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發電廠龍溪機組

東部發電廠龍溪機組,為一座位於臺灣花蓮縣秀林鄉的小型水力發電廠,廠區坐落在龍溪壩上游蓄水池左岸山壁內,由台灣電力公司東部發電廠所管轄,舊稱為龍溪發電廠。該座發電廠是十二項建設中配合「木瓜溪水力發電工程」所興建的其中一項的發電廠,於1985年完工[2][3]。該座水力發電廠的引水隧道及前池標高1,500公尺,發電廠房水輪機中心標高1279.7公尺,是目前是臺灣海拔最高之水力發電廠[2]

東部發電廠龍溪機組
(龍溪發電廠)
龍溪機組地下廠房入口隧道
國家/地区 中華民國臺灣
坐標24°01′21″N 121°24′36″E
現況運行中
始建日期1983年
啟用日期1985年11月
持有單位台灣電力公司
台灣電力公司
建造者台灣電力公司榮民工程處
水力發電形式川流式水力發電
取水來源龍溪(木瓜溪支流)
發電機型號 日本三菱電機製三相異步發電機
水輪機型號 中華民國遠東機械製横軸法蘭西斯式水輪機
廠房類型地下式
壓力鋼管一條,
水頭高度有效落差242公尺[1]
用水量單部:2.4CMS
發電概況
4.7MW
年发电量每年約2,950萬度

沿革

1970年代 - 2000年代

臺灣電力公司於1977年(民國66年)至1985年欲開發臺灣東部木瓜溪立霧溪流域來進行水力發電,以增加發電能量,減少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其中木瓜溪的計畫稱為「木瓜溪水力發電開發計畫」[4]。該計劃在木瓜溪流域上進行龍溪壩越域引水、龍澗發電廠擴充、水簾發電廠新建及清水第二發電所(今清流發電廠)重建工程[4],另外並計劃在立霧溪分別增建16萬瓩立霧溪水力開發計畫的「溪畔發電廠」。

其中龍溪壩越域引水工程即是奇萊引水工程,其工程目的為,因為龍溪壩完工後,即發生龍溪上游溪水滲漏伏流之狀況,導致龍溪壩無法正常蓄水,為此台電曾聘請國外相關專家協助以混凝土灌漿方式抓漏,然而成效不彰,因此提出該計畫。

奇萊引水工程計畫中,共分為自龍溪向上游跨過溪水滲漏段興建小龍澗壩(現簡稱為小龍壩),以及奇萊山下興建檜溪、林溪、奇萊、天長、磐石五壩的奇萊引水隧道計畫,其中,小龍澗壩至龍溪調整池之間導水隧道出口處的高度落差高達247公尺,因此台電再利用此落差增建一座小型水力發電廠,是為龍溪發電廠。龍溪發電廠的整體工程內容包括壓力鋼管隧道、先期道路工程及後續的主體廠房及壓力鋼管線路配置等,並且,這些工程皆委託榮民工程處承辦[4],整體發電廠興建工程以及山區水壩與隧道工程共歷時8年9個月完工。

2000年代 - 至今

2001年5月,因應政府組織改造,「東部發電處」改組成「東部發電廠」,旗下多座發電廠亦改稱為發電機組。龍溪發電廠也因應政策改名為東部發電廠龍溪機組,目前發電廠為無人駐廠遠端控制的機組,並由下游的龍澗副控中心遠端遙控,而廠區由於與龍溪調整池控制站距離相近,因此兩座設施之間皆可由龍溪調整池的駐留人員進行巡視與維護。

設施

龍溪發電廠主廠房位於花蓮縣秀林鄉龍溪調整池右岸標高1,276公尺處,壓力鋼管隧道長320公尺[4],裝置一部容量4.7MW之横軸法蘭西斯式水輪發電機(Francis turbine)[3][1],設計用水量為2.4秒立方公尺(CMS),有效落差為242公尺[1]。發電後的尾水則排入龍溪壩形成之調整池中,可供下游的龍澗發電廠發電利用。

機組

名稱發電機型號水輪機型號機組數量發電方式有效落差(公尺)單一機組用水量(CMS)容量(MW位置商轉日期狀態
一號機 日本三菱電機製三相異步發電機 中華民國遠東機械製横軸法蘭西斯式水輪機1川流式2422.4CMS4.7MW花蓮縣秀林鄉龍溪1985年11月商轉中

管理

  • 電廠名稱:東部發電廠龍溪機組
  • 管理單位:臺灣電力公司東部發電廠
  • 廠內編制:1(與龍溪壩一同管理,但電廠控制項目由龍澗副控遠端遙控負責)

設施

  • 廠房類型:地下式
  • 取水來源:木瓜溪支流-龍溪(小龍壩)
  • 壓力鋼管:一條,長320公尺

海拔數據

  • 前池:1,500公尺
  • 廠房入口:1,285.6公尺
  • 水輪機中心點:1,279.7公尺
  • 龍溪壩:1,276.7公尺

圖集

廠區

發電機

水輪機

參見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東部發電廠龍溪機組

註釋

  1. 劉智淵. (PDF). 台灣電力公司. 2008-11(台電月刊第551期) [2013-06-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2-24) (中文(臺灣)).
  2. . 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014-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中文(臺灣)).
  3. (PDF). 台灣電力公司. [2014-01-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2-03) (中文(臺灣)).
  4. 林世曼. .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008年 [2014-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4)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