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多国武装干涉利比亚

2011年多国武装干涉利比亚,是以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爲首的北約阿拉伯聯盟国家軍事部队[26]爲執行由2011年3月17日安理会以10票支持5票弃权通过的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所設立的利比亞禁飛區而實施的軍事行動[27][28]。目的是阻止利比亞政府軍在2011年利比亚起义中對反對派的軍事打擊。这是安理会对格達費政权武力镇压示威民众实施的第二轮制裁[29]

2011年多国武装干涉利比亚
利比亚内战的一部分

聯軍的部署及空襲目標
日期2011年3月19日至2011年11月3日
地点
参战方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註 1]

非北約盟友:
 
 瑞典
 阿联酋
 利比亞叛軍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軍事支援:
 白俄羅斯[1][2][3][4][5]
指挥官与领导者

法國 薩科齊总统
法國 埃都爾德·吉約海軍上將
英国 卡梅倫首相
英国 大衛·理查茲爵士上將
美國 奧巴馬总统
美國 卡特·哈姆上將
美國 薩繆爾·洛克利爾三世上將
加拿大 史蒂芬·哈珀總理
加拿大 彼得·麥凱國防部長
加拿大 安德烈·德尚中將
加拿大 阿蘭·佩爾蒂埃上校(Alain Pelletier) [6][7]
義大利 喬治·納波利塔諾
義大利 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
義大利 英尼亞齊奧·拉魯薩
西班牙 何塞·路易斯·羅德里格斯·薩帕特羅
西班牙 卡梅·查孔
比利时 伊夫·萊特姆

比利时 彼得·德克雷姆
利比亚 穆阿迈尔·卡扎菲
利比亚 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
利比亚 哈米斯·卡扎菲
利比亚 薩阿迪·格達費
利比亚 阿布-貝克爾·尤尼斯·賈卜爾
兵力

加拿大 加拿大:

法國 法國:19架軍機[8]

英国 英國:

美國 美國:11艘軍艦[15]

200枚中、重型防空導彈
220枚輕型防空導彈[18]
600 anti-aircraft guns[19]
伤亡与损失
美國 1架美國海軍MQ-8墜毀[20] [21]
荷兰 3名海軍飛行員被俘(後獲釋)[22]
荷兰 1架荷蘭皇家海軍韦斯特兰山猫直升机被俘[22]
美國 1架美國空軍F-15E因機械故障墜毀[23]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架阿聯空軍F-16在降落時損壞[24]

利比亚 超過5,900個軍事目標受到摧毀,包括[25]

  • 超過600輛戰車或裝甲車
  • 超過400門火炮或火箭砲
利比亚 士兵傷亡不明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强调说,制裁利比亚是国际社会首次适用“保护平民责任”原则,即出兵保护的对象是平民而不是国家。潘基文曾于19日表示,不排除投入地面部队的可能性[26]

自2011年3月至10月期間,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總計出動軍機超過26,000架次,摧毀超過5,900個軍事目標。[25]軍事行動隨著格達費獨裁政權覆滅,臨時政府成立後結束。

代號

影響

卡扎菲在未垮台前宣稱,從利比亞經地中海北上歐洲的偷渡活動遭利比亞政府有效壓制,例如2009年全年意大利只截獲7,300名偷渡者。[31]卡扎菲在2011年3月曾經提出警告,表示一個統一和穩定的利比亞對於抑制地中海的偷渡活動事關重要。[32]自從北約協助叛軍推翻卡扎菲政權後,利比亞政局陷入長期動盪,對偷渡活動中門大開,吸引偷渡集團在利比亞再度活躍,招攬大量偷渡者從利比亞乘船北上歐洲,掀起歐洲移民危機,有評論認為是歐洲國家「搬起石頭砸自己腳」和「咎由自取」。[33][34]

评价

英國獨立黨領導人奈杰尔·法拉奇批評首相卡梅倫在2011年參與推翻卡扎菲政權,是導致此後欧洲难民危机的一個直接原因。[35]

有中国学者将北约的参与称为“无利不起早”,认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需求刺激了这场战争。利比亚地区地处交通要道,扼守地中海,且作为石油资源丰富的输出大国,石油主要出口欧洲,如法国是利比亚石油最大的出口国,法国在利比亚的石油投资高达几十亿美元。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如在此处扶持亲美政权,可攫取极大的地缘政治利益。

註解

  1. 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為法律依據出兵

参考文献

  1. Комсомольская правда: На стороне Каддафи воюют белорусские партизаны (6 апреля 2011)
  2. . [2020-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3. . [2020-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8).
  4. Летало ли белорусское оружие в Ливию и Кот-д'Ивуа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Тут Бай Медиа, 2 марта 2011
  5. . [2020-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6. . Cyberpresse.ca. 2011-03-19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11).
  7. . Les nouvelles Sympatico.ca. 2011-03-18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0).
  8. . Defense.gouv.fr.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9) (法语).
  9. . Flightglobal.com.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0).
  10. Adams, Richard. . Guardian.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1).
  11. Published on Sun Mar 20 03:04:57 GMT 2011. . Melton Times. [2011-03-20].
  12. . Telegraph. 2011-03-11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13. Media, Defense. . Navy.mil.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2).
  14. (UKPA) – 1 hour ago. . Google.com.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3).
  15. . Csmonitor.com.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2).
  16. Updated 78 minutes ago 3/20/2011 2:27:26 AM +00:00. . MSNBC.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1).
  17. .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5).
  18. "The North African Military Balance", Anthony H. Cordesman,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29 March 2005, p. 32, p. 36
  19. M. Cherif Bassiouni, "Libya: From Repression to Revolution", 13 December 2013, p. 138
  20. . BBC News. 21 June 2011 [7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2).
  21. . Daily Mail. 8 June 2011 [7 August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0).
  22. . BBC News. 3 March 2011 [11 Ma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0).
  23. . BBC News. 22 March 2011 [22 March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2).
  24. . Zawya/AFP. 27 April 2011 [28 April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8).
  25. (PDF). NATO. 2012-11-02 [2013-09-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6-13).
  26. “为保护利比亚平民” 联合国启动军事行动 联合国秘书长:不排除投入地面部队 - 朝鲜日报中文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1年3月21日)
  27. . Un.org. [2011-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1).
  28. . 联合国新闻. 2011-03-18 [2022-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8) (中文(简体)).
  29. . [2011-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7).
  30. . 法国国防部. [2011-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9) (法语).
  31. . BBC中文網. 2010-08-31 [2016-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32. . Sputnik. 2015-09-17 [2016-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6).
  33. . 太陽報. 2015-08-25 [2016-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4. . 人民網. 2015-09-07 [2016-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35. . BBC News. 2015-04-21 [2016-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