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羅傑·費德勒網球賽季

2007年,費德勒第三次在他的生涯摘下三座大滿貫單打錦標(澳網、溫網、美網),並且生涯第二次闖進四大滿貫決賽,在澳網進入決賽後,以5-7, 7-5, 6-0, 6-2直落三盤擊敗當屆黑馬岡薩雷斯[1],拿下第三座冠軍與第十座大滿貫,法網連續二年進入決賽後,以3-6, 6-4, 3-6, 4-6四盤負於納達爾[1],在溫網進入決賽後,以6-0, 7-65, 62-7, 6-3鏖戰五盤擊敗再度闖入決賽的納達爾而衛冕成功,拿下第五座冠軍與第十一座大滿貫,在美網進入決賽後,以6-2, 4-6, 7-5, 6-1直落三盤擊敗塞爾維亞年輕選手喬科維奇而衛冕成功[1],拿下第四座冠軍與第十二座大滿貫。另外,費德勒拿下5座ATP單打冠軍,2座大師賽冠軍(一座:漢堡紅土賽事、另外一座:辛辛那提硬地賽事)[1]、一座杜拜500賽冠軍、一座巴塞爾250賽冠軍,網球大師盃進入決賽後,以6-3, 3-6, 6-1擊敗西班牙球員大衛·費雷爾,拿下第四座年終賽冠軍[1]

費德勒在2007年辛辛那堤賽事

詳述

  • 2007年1月28日,第三次摘下澳洲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冠軍(決賽中擊敗费尔南多·冈萨雷斯,亦是首次於大滿貫賽事不失一盘夺冠),也是其個人生涯第二次連續在三個大滿貫單打比賽中奪標。
  • 3月3日,费德勒在杜拜Duty Free男子賽決賽中,以盤數2-0(比分:6-4, 6-3),擊敗俄羅斯球員尤兹尼,重奪錦標,这亦是其个人涯的第47个ATP男单冠军,与澳洲名宿罗德拉沃尔的ATP男单冠军数目持平。
    費德勒在2007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中發球,並且完成五連霸偉業
  • 3月11日,费德勒在2007年印第安泉大師賽第二輪,以盤數0-2(比分:5-7, 2-6),敗於阿根廷球員卡纳斯),宣告衛冕失敗。
  • 3月28日,费德勒在邁阿密大師賽(新力愛立信網球賽)第四輪,以盤數1-2(比分:62-7、6-2、65-7)再度敗給簡拿斯,三連霸夢碎。
  • 在 蒙地卡羅大師賽決賽中、费德勒亦直落兩盤4-6敗於衛冕冠軍纳达尔,不過,在漢堡大師賽決賽中、费德勒盤數2-1(比分:2-6, 6-2, 6-0)擊敗宿敵纳达尔,奪得個人第48個ATP單打錦標(亦是個人第4個漢堡大師賽單打冠軍),打破個人近3個月冠軍荒,亦令該「泥地王」的泥地連勝紀綠終止於81場。兩人亦在法網決賽再次碰頭,結果如上屆一樣,费德勒再以盤數1-3負於宿敵纳达尔,再次飲恨。
  • 7月8日,在温布尔登網球錦標賽決賽中,苦戰五盤(比分:7-67, 4-6, 7-63, 2-6, 6-2)擊敗宿敵纳达尔,實現自1980年名宿博里以來温布尔登五連冠。同時平了另一名宿碧加的ATP單打奪標數目(49冠)。
  • 8月12日,在蒙特利爾大師賽決賽中,以盤數1-2(比分:62-7, 6-2 62-7)負於塞爾維亞小將德约科维奇,衛冕失敗,亦是首次負於對手。
費德勒在2007年美國公開賽完成四連霸偉業
  • 8月19日,在辛辛纳提大師賽決賽中,以盤數2-0(比分:6-1, 6-4)擊敗美國名將布莱克,奪得個人ATP第50個單打冠軍。
  • 9月9日,在美國網球公開賽決賽中,费德勒以直落三盤(比分:7-64, 7-62, 6-4)擊敗塞爾維亞小將喬科维奇,連續第四年奪得美國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冠軍,並報卻蒙特利尔大師賽決賽一敗之仇,亦是其個人ATP第51個單打冠軍。
  • 戴维斯杯世界組附加賽中,雖然在單打2戰全勝,但瑞士隊最終以盤數2比3不敵捷克隊,下年降級至歐非區一組。稍後舉行的馬德里大師賽中,费德勒又繼上屆後,再殺入男單決賽,結果在領先一盤的大好形勢下,反輸盤數1-2(比分:6-1, 3-6, 3-6)於宿敵纳尔班迪安拍下,衛冕失敗。
  • 10月28日的巴塞爾大衛杜夫瑞士室內賽中,费德勒又繼上屆後,再殺入男單決賽,結果直落二盤(比分:6-3, 6-4)擊敗芬蘭球員涅米宁,奪得個人第52冠,並鎖定年終世界排名第一。
  • 在巴黎大師賽中,费德勒又再敗於 宿敵纳尔班迪安,第二輪止步。雙方對賽紀錄8-8持平。
  • 在上海大師盃紅組分組賽首場比賽中,费德勒結果在領先一盤的大好形勢下,爆冷反輸盤數1-2(比分:6-3, 61-7, 5-7)於智利名將费尔南多·冈萨雷斯,這次是费德勒首次在ATP單打賽事中負於對手,亦是首次在大師盃分組賽中落敗。之後兩場分組賽中,卻接連直落两盘擊敗俄羅斯球員达维登科和美國名將羅迪克,確保小組首名出線。在準決賽中,費德勒又以直落兩盤(比分:6-4, 6-1)擊敗剋星納達爾,晉級決賽。在決賽更直落三盤擊敗西班牙球員费雷尔,第四次奪得大師盃。年度獎金亦因為美網系列賽第一名和美網冠軍,以及超九大師賽全數出席和大師盃奪標,破紀錄地取得$10,130,620美元,成為史上首位年度獎金過千萬美元的網球員。

大滿貫單打比賽

參看

參考資料

  1. ATP. . [2010-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6).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