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五类

黑五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时,用于指代政治身份为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等“五类分子”的非官方称呼,合稱地富反壞右[6][7][8]。與“革命军人、革命干部、工人、贫雇农、下中农”的「紅五類」相對[6][9]

四川省沙坪劳动教养管理所。上万名被视为“右派”而遭批判的人士曾在此接受劳教三年大饥荒期间2600余名青少年劳教犯在此丧命[1][2][3][4][5]

黑五类是中國共產黨前三十年統治下的政治贱民階層,依据血统论,黑五類及家庭成員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至文革結束,受到約三十年的不平等待遇,在文革期间多首先遭遇迫害[6][9][10]。文革期间,黑五类持續增加为“黑七类”甚至“黑九类”[6][7]:按照其中一种划分,黑九类依序為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叛徒、特务、走资派、知识分子[11][12][13]知识分子在文革前夕非正式加入黑九类,被蔑称为“臭老九[11][12][13][14]

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

1953年,广东省佛冈县一名农民被划分为“剥削人民”的“地主”而遭到批斗公审。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8月4日,政务院第四十四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划定了阶级成分,将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列为革命的敌人,打击对象,合称为“四类分子”。《决定》指出:18岁以下的少年和在校青年学生,一般不划成分,只划分家庭出身;地主、富农在土改后服从法令,努力生产,没有反动行为连续5年与3年以上者,可按有关程序改划成分。

1950年代初的镇反运动,毛泽东宣布共杀“反革命分子”71万。加上127万“反革命分子”中后来枪毙的以及歼灭240万“土匪”(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躲进山中的贫民)中的相当部分“好人”,错杀总人数在200万人左右[15]

反右运动时期

1957年开始的反右整风运动中,据官方数据约有55万人被划为“右派分子”,并被作批判和改造的对象[16][17]。1958年起,右派分子与“四类分子”一起作为专政对象,逐渐统称为“五类分子”,“黑五类”这个非官方称呼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1958年起,对部分地主、富农和右派分子进行过“摘帽”,这些人被称作“摘帽地主”、“摘帽右派”。

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革期间的“横扫牛鬼蛇神大会”

1968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組发布《关于对敌斗争中应掌握政策的通知》,其中划定的阶级敌人为「叛徒、特务、死不改悔的走资派、没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右」,「现行反革命分子」等9种人。他们的子女被称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据解密后的中央档案,全国划右派总共是3,178,470人,还有1,437,562人被划为‘中右’(中右者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18]。文革期間,右派的子女被蔑稱為「狗崽子」[19]

平反与摘帽

1979年1月1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除了极少数坚持「反动」立场、至今还没有改造好的以外,凡是多年来遵守政府法令、老实劳动、不做坏事的地主、富家分子以及「反、坏分子」,经过群众评审,县革命委员会批准,一律摘掉帽子,给予农村人民公社社员的待遇。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农村人民公社社员,成分一律定为公社社员,享有同其他社员一样的待遇。今后,他们在入学、招工、参军、入团、入党和分配工作等方面,主要应看本人的政治表现,不得歧视。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社员的子女,他们的家庭出身应一律为社员,不应再作为地主、富农家庭出身。[20][21]

截止1984年,依据官方数据,全国先后有约440多万人被摘掉地主、富农的帽子,结束了对2000多万“四类分子”及家属的身份歧视[21][22][23][24]。而据学者估计,该《决定》实际影响人数上亿[23][24]。与此同时,小商小贩、手工业者也被从原“资产阶级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官方数据显示,至1981年11月中国大陆共有70多万小商小贩、手工业者及其他劳动者恢复了作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身份[21]。此外,截止文革后的拨乱反正时期,“反右运动”中的绝大多数右派均被平反,但依然有百余人未获平反[21][22][25]

参见

参考资料

  1. 冯翔. . 《南方周末》. 2013-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5) (中文).
  2. 冯翔. . 凤凰网. 《老年生活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中文).
  3.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13-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中文).
  4. (PDF). 《巴山夜雨》. 2014-09-15, (27): 14,5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12-26).
  5. 袁凌. . 香港中文大学. 《水煮历史》.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1) (中文).
  6. 王海光. . 爱思想. 2013-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9) (中文).
  7. . 新浪. 《南方都市报》. 2007-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7) (中文).
  8. 高涛:“黑五类”,《档案天地》,2012年10期,第12-16页
  9. 印红标. . 《华夏文摘》. 2017-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3) (中文).
  10. 宋永毅. . 当代中国研究. 2002年,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7).
  11. 王来棣. . 当代中国研究. 2003年,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8).
  12. 李肃. . 美国之音. 2007-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5) (中文).
  13. 王德春.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190. ISBN 978-7-302-04596-0 (中文).
  14. . 新浪网. 《南方都市报》. 2007-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8) (中文).
  15. . [2014-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16. . 凤凰网. 《羊城晚报》. 2011-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中文).
  17. 东方. . 美国之音. 2007-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3) (中文).
  18. 郭道晖. . 人民网. 《炎黄春秋》. 2011-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
  19. 李肃. . 美国之音. 2007-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2) (中文).
  20. . 人民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9) (中文).
  21. 叶帆子. . 《中国青年报》. 2021-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07) (中文).
  22. . 《二十世纪中国纪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8) (中文).
  23. 杜光. . 爱思想. 2014-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中文).
  24. 盛平. . 《华夏文摘》. 《新三届》. 2021-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3) (中文).
  25. . 北京大学. 新华网. 2009-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8) (中文).

延伸導讀

由於描述黑五類的書籍在中國大陸大多屬於禁書類,因此在中國大陸罕見。

  • ISBN 9789863260530 《末代貴族浮沉錄:黑五類的苦難、掙扎和抗爭》
  • ISBN 9789862219010 《九死不悔:一個黑五類的回憶錄》
  • ISBN 9789862217924 《走出大涼山的女人:一個經歷文革的黑五類女兒之血淚實錄》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