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式山炮

四一式山炮日语:)為日本帝國陸軍在20世紀初期開發的山炮,於明治41年(1908年)起獲得採用,其後經過改良並大量生產及部署,在1930年代因為配發給日本步兵聯隊作為基本火力支援的用途,故又稱之為聯隊砲。雖然在一次大戰前已裝備於日本陸軍,但因其易於分解及由人力或戰馬運輸,而且射速可達每分鐘10發以上,故活躍於二次大戰,也是二戰期間在日本陸軍最常見的炮兵武器。

四一式山炮
类型山炮
原产地 日本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11 - 1950年代
使用方 日本
 中華民國
 中华人民共和国
越南民主共和国
参与战争/衝突北洋軍閥內戰
霧社事件
國民政府內戰
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
國共內戰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韓戰
生产历史
研发者大阪砲兵工廠島川文八郎上校
研发日期1908 - 1911
衍生型漢十式七五山炮
晉造十三式山炮
遼十四式山炮
基本规格
重量539.5公斤[1]
长度4.32公尺(拖弋狀態)
3.3公尺(射擊狀態)
枪管长度1.379公尺(18.4倍徑) [2]
宽度1.2公尺
直径1.1公尺
操作人数8 - 11人(火砲操作3人.彈藥裝填3人.彈藥遞送4人.指揮1人)

炮弹75 x 185公厘[3]
口徑75公厘
后膛間斷式階梯螺牙式砲閂
液壓機械複合式
载具雙輪單腿式炮架
射击仰角-8 - +25度
回旋角度中心線左3.5度,右2.5度
射速10發/分
枪口初速360公尺/秒
最大射程6,300公尺(初期)
7,100公尺(九四式榴彈)[1]

簡介

日俄戰爭後,日軍開始對其使用的三一式山炮感到不滿;一方面射程不足,另外一方面此款火炮雖然已經採後膛裝填,但是因為無制退復進機的緣故,每分鐘實際射速只有2-3發,火炮擊發後歸位也不方便,而且該砲還缺少調整左右橫移的齒輪機構;因此日本在日俄戰爭後開始研發新型山砲,由帝國陸軍技術審查部炮兵上校(最後升任上將)島川文八郎負責,明治38年(1905年)由大阪砲兵工廠試製,明治41年(1908年)完成測試量產,以明治時期編年標準新型山炮得到了四一式山炮的編號。

四一式山炮的設計大多與原先的三一式相同,主要改進點乃加裝當時剛開發的液壓機械複合制退機構以提升射速,最初使用分離式裝藥砲彈便可達到一分鐘10發的射擊表現,在操作後期更換一體式砲彈時甚至締造了每分鐘20發的射速,在技術上屬於最初期現代化後膛火炮;由於是用山炮理念作為設計核心,因此火炮設計可拆成六個模組在必要時可使用駝運,火炮在明治44年(1911年)製造完成並配發至當時日本各師團之山炮中隊(等同西方連級編制),成為當時日本師級部隊火炮支援主力,直到1934年日軍開始使用九四式山炮替換原先師級支援火炮的地位。

在新型山炮服役之後四一式山炮並沒有因此退役,由於重量輕、構造簡單、操作容易的特性,軍方將這些火炮降編供給步兵聯隊(等同西方團級編制)之步兵炮中隊,強化團級部隊火力。調整編制後,四一式山砲加裝防盾、修改輪胎構型以適應步兵單位運用。由於日本反戰車炮的性能太差,因此日本軍方希望使用四一式山炮的大口徑兼任反戰車炮的任務,改隸屬步兵聯隊後日本開發了讓四一式山炮使用的穿甲彈以提升步兵單位對裝甲部隊的抵抗性,二戰末期時甚至開發了成型裝藥彈(二式穿甲榴彈,或稱タ弾)供四一式山炮使用。

澳洲陸軍在1944年4月對擄獲的穿甲榴彈進行測試,實際可用射程不超過200公尺,其在射程內可穿透75-100公厘的均質裝甲;但四一式山砲並非連級武器,而是團級火力支援裝備,被敵軍裝甲部隊逼進至200公尺也代表部隊差不多完蛋了,只能說在缺乏單兵反戰車武器的日本陸軍用了各種病急亂投醫的做法來強化防禦。到日本投降前包括成品與半成品共生產了5萬5千發タ弾,但實際戰場運用效果不明。

