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皮動物
蛻皮動物總門(拉丁語:)是一大類原口動物,包括節肢動物門、線蟲動物門和幾個小門。最初由Auinaldo等人於1997年定義,主要根據是18S 核糖體RNA樹。而這個分類同時也被一系列形態學證據所支持,因爲這個分類包括所有蛻掉几丁质表皮的動物(見蛻皮)。與蛻皮動物接近的定義也曾經被Perrier在1897年和Seurat在1920年僅依據形態作出。
蛻皮動物 化石时期: | |
---|---|
蜈蚣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亚界: | 真後生動物亞界 Eumetazoa |
演化支: | 副同源异形基因动物 ParaHoxozoa |
演化支: | 两侧对称动物 Bilateria |
演化支: | 腎管動物 Nephrozoa |
演化支: | 原口动物 Protostomia |
总门: | 蜕皮动物总门 Ecdysozoa Aguinaldo et al., 1997 |
門 | |
形态特征
蛻皮動物最顯著的共同特徵是一個三層的表皮(英文cuticle),由有機物組成,能夠隨著動物生長週期性蛻掉。蛻皮動物由此得名。蛻皮動物缺乏運動纖毛,產生變形蟲樣精子,其胚胎不像其他原口動物一樣螺旋卵裂。蛻皮動物的一些分支還有其它一些共同特徵,比如緩步動物和線蟲動物都有一個三輻射對稱的咽(pharynx)。
内部分类
蛻皮動物包括如下門:節肢動物門、有爪動物門、緩步動物門、動吻動物門、鰓曳動物門、鎧甲動物門、線蟲動物門和線形動物門。其它一些門類,比如腹毛動物門,曾被認爲可能是其中的一員,但因其缺乏蛻皮動物的主要特徵,現在通常被劃出。泛節肢動物的共同特徵是具有分節的身體,原來以爲由環節動物演變而來,而與其一起組成分節動物(Articulata)。然而它們並不具有太多的共同特徵,現在看來他們分別演化出了分節的特點。此外,從18S 核糖體RNA樹來看,後口動物中的毛顎動物門可能與其餘後口動物不同而屬於蛻皮動物。蛻皮動物中不屬泛節肢動物的成員曾經被組成環神經動物(Cycloneuralia),但通常被認爲是並系群。
參考資料
- Aguinaldo, A. M. A., J. M. Turbeville, L. S. Linford, M. C. Rivera, J. R. Garey, R. A. Raff, & J. A. Lake, 1997. Evidence for a clade of nematodes, arthropods and other moulting animals. Nature 387: 489-493.
- Wagele, J. W., T. Erikson, P. Lockhart, & B. Misof, 1999. The Ecdysozoa: Artifact or monophylum? J. Zoo. Syst. Evol. Research 37: 211-223.
外部連結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蛻皮動物 |
英文:
- UCMP-Ecdysozoa introduc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30313115747/http://www.palaeos.com/Kingdoms/Animalia/Ecdysozoa.htm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1226094057/http://nema.cap.ed.ac.uk/tardigrades/Tardigrades_and_Ecdysozoa.htm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510081324/http://chuma.cas.usf.edu/~garey/articulata.htm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30313065540/http://chuma.cas.usf.edu/~garey/essential.html
- Tree of Life web project - Bilater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