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翅鸢

黑翅鸢学名:),又名黑肩鳶(不是指分布於澳大利亞、學名為Elanus axillari的物種黑肩鳶 )[3]鹰科鳶亞科黑翅鸢属的一種鸟类。主要分布于東洋界非洲的田野和半沙漠,另外在新幾內亞欧洲伊比利半島尼羅河流域和阿特拉斯山脈以北的沿海地區也有分布。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阿尔及利亚阿爾及爾[2]。黑翅鳶舊時與黑肩鳶白尾鳶纹翅鸢合併為一超種,並以一個指名亞種的形式存在。[3]

黑翅鸢
指名亞種,攝於納米比亞埃托沙國家公園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鹰形目 Accipitriformes
科: 鹰科 Accipitridae
属: 黑翅鳶屬 Elanus
种:
黑翅鸢 E. caeruleus
二名法
Elanus caeruleus
Desfontaines, 1789)[2]
Subspecies
  • E. c. caeruleus
  • E. c. hypoleucus Gould, 1859
  • E. c. vociferus (Latham, 1790)
異名
  • Falco cæruleus Desf., 1789
  • Falco vociferus Latham, 1790
  • Falco melanopterus Daudin, 1800
  • Elanus cæsius Sav., 1809
  • Elanus melanopterus Leach, 1817
Elanus caeruleus

雖然在金門一直都有黑翅鳶族群,但台灣一直到2001年在雲林濱海記錄到繁殖成功後,都沒有長住的群體。[4]目前黑翅鳶族群在台灣有拓展的趨勢,至今部分平原地區都可看到黑翅鳶的蹤跡。[5][6]由於黑翅鳶的擴張被認為是自然移動所致,所以不認為是入侵種

該物種在歐洲最早的繁殖記錄是在1860年代,牠們生活範圍在南歐和西亞可能正在擴大,這被認為是因土地利用的變化,特別是農業和牧場幫助了黑翅鳶族群的成長。 [7][8][9][10]

黑翅鳶在大多數地區為留鳥。但據稱有部分群體會遷移。[11]

亞種與分布

專家對於亞種的認定有分歧,除了新幾內亞亞種較明顯不同,各地的亞種仍在各自表述。[3]

特徵

亞成個體,雲南
成鳥,台北

黑翅鸢長約35到38公分,翼展長80到95公分。成年黑翅鸢的身體呈淡灰色,雌雄同型,亞成鳥體紅棕色。頭部呈白色,下半身亦為白色,棲息時翅尖超出尾部。與一般鷹科鳥類不同,其飛行時翅膀末端不分岔,而是像類一樣呈尖狀。基寬,因此口部可以張得很大。[3]

行為與生態

黑翅鸢無固定繁殖期,且一年內可飼養一隻以上的幼雛,在台灣被記錄到築巢於樹如木麻黃烏臼之上。[4]黑翅鳶以為食,也吃小型鳥類蜥蜴蝗蟲[14]牠們會棲於開闊地帶的突出樹枝,並以俯衝的方式抓住獵物,也會像隼類那樣盤旋。[11][15][16][17][4]鳴聲尖細。

4月~12月是黑翅鸢的繁殖期。黑翅鸢每次繁殖都要重新筑巢,筑巢会选择地某些树种,主要巢材为枯树枝,巢离地高度都在11m以上(n=4)。巢外径为40cm,巢高30cm,巢深10cm(n=1)。黑翅鸢每窝繁殖雏鸟3~4只,离巢时的雏鸟成活率都达到100%(n=4)。繁殖期的黑翅鸢食物主要为鼠类。黑翅鸢的繁殖期长,繁殖力强,雏鸟成活率高,对人类活动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近年来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18]

自2017年起,台灣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開始在農田設立棲架,吸引鳥類棲息,其中猛禽如草鴞鳳頭蒼鷹和黑翅鳶都是常客,由於黑翅鳶以鼠類為主食,若食用吃到滅鼠藥的老鼠,很可能會導致死亡,因此目前亦在推廣以設立棲架吸引黑翅鳶捕捉害鼠。[19][20]

保护

参考文献

  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1 October 2016].
  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台灣日行性猛禽新成員——黑肩鳶生態介紹,作者為林文隆和謝文欽,出版於2004年6月1日
  4. 曾建偉. (PDF). 自然保育期刊: 74. [2021-10-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01).
  5. . 台灣猛禽研究會. [2021-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7) (中文(臺灣)).
  6. 蕭木吉.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 2014-10. ISBN 9789860444537.
  7. Balbontin, J.; Negro, J.J.; Sarasola, N.H.; Ferrero, J.J.; Rivera, D. . Ibis. 2008, 150 (4): 707–716. doi:10.1111/j.1474-919X.2008.00845.x.
  8. Salim, M.A. . Sandgrouse. 2002, 24 (2): 136–137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9. Sehatisabet, M.E.; Musavi, S.B.; Bakhtiari, P.; Moghaddas, D.; Hamidi, N.; Nezami, B.; Khaleghizadeh, A. . Sandgrouse. 2006, 28 (2): 146–155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9).
  10. Balbontín, Javier; Negro, Juan José; Sarasola, José Hernán; Ferrero, Juan José; Rivera, Domingo. (PDF). Ibis. 2008-10-01, 150 (4): 707–716 [2021-09-29]. ISSN 1474-919X. doi:10.1111/j.1474-919x.2008.00845.x.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31) (英语).
  11. Ali, S.; Ripley, S.D. 1 2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212–214. ISBN 978-0-19-562063-4.
  12. Gill, Frank; Donsker, David (编). .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7.3.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2017 [31 Dec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6).
  1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14. 王明仁. (PDF). 科博館訊: 8.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29).
  15. Tarboton, W.R. . The Condor. 1978, 80 (1): 88–91. JSTOR 1367793. doi:10.2307/1367793.
  16. . www.kmnp.gov.tw.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7) (中文(臺灣)).
  17. . 台灣猛禽研究會. [2021-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7) (中文(臺灣)).
  18. 林清贤, 陈小麟, 周晓平,等. 黑翅鸢在福建分布及其繁殖生态的初步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3(6):5.
  19. . www.facebook.com.
  20. 洪孝宇. . 科學人. 2021-09-01 [2021-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7).
  21. Elanus caeruleus .The IUCN Red List
  22. . 臺灣生命大百科. [2021-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1) (中文(繁體)).
  • 劉小如、丁宗蘇、方偉宏、林文宏、蔡牧起、顏重威.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2-12-01. ISBN 9789860339253.
  • 黑翅鸢的图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