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1950年國際足協世界盃,于1950年于巴西举行。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本届世界盃与1938年國際足協世界盃相隔 12 年。本届比赛也是唯一没有举行单场决赛的世界盃。在本届盃赛上,为了纪念主席儒勒·雷米特国际足联服务 25 周年,世界盃奖盃被正式命名为雷米金盃。最后,首届世界盃冠军队乌拉圭於 20 年后再次捧起了奖盃。

1950年國際足球協會世界盃
IV Campeonato Mundial de Futebol
1950年國際足協世界盃海報
賽事資料
屆數第 4 屆
主辦國巴西
比賽日期6月24日–7月16日
參賽隊數13 隊(來自3個大洲)
球場6 個(位於6個城市)
衛冕球隊 義大利
最終成績
冠軍 乌拉圭(第 2 次奪冠)
亞軍 巴西
季軍 瑞典
殿軍 西班牙
賽事統計
比賽場數22 場
總入球數88 球(場均 4 球)
入場人數1,045,246 人(場均 47,511 人)
巴西 奥尔德日赫·内耶德利(8 球)

概述

在1950年世界杯前開幕的馬拉卡納體育場比賽。

一支联合的大不列颠球队在此前不久的友谊赛中以6–1大胜由欧洲其他国家组成的联队。然而在这次比赛中,英格兰队出人意料地被美国以1–0击败(甚至当比赛结果刊登在英国报纸上时,许多人认为这是排版错误)。之后,他们又被西班牙以同样的比分击败,结束了在世界杯上的首次亮相。

最终决赛采用了独特的小组循环赛制(世界盃史上唯一一次)。四个小组的第一名巴西西班牙瑞典乌拉圭相互比赛三场。最终积分排首位的球队将获得世界杯冠军。巴西队分别以7–1和6–1的比分大勝瑞典和西班牙。在关键性的一场比赛中,巴西与乌拉圭较量。当时乌拉圭在积分上落后巴西队一分。

7月16日的比赛中,东道主队只需要打平对手就可以得到雷米特杯。之前的狂胜使舆论普遍看好巴西,尤其是在下半场2分钟时巴西队的弗里亚萨先进一球,几乎所有人认为巴西队胜券在握。然而,乌拉圭队并没有放弃斗志,在最后的11分钟之内,他们神奇地连扳两球,由阿爾基得斯·吉賈踢進致勝球,最后令人惊奇地再次赢得了金色的奖杯。

本届比赛平均每场观众人数达到61,000人,这个纪录直到1994年美国世界杯时才被打破。

主辦權

由于欧洲国家都遭受了二战的创伤,因此世界杯的主办国也变成了唯一申请主办的巴西。

參賽球隊

在小组预选赛中,采取了比较特殊的分组方式。每个小组由2~4队组成。这是因为有些球队虽然通过了预选赛,但最终放弃参加决赛阶段比赛。印度因为較重視奧運足球比賽及自認為球員實力不足而放弃了参加决赛阶段,並非所謠傳的国际足联禁止他们赤脚踢球。德国日本,由于是战败国并且正被军事占领,也未能获得参赛资格。

英格兰足球在17年的独立运作之后,于1946年加入了国际足联,因此也参加了本届比赛。英国派遣了英格兰队苏格兰队参加,两队都通过了预选赛,但是由于苏格兰队不是英国冠军,因此他们最终宣布弃权。此外,土耳其也宣布弃权。

比賽場館

1950年國際足協世界盃在巴西的位置
里約熱內盧
里約熱內盧
聖保羅
聖保羅
美景市
美景市
古里提巴
古里提巴
阿雷格里港
阿雷格里港
勒西菲
勒西菲
里約熱內盧[n 1]聖保羅美景市
馬拉卡納體育場帕卡恩布體育場獨立體育場
22°54′43.8″S 43°13′48.59″W 23°32′55.1″S 46°39′54.4″W 19°54′30″S 43°55′4″W
容納人數:96,000容納人數:60,000容納人數:30,000
古里提巴阿雷格里港勒西菲
布里托體育場烏卡利圖斯體育場麗池島體育場
25°26′22″S 49°15′21″W 30°3′42″S 51°13′38″W 8°3′46.63″S 34°54′10.73″W
容納人數:10,000容納人數:20,000容納人數:20,000
  1. 1960年4月21日以後巴西首都才遷到巴西利亞

第一圈

第1組

排名 隊伍 獲得資格
1 巴西 3 2 1 0 8 2 +6 5 晉級決賽圈
2 南斯拉夫 3 2 0 1 7 3 +4 4
3 瑞士 3 1 1 1 4 6 2 3
4 墨西哥 3 0 0 3 2 10 8 0
資料來源:FIFA

