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乒乓球比賽參賽資格
本條目列舉201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乒乓球比賽的參賽資格及運動員名單。
參賽選手
男子單打
本屆比賽的男子單打運動員總人數限額為72人[2]
參賽資格 | 席位 | 國家/運動員 |
---|---|---|
2011年5月16日 ITTF世界排名 |
王皓(中国) | |
蒂莫·波尔(德国) | ||
张继科(中国) | ||
水谷隼(日本) | ||
萨姆索诺夫(白俄罗斯) | ||
朱世爀(韩国) | ||
吳尚垠(韩国) | ||
莊智淵(中华台北) | ||
奥恰洛夫(德国) | ||
高宁(新加坡) | ||
唐鵬(中国香港) | ||
梅兹(丹麦) | ||
斯米尔诺夫(俄罗斯) | ||
阿德里安·马特耐特(法国) | ||
施拉格(奥地利) | ||
江天一(中国香港) | ||
格林卡(希腊) | ||
岸川聖也(日本) | ||
约尔根·佩尔森(瑞典) | ||
陈卫星(奥地利) | ||
克里桑(罗马尼亚) | ||
塞弗(比利时) | ||
吉奥尼斯(希腊) | ||
普里莫拉茨(克罗地亚) | ||
格雷尔(瑞典) | ||
杨子(新加坡) | ||
亚历山大·斯巴耶夫(俄罗斯) | ||
博扬·托奇克(斯洛文尼亚) | ||
西亞區 男子奧運資格賽 |
阿尔·哈森(科威特) | |
2011年全非運動會[3] | 奧瑪·阿薩爾(埃及) | |
拉辛(埃及) | ||
夸德里·阿鲁纳(尼日利亚) | ||
塞贡·托里奥拉(尼日利亚) | ||
蘇拉祖·薩卡(刚果共和国) | ||
Saheed Idowu(刚果共和国) | ||
2011年泛美運動會 | 刘松(阿根廷) | |
中亞區 男子奧運資格賽 |
诺沙德·阿拉米安(伊朗) | |
東南亞區 男子奧運資格賽 |
詹健(新加坡)† | |
拉丁美洲區 男子奧運資格賽 |
林聚() | |
古斯塔夫·坪井(巴西) | ||
阿奎尔(巴拉圭) | ||
Hugo Hoyama(巴西) | ||
Andy Pereira(古巴) | ||
大洋洲區 男子奧運資格賽 |
William Henzell() | |
Justin Han() | ||
Phillip Xiao(新西兰) | ||
歐洲區 男子奧運資格賽 |
馬科斯·弗雷塔斯(葡萄牙) | |
罗伯特·加尔多斯(奥地利)† | ||
若奥·蒙泰罗(葡萄牙) | ||
巴斯蒂安·斯特格(德国)† | ||
Dániel Zwickl(匈牙利) | ||
卡拉卡舍维奇(塞尔维亚) | ||
Marko Jevtović(塞尔维亚) | ||
何志文(西班牙) | ||
Kirill Skachkov(俄罗斯)† | ||
延斯·伦德奎斯特(瑞典)† | ||
Ádám Pattantyús(匈牙利) | ||
北美洲區 男子奧運資格賽 |
Andre Ho(加拿大) | |
Pierre-Luc Hinse(加拿大) | ||
王浩平(美国) | ||
亞洲區 男子奧運資格賽 |
梁柱恩(中国香港)† | |
丹羽孝希(日本)† | ||
马龙(中国)† | ||
柳承敏(韩国)† | ||
金赫峰(朝鲜) | ||
Kim Song-Nam(朝鲜) | ||
张成万(朝鲜)† | ||
Soumyajit Ghosh(印度)* | ||
世界奧運資格賽 | ||
主辦國名額 | ||
三方委員會邀請名額 | ||
總數 | 72人 |
- 備註:
- † = 第三位符合資格的選手只能參加男子團體賽
