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巴厘岛地震
1979年巴厘岛地震是指1979年12月17日发生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近海的地震。是次地震规模为Ms 6.3级,震源深度约15千米[1][4]。共造成27人遇难和200人受伤。
日期 | 1979年12月17日 |
---|---|
Ms 6.3[1] | |
震源深度 | 15 km(9 mi)[2] |
8.49°S 115.75°E[3] | |
影響地區 | 印度尼西亞巴厘岛 |
最大 | 6(VI)度,MM[4] |
前震 | 10月20日:Ms 6.2 |
傷亡 | 27人遇难 200人受伤 |
构造背景
印度尼西亚所处地质构造环境属岛弧俯冲型地震构造带,岛弧呈向西南突出的C字形展布[5]。广义而言,印度尼西亚群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动力碰撞的影响区[6]。但若详细分析,印度尼西亚群岛可被认为是四个板块碰撞的产物,即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和印度-澳洲板块[7]。印度洋板块以约50~70mm/yr的速度向东北方向位移,与欧亚板块碰撞汇聚于班达弧,形成了巽他—爪哇海沟[6]。并在爪哇和苏门答腊陆块之间形成了长达3000千米的断裂带和火山群,这使得印度尼西亚成为地震多发地区[6]。
本次地震震中位于印度尼西亚南部的巴厘岛,即接近印尼群岛南部巽他板块的构造边界的一个区域。由于巴厘岛随龙目岛、松巴哇岛等区域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俯冲,历史上该地区地震活动频繁、震害强度大,以浅源地震为主,历史地震发震深度在0至20千米之间[7][6]。早年的学术研究结果显示,巴厘岛区域由于处于弗洛雷斯弧后逆冲断层上[8][9]。由区域层析成像研究推断出,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由此地区俯冲渗透到地幔过渡带区域,具有很强的地震趋势[10][11]。
有地震学家指出,印度洋东部洋域具备发生海啸的海洋深度较大、断层上下错动的要件,这一状况十分有利于巨大海啸的发生,因此该地域具有极高的地震海啸危险性[12]。但据马塔兰大学灾害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的艾柯·普拉乔科查阅史料,得出了巴厘岛地区虽然地震风险极大,但因地震引发海啸的可能性不大的结论[13]。
在1979年巴厘岛地震发生三年前,巴厘岛北部地区曾发生过一次Ms 6.5级的地震,造成了573人遇难,另有将近五千人受伤[14][15]。而就在本次地震发生前两个月,紧挨巴厘岛的龙目岛发生了一次Ms 6.2级的地震,造成了2人遇难,另有包括巴厘岛、龙目岛在内数百个建筑受损[16]。
参数测定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测定,1979年巴厘岛地震的震中位于巴厘岛最大城市丹帕沙东北约60千米处,规模为Ms 6.3级,震源深度约为15千米,最大烈度为6(VI)度[4]。据最初的地震报告,这次地震的震中曾被认为在阿贡火山一带,但印度尼西亚当局认为本次地震发生在龙目海峡一带[17]。
震害情况
1979年巴厘岛地震不仅在巴厘岛内造成震感,还使得龙目岛的居民也感受到了强烈摇晃[18][19]。地震引起了当地居民巨大的恐慌,许多居民在夜间逃往了旷野和海滩[17]。约有8万建筑物在本次地震中受损,其中卡朗阿森县有80%左右的建筑物受损[19]。另包括40座巴厘寺、17个市场、8个学校、一些清真寺和公共医院受损[20]。名为楚里克和提斯拉的小镇由于受到了不可逆转的损害而被废弃[21]。
参见
参考来源
- 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 . [2018-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4) (英语).
- USGS. . 美国地质勘探局. 2008-11-08 [2018-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8) (英语).
- Utsu, T. .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eismology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8-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30) (英语).
- . 美国地质勘探局. [2018-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7) (英语).
- 李双双; 延军平; 刘栎杉; 万佳; 安华. . 自然灾害学报. 2013, (1): 190–197 [2018-08-02]. doi:10.13577/j.jnd.2013.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2) (中文(中国大陆)).
- USGS. . 美国地质调查局. [2018-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9) (美国英语).
- Andri Dian Nugraha; Ridwan Kusnandar; Nanang T. Puspito; ArtadiPria Sakti; Tedi Yudistira. .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arthquake & Disaster Mitigation (AIP Publishing LLC). 2015: 1127–1133 [2018-08-02]. doi:10.1063/1.4915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1) (英语).
- . Kabar24. 2018-07-29 [2018-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9) (印度尼西亚语).
- W. B. Hamilton. . 美国地质勘探局: 1078. 1979 (英语).
- S. Widiyantoro; Fauzi. . 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5, 52: 379–383 [2018-08-02]. doi:10.1080/081200905001366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4) (英语).
- S. Widiyantoro; J. D. Pesicek; C. H. Thurber. . Geological So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 2011, 355 (1): 139–155 [2018-08-01]. doi:10.1144/SP35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2) (英语).
- 陈顒; 陈棋福.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5, 20 (1): 112–117 [2018-08-02]. doi:10.3969/j.issn.1004-2903.2005.0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9) (中文(中国大陆)).
- Eko Pradjoko; Lukita Wardani; Heri Sulistiyono; Hartana; Syamsidik. .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aster Management 2018 (巴东). 2018-05 [2018-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1) (英语).
- . Canberra Times. Australian Associated Press. 1976-07-16 [2018-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1) (英语).
- . Canberra Times. Australian Associated Press. 1976-07-20 [2018-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1) (英语).
- .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8-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4) (英语).
- . Spokane Daily Chronicle. UPI. 1979-12-18 [2018-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英语).
- . Boca Raton News. 1979-12-18 [2018-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3) (英语).
- . Pittsburgh Post-Gazette. Associated Press. 1979-12-19 [2018-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英语).
- . Canberra Times. Australian Associated Press. 1979-12-21 [2018-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1) (英语).
- . Canberra Times. Australian Associated Press. 1979-12-20 [2018-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1)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