𰛂
𰛂(一譯冕素,英語: 又稱 ),是19世紀假設的一種化學元素的名稱。這個名稱是由1887年由 Gruenwald 教授命名,其靈感來自日冕。[1] 日冕中出現了一條新的原子幼綠色譜線,當時被認為是由一種新元素發出的,這與在實驗室條件下看到的任何其他元素都不一樣。後來確定它是由正13價鐵(Fe13+)離子發出的,而當時無法在實驗室中生產電離度如此高的鐵。
太陽光譜學
在1869年8月7日日食期間,Charles Augustus Young(1834-1908)和 William Harkness(1837-1903)在日冕光譜中獨立觀察到一條波長為 530.3 nm 的綠色天體光譜譜線。由於這條譜線與任何已知材料的譜線都不對應,因此有人提出它是由一種未知元素引起的,暫時命名為𰛂。
1898年,由 Raffaello Nasini 領導的意大利化學家小組,也在維蘇威火山釋放的氣體中發現了這種假定的元素。[2]
1902年,俄羅斯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德米特里·門捷列夫試圖建立以太的化學概念,假設存在兩種原子量小於氫的惰性化學元素。在這兩種氣體中,他認為較輕的是一種無孔不入、無所不在的氣體,而稍重的是𰛂。後來他將 coronium 改名為 newtonium。[3]
直到1930年代,Walter Grotrian 和 Bengt Edlén 才發現,530.3 nm 處的譜線其实是由高度電離的鐵 (Fe13+) 引起的;日冕光譜中其他不尋常的譜線,也是由例如鎳等的高電荷離子引起,而高電荷離子是由日冕的極端高溫所產生。[4] 530.3 nm 的譜線曾被錯誤分類為鐵的譜線編號1474。[5]
參考
- Gruenwald, A. . Chemical News. 2 December 1887, LVI (1462): 232 –Google Books.
- . The Daily Gleaner. Nov 17, 1898: 6 [2022-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0).
- Ede, Andrew. . Greenwood Press. 2006: 83–84. ISBN 0-313-33304-1.
- Morison, Ian. . Wiley-Blackwell. 2008: 61. ISBN 978-0-470-03333-3.
- . Cosmos Portal. [3 Decem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6 October 2011).
延伸閱讀
- Claridge, George C. . Journal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Canada. 1937, 31: 337–346. Bibcode:1937JRASC..31..337C.
外部連結
- . Laser Stars. [2008-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