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颏果鸠

黑颏果鸠学名:)为鸠鸽科果鸠属鸟类,别名黑颏绿鸠。分布于台灣[3]菲律宾等地。性膽怯,多生活于森林地带。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菲律宾[2]。種名來自義大利外科醫生與探險家 Charles René Augustin Léclancher。

黑颏果鸠
雄鳥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鸽形目 Columbiformes
科: 鸠鸽科 Columbidae
属: 果鳩屬 Ptilinopus
种:
黑颏果鸠 P. leclancheri
二名法
Ptilinopus leclancheri
異名
  • Leucotreron leclancheri

描述

體長可達27(11英寸)。雄鳥色彩豐富,腹部和翅膀綠色,尾巴棕色,頭和頸為灰白色,底端有深棕色色斑。虹膜紅色。黃色的嘴喙下,有一小塊黑色小斑。雌性的頭部,頸部和胸部呈綠色。

棲地

主要分佈在菲律賓的低地森林中,數量相當普遍。在台灣則非常罕見,已知僅有四個標本。

習性

主要以水果為食。以樹枝築巢,每巢通常產下一個白色的蛋。

保护

亚种

依各學者意見總和,本種共 4 亞種。

  • 学名Verreaux et Des Murs, 1862)[4]
  • 黑颏果鸠指名亚种学名Bonaparte, 1855)
  • 学名(Manuel, 1936)
  • 黑颏果鸠台湾亚种学名: (Ripley, 1962)),是台灣的特有种。分布于台灣本島。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屏东。[5]

参考文献

  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26 November 2013].
  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5).
  3. 内田淸之助. . 鳥. 1923, 3 (15): 266–269.
  4. MM. Jules Verreaux & O. Des Murs. . Ibis. 1862, 4 (4): 342–343.
  5.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5).
  • Hachisuka, M. & T. Udagawa. .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Taiwan Museum. 1951, 4 (1–2): 1–180.
  • L. F. Baptista, P.W. Trail & H. M. Horblit in Josep del Hoyo, Andrew Elliott, Jordi Sargatal. eds. . Lynx Edicions. 1997: pp.207. ISBN 978-84-87334-22-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