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世界博覽會

2012年韓國麗水世博會,2012年5月12日於大韓民國全羅南道麗水市開幕,並在8月12日閉幕,共計3個月。本次麗水世博是韓國繼1993年舉辦大田世界博覽會後,韓國再次舉辦由國際展覽局(BIE)認證的國際大型綜合博覽會。[1]

2012年麗水世界博覽會
Expo 2012
舉辦地點韓國全羅南道麗水
日期2012年5月12日至2012年8月12日
展区丽水市新港區
主题海洋與海岸生活
副主题生機勃勃的海洋與海岸 (有生命的大海,會呼吸的海岸)
吉祥物尼、
组织委员长姜東錫 (Kang Dong-Suk)
宣傳大使IU
丽水世博会开幕式
丽水世博会开幕式
2012韩国丽水世博会会址

決選過程

  • 在第142次BIE总会由投票决定了会址,投票的对象是BIE会员国.
    • 总会时间和地点 : 2007年 11月 26日 19:00 法国巴黎 (韓國時間KST 11月 27日 3:00)
    • 候選城市 : 大韩民国韓國麗水、摩洛哥摩洛哥丹吉尔、波兰波蘭弗羅茨瓦夫
  • 選舉方式
    • 1次 : 2/3以上得票的國家
    • 2次 : 淘汰第一次投票時得票最少的城市後進行
  • 2次投票时摩洛哥丹吉尔得到63票。韓國麗水得到77票。韓國麗水獲選為2012年世界博覽會的主辦城市。

主要内容

韩国馆 (Korea Pavilion)

韩国馆是韩国的代表建物,不宣泄碳素,解释未来绿色建筑的新榜样。而且 展现韩国的未来发展方向与使命,将展示韩国海洋的特点以及在造船、海运、水产、海洋科技、海洋安全等领域的代表性成果。

一共1个建筑物的面积5,309平方米上在展示空间活用了1800平方米. 韩国馆的主题是‘韩国人的大海精神和海洋力量’,利用了成像和圆顶西洋镜。

國際館 (International Pavilion)

100個國家可以使用的展示会场,设定不同主题的区域,展示五大洋的和谐共存与繁荣发展。 这建物可以被变更及改善,所以博览会结束后打算用亲环境的方法来被使用。

一共在4个建筑物上以大西洋共同馆,太平洋共同馆,印度洋共同馆和46个过的展示馆为构成.

中国馆 (China Pavilion)

简介 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馆位于太平洋展区,展馆面积约1050平方米。中国馆初步确定“人海相依”的展示主题,将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从海洋和海岸开发与保护、海洋科技、海洋文化三个角度,介绍中国的海洋事业发展成就和发展目标,传达中国人民关爱海洋,构建人与海洋和谐关系的海洋事业发展理念。目前,中国馆展示设计正在深化进行。

标志以海豚造型为主要设计元素,图徽中欢快跳跃的海豚在海洋中追逐嬉戏,形成一个活泼的圆形,表示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彼此关联和相互作用,强调了保持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同时,四种颜色又各具意义,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陆地,绿色代表自然万物,红色代表人类,巧妙传达了人海相依,共生天下的主题理念。    吉祥物 2012丽水世博会中国馆吉祥物吉祥物海豚宝宝是一只正在欢快跳跃的海豚,海豚精灵则代表着中国馆热情欢迎四海宾朋。

主题馆 (Thematic Pavilion)

象徵博览会主体的建築,就是‘生机勃勃的海洋和海岸’。在每个部分都使用了亲环境及底能量技术,向往永源的未来。

水族馆 (Aquarium)

该建物规模巨大,提供宝贵的时间让参观者直接看白色鲸鱼、海豹、海龙等稀贵的海洋生物。

世界博览会塔 (Expo Town)

丽水世博会大门

代表海洋都市的塔,也代表亲环境的模式,用于Green-Home示范事业的实验台。博览会结束后变成海洋主题大楼及高级住房地区。

丽水宣言

为了纪念人类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对2012年丽水世博会的主题“生机勃勃的海洋和海岸”形成国际共识 。并且为了解决海洋环境问题强调国际协力和实践伦理。丽水宣言预定被选取在博览会期间,受到国际社会的热烈的助威。

丽水项目

这是援助发展中国家解决海洋和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项目。 国际机构或与受援国建立合作关系,找出并分析各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环境问题,根据其重要性选定项目。通过协商跟国际机构或者对象国家决定需要的部分,然后实行丽水項目。