1950年6月24日 (1950-06-24)
15:00 (UTC-3)
巴西 4–0
墨西哥
Ademir 入球 30', 79'
Jair 入球 65'
Baltazar 入球 71'
報告
里約熱內盧馬拉簡拿運動場
觀眾人數:81,649
George Reader (英格蘭)

1950年6月25日 (1950-06-25)
15:00 (UTC-3)
南斯拉夫 3–0
瑞士
米蒂奇 入球 59'
托马舍维奇 入球 70'
奥格尼亚诺夫 入球 84'
報告
比路賀利桑特獨立體育場
觀眾人數:7,336
Giovanni Galeati (意大利)

1950年6月28日 (1950-06-28)
15:00 (UTC-3)
巴西 2–2
瑞士
Alfredo 入球 3'
Baltazar 入球 32'
報告 Fatton 入球 17', 88'
聖保羅帕卡恩布體育場
觀眾人數:42,032
Ramón Azón Romá (西班牙)

1950年6月28日 (1950-06-28)
15:00 (UTC-3)
南斯拉夫 4–1
墨西哥
博贝克 入球 20'
Ž·查伊科夫斯基 入球 23', 51'
托马舍维奇 入球 81'
報告 奥尔蒂斯 入球 89'(
阿雷格里港烏卡利圖斯體育場
觀眾人數:11,078
Reginald Leafe (英格蘭)

1950年7月1日 (1950-07-01)
15:00 (UTC-3)
巴西 2–0
南斯拉夫
Ademir 入球 4'
Zizinho 入球 69'
報告
里約熱內盧馬拉簡拿運動場
觀眾人數:142,429
Benjamin Griffiths (威爾斯)

1950年7月2日 (1950-07-02)
15:40 (UTC-3)
瑞士 2–1
墨西哥
Bader 入球 10'
Antenen 入球 44'
報告 卡萨林 入球 89'
阿雷格里港烏卡利圖斯體育場
觀眾人數:3,580
Ivan Eklind (瑞典)

第2組

排名 隊伍 獲得資格
1 西班牙 3 3 0 0 6 1 +5 6 晉級決賽圈
2 英格兰 3 1 0 2 2 2 0 2
3 智利 3 1 0 2 5 6 1 2
4 美國 3 1 0 2 4 8 4 2
資料來源:FIFA

1950年6月25日 (1950-06-25)
15:00 (UTC-3)
英格兰 2–0
智利
Mortensen 入球 39'
Mannion 入球 51'
報告
里約熱內盧馬拉簡拿運動場
觀眾人數:29,703
Karel van der Meer (荷蘭)

1950年6月25日 (1950-06-25)
15:00 (UTC-3)
西班牙 3–1
美國
Igoa 入球 81'
Basora 入球 83'
Zarra 入球 89'
報告 Pariani 入球 17'
庫里奇巴迪布里圖體育場
觀眾人數:9,511
Mário Vianna (巴西)

1950年6月29日 (1950-06-29)
15:00 (UTC-3)
西班牙 2–0
智利
Basora 入球 17'
Zarra 入球 30'
報告
里約熱內盧馬拉簡拿運動場
觀眾人數:19,790
Alberto Malcher (巴西)

1950年6月29日 (1950-06-29)
15:00 (UTC-3)
美國 1–0
英格兰
Gaetjens 入球 38' 報告
比路賀利桑特獨立體育場
觀眾人數:10,151
Generoso Dattilo (意大利)

1950年7月2日 (1950-07-02)
15:00 (UTC-3)
西班牙 1–0
英格兰
Zarra 入球 48' 報告
里約熱內盧馬拉簡拿運動場
觀眾人數:74,462
Giovanni Galeati (意大利)

1950年7月2日 (1950-07-02)
15:00 (UTC-3)
智利 5–2
美國
Robledo 入球 16'
Cremaschi 入球 32', 60'
Prieto 入球 54'
Riera 入球 82'
報告 Wallace 入球 47'
Maca 入球 48'(
累西腓麗池島體育場
觀眾人數:8,501
Mário Gardelli (巴西)

第3組

排名 隊伍 獲得資格
1 瑞典 2 1 1 0 5 4 +1 3 晉級決賽圈
2 義大利 2 1 0 1 4 3 +1 2
3 巴拉圭 2 0 1 1 2 4 2 1
4 印度 0 0 0 0 0 0 0 0 放棄參賽
資料來源:FIFA

1950年6月25日 (1950-06-25)
15:00 (UTC−03:00)
瑞典 3–2
義大利
哈塞·耶普松 入球 25', 68'
苏内·安德松 入球 33'
報告 里卡尔多·卡拉佩莱塞 入球 7'
埃尔梅斯·穆奇内利 入球 75'
聖保羅帕卡恩布體育場
觀眾人數:36,502
Jean Lutz (瑞士)