除了日本以外,中華民國由於國際軍火禁運加上內在條件不良(基礎建設不足不適合重型火炮搬運以及部署)因此大量引入此款山炮裝備部隊。此外北京國民政府總理段祺瑞在決定參加協約國投入世界大戰後,利用參戰借款向日本泰平組合貿易公司訂購一批四一式山炮,日本將該批稱為「六年式山炮」(大正六年式),性能與四一式山炮相同。除了向原廠購買,當時中國有能力製造火炮的大型兵工廠(漢陽兵工廠瀋陽兵工廠太原兵工廠)皆自行仿造並配發在各部隊的軍炮兵中,漢陽兵工廠版本為漢造十年式山砲(至民國十七年生產了68門)、太原兵工廠製造稱為晉造十三式山砲,後經過改良延長射程至7,000公尺的版本稱為晉造十七式山砲,瀋陽兵工廠版本稱為遼十四式七五山炮(至九一八事件前生產72門),宥於國內軋鋼技術不足,直到抗日戰爭結束前,中國製作的四一式山炮炮管鋼都還是自日本進口,因此戰爭爆發後即遭斷料,國內火炮生產也就無以為繼,但是為數眾多的各家仿製型四一式山炮仍然一路服役國共內戰甚至到韓戰後才退役。

編制

在二戰前的日軍常備師團編裝中,後膛曲射火炮是由師屬炮兵聯隊管轄,一個師團中會編制3個營、36門火炮作為間接支援火力的核心,這36門火砲中一般是24門山炮、12門野戰炮的額度搭配,但也會因師團的任務屬性調整。

在九四式山炮服役後,日本軍方將四一式山炮轉隸屬為步兵聯隊(等同西方團級編制)之步兵炮中隊,一個步兵聯隊內編制4門四一式山炮作為步兵直接支援火力,1門炮理想編制會有6匹馬負責搬運,通常是採用1~2匹馬拖運,在路面不良的狀況下可讓火炮分解用6匹馬駝運。

彈藥運輸部分,日軍設計了兩種木質彈藥箱,可容納3發或6發。3發裝彈藥箱重31公斤,可由人力背負;6發裝彈藥箱則是由駝獸搬運。一支彈藥小隊為了搬運4門砲需要的砲彈,因此編制上雖然稱為彈藥排,實際人數則會是步兵排的兩倍大;編制會有77名士官兵,馬10匹,馬車5台。

1935年日軍拆解四一式山炮行軍照片,可分解的山炮在道路環境惡劣的戰鬥環境佔居運輸優勢
聯隊砲大隊
 
第一聯隊砲中隊
軍官1人
士兵63人
馬2匹
 
 
 
第一小隊
軍官1人
士兵4人
馬1匹
 
 
 
第一分隊
砲1門
分隊長1人
士兵9人
馬6匹
 
 
 
 
 
 
 
 
 
 
 
 
 
 
 
 
 
 
 
 
 
 
 
 
 
 
 
 
 
第二分隊
 
 
 
 
 
 
 
 
 
 
 
 
 
 
 
 
 
第二小隊
 
 
 
第一分隊
 
 
 
 
 
 
 
 
 
 
 
 
 
 
 
 
 
 
 
 
 
 
 
 
 
 
第二分隊
 
 
 
 
 
 
 
 
 
 
 
 
 
 
 
 
 
彈藥小隊
軍官1人
兵隊3人
 
 
 
第一彈藥分隊
分隊長1人
士兵12人
馬2匹
 
 
 
 
 
 
 
 
 
 
 
 
 
 
 
 
 
 
 
 
 
 
 
 
 
第二彈藥分隊
 
 
 
 
 
 
 
 
 
 
 
 
 
 
 
 
 
 
 
 
 
 
 
第三彈藥分隊
 
 
 
 
 
 
 
 
 
 
 
 
 
 
 
 
 
 
 
 
 
 
 
第四彈藥分隊
 
 
 
 
 
 
 
 
 
 
 
 
 
 
 
 
 
 
 
 
 
 
 
第五彈藥分隊
 
 
 
 
 
 
 
 
 
 
第二聯隊砲中隊
 
 
 
 
 
 
 
 
 
 
 
速射砲中隊
 

參考文獻

  1. 「陸戦兵器要目表」15頁。
  2. . www.quarryhs.co.uk. [2017-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1).
  • 「九七式歩兵聯隊砲」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JACAR)、Ref.A​0​3​0​3​2​1​2​9​3​0​0、国立公文書館所蔵。
  • 館山海軍砲術学校研究部 「陸戦兵器要目表」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A​0​3​0​3​2​1​0​3​4​0​0、国立公文書館所蔵。
  • 佐山二郎「日本陸軍の火砲 野砲 山砲」 ISBN 978-4769827450 光人社NF文庫、2012年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