边兵力的配置,红军决定先打掉其外围据点并消灭可能的援军,待条件成熟时攻城。[3]其第12师和第30团进攻东王家和下徐家据点,第11师和黄安独立团进攻高桥河和桃花点据点,并打击宋埠、麻城方向的援军。[2]

国军方面

守城部队为国民革命军第69师的两个旅和两个团,师长赵冠英,其师部及206旅驻守城中,207旅的一个团驻守在城西王家畈、陈家畈、潘家湾地区,其中一个营在下徐家建立了独立据点。另一个团驻守在城北课子山、长林嗙、田湾铺地区,其中一个营和部分地方武装共700余人在东王家形成前哨据点。配属该师的第30师270团分驻于城南桃花镇和城西南的高桥河,[3][4]以保障侧后方向安全,维护通向黄陂、宋埠的补给线。[2]

此外,宋埠第30师、麻城第31师、[1]歧亭第33师皆可策应随时增援黄安。[2]

战役经过

外围攻击

1931年11月10日夜,红军各部队依战前部署开始对外围展开进攻。第12师和第30团在打退城内援军后,于14日攻下东王家据点,又在20日拿下下徐家据点。全歼据点守军两个营和地方武装共计1,200余人。第11师和黄安独立团在12、13日先后打退了第33师和第30师第90旅以及城内守军的增援,在18日攻克高桥河,20日拿下桃花店,消灭守军第207团。[5]经10天的战斗,攻克了黄安外围的主要据点,阻击了第31师和第32师各一部的援军,阻断其与外界联系。[1]

围城打援及总攻

指挥部见第一步作战计划已经达成,遂加紧围困城内守军,同时备战国军更大规模的增援。将黄安独立团配属第12师,缩紧对黄安的包围,第11师在桃花店构筑数道防御线,全力打援。第30团作为总预备队。[5]

11月22日,黄安守军为改变被包围的状况,恢复与外界的联系,不断组织部队向外反扑。第206旅全部向南反扑,企图重占桃花店,但在郭受九地区被第12师击溃。次日,第206旅与第307旅的一个团再次向南突围,一度进入嶂山,但又一次被第12师打退。两次反破第12师共消灭守军千余人,缴获枪械700余支(挺),迫击炮一门。[5]第12师乘胜向守军压迫,占领黄安东西两关。[1]

12月7日,驻扎在宋埠的国军第30师两个旅兵自永佳河出援,被第11师第33团打退后由大小峰山撤至桃花店以北的五云山、周家拗一线的第二阵地。8日,红军再一次将援军打退至嶂山。9日,援军之一旅进入嶂山脚下的十里铺,第11师以两个团从两翼包抄援军,将其击溃,歼其一团,其余撤回宋埠。[5]

12月18日,国军第30师又从歧亭、宋埠分两路大举北援。其右路进攻大小峰山,左路进攻独山、研子湾高地。在19日占领了桃花店和五云山,并在20日集中优势兵力进攻嶂山,曾一度突破红军的前沿阵地,接近师指挥所,第31团、师属通讯队手枪队投入战斗,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的亲临前线指挥。总预备队第30团由嶂山西侧倒水河向国军左侧迂回,第12师第35团驰援配合第33团从东王家湾向国军右翼包抄。赤卫军和地方游击队也先后投入战斗。[6]第11师从三面反击,打垮援军,击毙2,000人。[7]黄安被红军围困41天,军需匮乏,而援军率被打退,士气低迷。22日,红军的飞机“列宁号”(缴获自国军并更其名)在黄安上空投掷炸弹和宣传品,引起城中的混乱和恐慌。当日夜,红军对黄安发动总攻,攻破黄安,歼守军5,000人。[1]

战果及后续影响

此役,红军歼守军5,000人,俘虏师长赵冠英及以下官兵近万人,缴获枪械7,000余支(挺),迫击炮10门,电台一部。且击溃国军5个旅的增援部队。

黄安战役的胜利是战术上的胜利,先扫除外围据点,收缩包围圈围困城中守军。又数次打退守军反破,消耗其力量。而采取的围城打援的战术,以防御为主消耗援军,再诱其深入,从两翼迂回包抄,在运动战中消灭援军,从而达让黄安守军军心涣散,在发动总攻时便一鼓作气,攻下黄安。[8]

黄安战役的胜利促使周围的根据点连成一片,巩固了中心区域并向南扩张。消灭了国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打击了国军的信心。[9]此役是红四方面军组建以来第一场胜仗,鼓舞了红军的士气,红四方面军为继续扩大根据地,反国军之围剿,发动了商潢战役[1]

为了纪念此役的胜利,共产党中央分局决定,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黄安的两个独立团也扩编为独立第一师,[9]又利用缴获的电台建立了通讯部门。[3]

但是这次首胜也冲昏了张国焘等中央分局领导的头脑,盲目自大地以为国军主力仅剩余7个师,其余均为杂牌部队,认为红军将战无不胜。随着后期商潢战役的胜利,提出苏区的第一大事将是与帝国主义[10]的直接战争。[11]

参考书目

  • 王清魁. . 北京平安里3号: 解放军出版社. 1987.统一书号:5158·124
  • 陈浩良 王同乐 刘立勤. . 北京海淀区青龙桥: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 ISBN 7-80137-315-4.
  • 编辑委员会(主任:徐向前). . 北京地安门西大街40号: 解放军出版社. 1989. ISBN 978-7-5065-5394-0.

脚注

  1.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集成》p43
  2.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史》 p150
  3. 《黄安大捷》,选自《艰苦的历程》,人民出版社1984 年12 月
  4. 另一个团是民团武装
  5.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史》 p151
  6.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史》 p152
  7.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战役总览(下)》 p62
  8.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史》 p153
  9.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史》 p154
  10. 指大日本帝国
  11.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史》 p15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