- ∗ = 最高排名的南亞選手
女子單打
本屆比賽的女子單打運動員總人數限額為72人[4]
參賽資格 | 席位 | 國家/運動員 |
---|---|---|
2011年5月16日 ITTF世界排名 |
李晓霞(中国) | |
丁寧(中国)∗∗ | ||
冯天薇(新加坡) | ||
石川佳純(日本) | ||
福原爱(日本) | ||
金暻娥(韩国) | ||
王越古(新加坡) | ||
帖雅娜(中国香港) | ||
吴佳多(德国) | ||
李佼(荷兰) | ||
姜華珺(中国香港) | ||
沈燕飞(西班牙) | ||
朴美英(韩国) | ||
李洁(荷兰) | ||
黃怡樺(中华台北) | ||
维多利亚·帕夫洛维奇(白俄罗斯) | ||
侯美玲(土耳其) | ||
李倩(波兰) | ||
托特·克里斯蒂娜(匈牙利) | ||
Daniela Dodean(罗马尼亚) | ||
金仲(朝鲜) | ||
波陶·乔吉娜(匈牙利) | ||
伊丽莎白·萨马拉(罗马尼亚) | ||
Li Xue(法国) | ||
倪夏莲(卢森堡) | ||
Kristin Silbereisen(德国) | ||
刘佳(奥地利) | ||
Iveta Vacenovská(捷克) | ||
2011年全非運動會[3] | Offiong Edem(尼日利亚) | |
Olufunke Oshonaike(尼日利亚) | ||
韓星(刚果共和国) | ||
納登·埃爾達夫拉特利(埃及) | ||
蒂娜·梅謝芙(埃及) | ||
Sarah Manffou(喀麦隆) | ||
2011年泛美運動會 | 张墨(加拿大) | |
西亞區 女子奧運資格賽 |
Tvin Carole Moumjoghlian(黎巴嫩) | |
中亞區 女子奧運資格賽 |
Neda Shahsavari(伊朗) | |
東南亞區 女子奧運資格賽 |
李佳薇(新加坡)† | |
拉丁美洲區 女子奧運資格賽 |
Lígia Silva(巴西) | |
Paula Medina(哥伦比亚) | ||
Yadira Silva(墨西哥) | ||
Caroline Kumahara(巴西) | ||
Fabiola Ramos(委内瑞拉) | ||
Berta Rodríguez(智利) | ||
大洋洲區 女子奧運資格賽 |
洪剑芳() | |
苗苗() | ||
李春丽(新西兰) | ||
歐洲區 女子奧運資格賽 |
Irene Ivancan(德国)† | |
娜達莉雅·柏迪卡(波兰) | ||
Mie Skov(丹麦) | ||
羡宜芳(法国) | ||
Cornelia Molnar(克罗地亚) | ||
Margaryta Pesotska(乌克兰) | ||
Tian Yuan(克罗地亚) | ||
Aleksandra Privalova(白俄罗斯) | ||
李嫱冰(奥地利) | ||
Amelie Solja(奥地利)† | ||
谭文玲(意大利) | ||
北美洲區 女子奧運資格賽 |
邢延华(美国) | |
张安(美国) | ||
亞洲區 女子奧運資格賽 |
郭跃(中国)† | |
李明順(朝鲜) | ||
平野早矢香(日本)† | ||
石賀淨(韩国)† | ||
Chen Szu-yu(中华台北) | ||
Nanthana Komwong(泰国) | ||
李美庆(朝鲜)† | ||
Ankita Das(印度)* | ||
世界區奧運資格賽 | Matilda Ekholm(瑞典) | |
Dana Hadačová(捷克) | ||
補充名額 | 诺斯科娃(俄罗斯) | |
蒂克米罗娃(俄罗斯) | ||
萨拉·莱米理兹(西班牙) | ||
德沃夏克(西班牙)† | ||