1950年6月29日 (1950-06-29)
15:30 (UTC−03:00)
瑞典 2–2
巴拉圭
斯蒂格·松德奎斯特 入球 17'
卡勒·帕尔梅 入球 26'
報告 López 入球 35'
López Fretes 入球 74'
庫里奇巴迪布里圖體育場
觀眾人數:7,903
George Mitchell (蘇格蘭)

1950年7月2日 (1950-07-02)
15:00 (UTC−03:00)
義大利 2–0
巴拉圭
里卡尔多·卡拉佩莱塞 入球 12'
埃吉斯托·潘多尔菲尼 入球 62'
報告
聖保羅帕卡恩布體育場
觀眾人數:25,811
Arthur Ellis (英格蘭)

第4組

排名 隊伍 獲得資格
1 乌拉圭 1 1 0 0 8 0 +8 2 晉級決賽圈
2 玻利维亚 1 0 0 1 0 8 8 0
3 法國 0 0 0 0 0 0 0 0 放棄參賽
資料來源:FIFA

1950年7月2日 (1950-07-02)
15:00 (UTC-3)
乌拉圭 8–0
玻利维亚
Míguez 入球 14', 40', 51'
Vidal 入球 18'
Schiaffino 入球 23', 54'
Pérez 入球 83'
Ghiggia 入球 87'
報告
比路賀利桑特獨立體育場
觀眾人數:5,284
George Reader (英格蘭)

決賽圈

排名 隊伍 最終成績
1 乌拉圭 (C) 3 2 1 0 7 5 +2 5 冠軍
2 巴西 3 2 0 1 14 4 +10 4
3 瑞典 3 1 0 2 6 11 5 2
4 西班牙 3 0 1 2 4 11 7 1
資料來源:FIFA
(C) 冠軍

1950年7月9日 (1950-07-09)
15:00 (UTC-3)
乌拉圭 2–2
西班牙
Ghiggia 入球 29'
Varela 入球 73'
報告 Basora 入球 37', 39'
聖保羅帕卡恩布體育場
觀眾人數:44,802
Benjamin Griffiths (威爾斯)

1950年7月9日 (1950-07-09)
15:00 (UTC-3)
巴西 7–1
瑞典
阿德米尔·德梅内塞斯 入球 17', 36', 52', 58'
Chico 入球 39', 88'
Maneca 入球 85'
報告 苏内·安德松 入球 67'(
里約熱內盧馬拉簡拿運動場
觀眾人數:138,886
Arthur Ellis (英格蘭)

1950年7月13日 (1950-07-13)
15:00 (UTC-3)
巴西 6–1
西班牙
Ademir 入球 15'
Jair 入球 21'
Chico 入球 31', 55'
Ademir 入球 57'
Zizinho 入球 67'
報告 Igoa 入球 71'
里約熱內盧馬拉簡拿運動場
觀眾人數:152,772
Reginald Leafe (英格蘭)

1950年7月13日 (1950-07-13)
15:00 (UTC-3)
乌拉圭 3–2
瑞典
阿爾基得斯·吉賈 入球 39'
Míguez 入球 77', 85'
報告 卡勒·帕尔梅 入球 5'
斯蒂格·松德奎斯特 入球 40'
聖保羅帕卡恩布體育場
觀眾人數:7,987
Giovanni Galeati (意大利)

1950年7月16日 (1950-07-16)
15:00 (UTC-3)
瑞典 3–1
西班牙
斯蒂格·松德奎斯特 入球 15'
布鲁尔·梅尔贝里 入球 33'
卡勒·帕尔梅 入球 80'
報告 Zarra 入球 82'
聖保羅帕卡恩布體育場
觀眾人數:11,227
Karel van der Meer (荷蘭)

1950年7月16日 (1950-07-16)
15:00 BRT (UTC-3)
乌拉圭 2–1
巴西
Schiaffino 入球 66'
吉賈 入球 79'
報告 弗里亞薩 入球 47'
里約熱內盧馬拉簡拿運動場
觀眾人數:173,850[1]
:George Reader (英格蘭)

射手榜

国际足联回顾排名

1986年,国际足联发表了一份报告,根据比赛的进展、整体成绩和对手的素质,对1986年之前(包括1986年)历届世界杯的所有球队进行排名。[2][3] 1950年世界杯的排名如下:

参赛队伍
1 乌拉圭44310155+107
2 巴西16411226+169
3 瑞典352121115−45
4 西班牙263121012−27
止步于第一轮小组赛
5 南斯拉夫1320173+44
6 瑞士1311146−23
7 義大利3210143+12
8 英格兰231022202
9 智利2310256−12
10 美國2310248−42
11 巴拉圭3201124−21
12 墨西哥13003210−80
13 玻利维亚4100108−80

参考资料

  1. (pdf). FIFA.com. 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Football Association: 5. [2014-06-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6).
  2. (PDF). [2021-06-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28).
  3. (PDF). FIFA. 26 March 20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1 May 2013).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