吉祥物和会徽

丽水世博会吉祥物毛绒玩具
  • 吉祥物
    • 丽水世博会的吉祥物——丽尼和水妮的创作灵感源自鱼类的主要饵料,即维护海洋和海岸的生命根源——浮游生物。吉祥物的头发颜色象征美丽的海洋,尤其是深蓝色代表深海里的无穷资源。为更好地与所有参观者交流与沟通,头部的触手能以各种形式变化自如。“丽尼和水妮”这一名称 取自“丽水”这两个字,这将有利于提高世博会举办城市的知名度。[2][3]
  • 会徽
    • 会徽是代表丽水世博会的象征,是EI(Expo Identity)系统的核心要素。新设计的2012年丽水世博会会徽将有机形态(红色代表生态系统,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环境)抽象化,充分体现了2012年丽水世博会的主题——生机勃勃的海洋和海岸。整体圆形设计代表地球,其内部的3个动态花纹具有面向未来的象征意义。[3]

參展國家及國際組織

歐洲23烏克蘭土耳其亞塞拜然瑞士德國西班牙羅馬尼亞葡萄牙荷蘭挪威比利時義大利瑞典
美洲20巴拿馬圭亞那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多米尼加秘鲁宏都拉斯巴拉圭尼加拉瓜哥伦比亚厄瓜多美國墨西哥多米尼克阿根廷烏拉圭蘇利南安地卡及巴布達格瑞那達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亞洲31日本泰國柬埔寨瓦努阿图越南尼泊尔中國寮國馬爾地夫蒙古巴基斯坦印度文莱東帝汶斯里蘭卡新加坡塔吉克烏茲別克哈薩克所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巴布亚紐几内亚薩摩亞吐瓦魯斐濟澳洲馬來西亞東加王國吉里巴斯諾魯印尼孟加拉
非洲25利比亞埃及塞席爾象牙海岸阿爾及利亞安哥拉突尼西亞迦納尼日毛里塔尼亞坦桑尼亞馬利塞內加爾布吉納法索加彭肯亞剛果民主共和國
中東7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聯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約旦卡達以色列
国际组织9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PEMSEA(東亞海環境管理夥伴關係)等

展望和目标

  • 展望
人类提供海洋环境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新海洋经济模式,创造海洋文化。

应对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共同谋求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打造海洋经济基础,创造新的海洋文化。

-从这次丽水世界博览会开始寻找气候变化等全地球性环境问题的答案,为国际社会的共存谋求协力。 -让人类认识海洋不是人类剥削的对象,而是需要管理和保护的对象。而且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将丽水市打造成基于海洋科技的新海洋经济龙头城市。

国家通过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绿色增长

通过发展高新海洋技术以及培育新海洋产业,带动下一代新增长动力。

-开发创造性海洋科学技术,比如海洋能源利用技术、下一代海洋生物技术、海洋污染控制和环境技术、海岸地区管理和气候变化应对技术等。 -通过海洋休闲、海洋旅游业、下一代海洋交通、造船业和海洋能源等新海洋产业的发展追求低碳绿色增长(Green Growth),是国家发展的展望。

地区南海岸的阳光地带,促进地区均衡发胀。

以阳光地带的南中部地区为中心进行开发,追求城市再生和地区均衡发展。

-确保世界会筹备工作符合丽水市长期发展要求,以实现世界博览会结束后地区再生和开发效果的最大化。 -将南海里多道海、丽水和附近开发世界水准的海洋文化观光休闲地带。

  • 目标
人类、海洋和海岸和谐共存的世博会感动和参与的世博会
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传播海洋的价值和重要性,加深人们对海洋的接触和理解,增强人们对海洋的时代使命感,展示人与海洋沟通的非工业时代的新海洋市民(Seatizen)形象。 通过别具一格的展览风格、富具特色的故事性节和丰富多彩的节目,给参观者永生难忘的刚动。跨越种族、文化和知识的壁垒,提供任何人都可以参观、沟通、分享的空间。
展示高新科技、可体验未来的世博会促进国际合作与和平共处的世博会
尖端IT技术和海洋科学技术等多种技术合而为一,体现未来海洋站网、虚拟现实和过去的海洋等立体型体验博览会。为尚未拥有技术的后起国家,展示和共享绿色尖端海洋技术,并提出海洋产业和科学技术的未来展方向,以使他们创造更好的明天。 丽水世博会将通过应对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丽水宣言],敦促人类加强21世纪海洋的新的国际合作,以及和平利用海洋。通过履行[丽水项目],积极扶助海洋发展中国家。
确保后续利用的世博会
丽水世博会将采取后续利用计划和丽水地区的再生方案,超越成功后续利用的里新本博览会。

世博会结束后,为了使丽水保持海洋科技和产业融合的绿色海洋城市地位,将持续引进海洋尖端研究设施和机构。

参考资料

  1. . 网易. 2012-05-11 [2018-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4).
  2. . 央视网. 2011-07-18 [2018-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4).
  3. . 视觉同盟. 2011-03-09 [2018-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4).

相關條目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2012年世界博覽會

外部連結

한한국 포르투갈 중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대한민국 포르투갈 중계 무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대한민국 포르투갈 중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한국 포르투갈 축구 중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포르투갈전 중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