李皓晴(中国香港)† | ||
Lei Huang Mendes(葡萄牙) | ||
主辦國名額 | ||
三方委員會邀請名額 | ||
總數 | 72人 |
男子團體
本屆比賽的男子團體總限額為16隊,其中主辦國及6支代表不同洲份的隊伍,將直接取得參賽資格;而其餘席位則會根據2012年在德國舉行的世界乒乓球團體錦標賽成績分配。
參賽資格 | 席位 | 隊伍 |
---|---|---|
主辦國 | 英国 | |
各洲份代表 | 中国(亞洲) | |
德国(歐洲) | ||
埃及(非洲) | ||
巴西(拉丁美洲) | ||
加拿大 (北美洲) | ||
(大洋洲) | ||
根據世錦賽成績分配 | 奥地利 | |
瑞典 | ||
新加坡 | ||
中国香港 | ||
俄罗斯 | ||
日本 | ||
韩国 | ||
朝鲜 | ||
總數 | 16隊 |
隊伍(NOC) | 所屬洲份 | 入圍選手 | 世錦賽 最終排名[5] |
---|---|---|---|
中国 | 亞洲 | 3 | 1 |
德国 | 歐洲 | 3 | 2 |
日本 | 亞洲 | 3 | 3 |
韩国 | 亞洲 | 3 | 3 |
奥地利 | 歐洲 | 3 | 5 |
瑞典 | 歐洲 | 3 | 6 |
新加坡 | 亞洲 | 3 | 8 |
中国香港 | 亞洲 | 3 | 9 |
朝鲜 | 亞洲 | 3 | 13 |
俄罗斯 | 歐洲 | 3 | 14 |
葡萄牙 | 歐洲 | 2 | 11 |
希腊 | 歐洲 | 2 | 15 |
塞尔维亚 | 歐洲 | 2 | 16 |
匈牙利 | 歐洲 | 2 | 17 |
巴西 | 拉丁美洲 | 2 | 28 |
埃及 | 非洲 | 2 | 30 |
尼日利亚 | 非洲 | 2 | 32 |
大洋洲 | 2 | 35 | |
加拿大 | 北美洲 | 2 | 43 |
刚果共和国 | 非洲 | 2 | 71 |
女子團體
本屆比賽的女子團體總限額為16隊,其中主辦國及6支代表不同洲份的隊伍,將直接取得參賽資格;而其餘席位則會根據2012年在德國舉行的世界乒乓球團體錦標賽成績分配。
參賽資格 | 席位 | 隊伍 |
---|---|---|
主辦國 | 英国 | |
各洲份代表 | 中国(亞洲) | |
德国(歐洲) | ||
埃及(非洲) | ||
巴西(拉丁美洲) | ||
美国 (北美洲) | ||
(大洋洲) | ||
根據世錦賽成績分配 | 奥地利 | |
新加坡 | ||
日本 | ||
韩国 | ||
朝鲜 | ||
總數 | 16隊 |
隊伍(NOC) | 所屬洲份 | 入圍選手 | 世錦賽 最終排名[5] |
---|---|---|---|
中国 | 亞洲 | 3 | 1 |
新加坡 | 亞洲 | 3 | 2 |
韩国 | 亞洲 | 3 | 3 |
日本 | 亞洲 | 3 | 5 |
德国 | 歐洲 | 3 | 7 |
朝鲜 | 亞洲 | 3 | 9 |
奥地利 | 歐洲 | 3 | 10 |
中国香港 | 亞洲 | 2 | 3 |
荷兰 | 歐洲 | 2 | 6 |
波兰 | 歐洲 | 2 | 8 |
匈牙利 | 歐洲 | 2 | 11 |
罗马尼亚 | 歐洲 | 2 | 12 |
白俄罗斯 | 歐洲 | 2 | 13 |
中华台北 | 亞洲 | 2 | 14 |
克罗地亚 | 歐洲 | 2 | 16 |
法国 | 歐洲 | 2 | 22 |
美国 | 北美洲 | 2 | 23 |
大洋洲 | 2 | 25 | |
巴西 | 拉丁美洲 | 2 | 36 |
埃及 | 非洲 | 2 | 39 |
尼日利亚 | 非洲 | 2 | 42 |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