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福畢建築設計諮詢
泰福畢建築設計諮詢(英語:)是一家由英国建筑-规划师 Terry Farrell 一手创立的建筑和城市设计事务所,在伦敦、香港和上海均设有办事处。凭借为综合用途开发项目、公共交通导向发展项目、情境城市场所营造和文化建筑制定的别具一格的设计方案,事务所迄今已荣获多个奖项。[1]
泰福毕建筑设计咨询 | |
---|---|
成立 | 1965 |
創辦人 | Terry Farrell |
營業據點數 | 倫敦, 香港, 上海 |
業務範圍 | 全世界 |
产业 | 建築與規劃 |
网站 | farrells |
事务所的起源
Terry Farrell 职业生涯始于1961年,他当时在伦敦郡议会的建筑部门任职,并与同为建筑师的同事尼古拉斯·格雷姆肖结识。[2] 他们随后成为挚友,并在1965年成立 Farrell-Grimshaw 合作公司,期间一度与 Archigram 共用一个办公场所。[3] 事务所在私人投资的城市再生项目中建立了良好声誉,这些项目将旧房屋和工厂翻新,使之满足现代发展的需求。他们也是英国建筑事务所试水高科技建筑“新浪潮”中的一员。[4] 在此期间,Farrell/Grimshaw 完成了数个高科技、具有一定灵活性的开拓性项目,比如位于公园路125号的住房合作社(1970年)和位于巴斯的赫曼•米勒工厂(1976年),这两个项目都被列入英格兰遗产二级保护建筑名单。[5][6] Farrell 和 Grimshaw 于1980年分道扬镳,但 Farrell 则留在他们位于帕丁顿街的办事处继续开展工作。
在英国的发展
经重新命名的 Terry Farrell 和合作伙伴事务所,将高科技建筑及 Farrell 对后现代主义日渐浓厚的兴趣、建筑活化再利用和易受影响的城市设计结合在一起。在伦敦,过时的工业建筑随处可见,对于 Farrell 而言,他更倾向于保留这些建筑并赋予它们新使命,而非推倒重建。事务所完成了多个以“温和地翻新原有建筑”为特征的改造项目。[7] 在伦敦 TV-AM 大楼和莱姆豪斯电视演播室的设计方案中,被废弃的工业棚室均被改造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演播室。1987年,事务所从原来的 Farrell/Grimshaw 办事处迁至位于马里波恩的一座建筑内,这座建筑的前身是一家飞机机轮厂,后来被他们改造成为哈顿街工作室。
事务所受委托完成位于伦敦的大型新建筑的设计,如堤岸广场(1990年)、奥尔本大门(1992年)和軍情六處總部(1994年),进一步巩固了 Farrell 作为英国“首位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地位。[8] 但 Farrell 拒绝接受此称号,坚称自己主要关心的方向并非建筑风格,而是城市空间和对传统现代主义“大清洗”式的排斥。[9]
小型城市改造项目和保护工作,如科明清三角(1982-1990年),使事务所在情境城市设计方面名声大噪。[10]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内,事务所完成了多个总体规划项目,其中大部分位于伦敦。在东伦敦,事务所受委托在码头区和泰晤士河口区为多个项目进行规划。不仅如此,事务所还为包括摄政广场、格林威治半岛、切尔西码头和康和码头在内的多个地方制定了旧区更新计划。2010年,在现已关闭的伯爵宫展览中心周边的一个长期再开发项目中,事务所获任命担当项目的总体规划师。Terry Farrell 可以抵制在项目场地上设计“大建筑”的诱惑,他曾说道:“我并不认为总体规划所关注的是建筑。如果这么认为,那么一开始就错了。建筑高度和密度这些都不是规划的出发点。相反,我们应当关注诸如街道、街道宽度和高质量城市的构成元素等方面。” [11]
2013年,受英国文化、传播及创意产业部部长艾德·維濟的邀请,Farrell 开始着手编写《Farrell 回顾—建筑与建成环境》,该报告旨在为英国建筑的发展方向提供专业指引。[12] 为此,事务所专门成立了一支由在建筑和城市设计方面具有领先地位的专家组成的团队,并开始了广泛的咨询工作。2014年,《Farrell 回顾》顺利出版,为政府提供了60项建议。[13] 报告广受好评,而政府也提高了对设计工作的重视程度,首先将建筑的监管职能从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转移至社区和地方政府部,并成立了一个新的国会特选委员会,专注于建成环境的管理。[14]
在香港的业务拓展
其香港办事处又名 TFP Farrells,成立于1991年。事务所在赢得山顶新凌霄阁的国际设计大赛之后在香港成立了新办事处,凌霄阁于1997年对公众开放,后来被选为20元面值港币的图案。[15] 随后,事务所在金钟的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综合楼的设计竞赛中拔得头筹。该项目由撒切尔夫人在1988年亲自宣布,在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将永久在香港代表英国。[16]
凭借着九龙站(1998年投入使用)的设计和相关的 Union Square 的总体规划,TFP Farrells 开始在香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上声名鹊起,Union Square 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空间权开发项目之一,其中包括香港最高的建筑环球贸易广场。首尔仁川国际机场的地面交通中心(于2001年竣工)为五个不同的铁路系统提供服务,并赢得数项大奖。随后,事务所受委托在香港为其它港铁车站制定设计方案(包括荃湾西站、坚尼地城站、宋皇臺站、土瓜湾站和會展站),此外,事务所还在约翰内斯堡(三座豪登列車站)和新加坡(榜鹅站)承接火车站的设计任务。近年来,事务所已经将业务拓展至中国大陆,在上海开设了办事处,并完成了两座亚洲最大铁路站的设计工作,它们分别是北京南站(2008年竣工)和广州南站(2010年竣工)。
不仅如此,事务所还在亚洲地区设计了多座地标性摩天大楼。于2011年竣工的深圳京基100,是迄今为止由英国建筑师设计的最高建筑。[17] 安达大都汇大厦(2014年竣工)则是柬埔寨的最高建筑。2018年落成之际,位于北京商务中心区高528米的中国尊将成为中国首都最高的建筑。[18] 2014年,事务所在前海经济特区首六座摩天大楼的设计竞赛中胜出,其中两座摩天大楼计划在2015年封顶。[19][20] 目前,TFP Farrells 正在山东济南为恒大集团设计一座518米高的塔楼,建成之际,该建筑将成为中国最高建筑之一。[21] 尽管这些中国摩天大楼设计任务与事务所早期在英国设计的项目大相径庭,我们仍然尽力在项目中维持人文尺度和步行导向的特征,旨在让城市充满活力。[22]
多年以来,香港办事处稳步发展,虽然担负处理事务所在亚太区和中东地区业务发展的重任,但仍成功地在香港本地的建筑界维持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携手与瑞士建筑事务所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在令人瞩目的西九龙文化区M+博物馆设计竞赛中与另外五支设计团队一起入选短名单。其后,我们于2013年在设计竞赛中胜出,而博物馆也在近期开始动工。[23] TFP Farrells 受港铁公司的邀请,参与多个在建项目的设计,其中包括车站提升、沙田至中环线、广深港高速铁路和港島綫西延。坚尼地城游泳池将在2011年至2016年分阶段开放,是香港最备受瞩目的新公共建筑之一,其三角形的造型让人联想起一艘充满未来感的太空船。[24][25]
著名项目
- Breakfast Television Centre,伦敦 (1983)
- Limehouse Studios,伦敦 (1983)
- 堤岸广场,伦敦 (1990)
- 125 London Wall,伦敦 (1992)
- 军情六处,伦敦 (1994)
- 爱丁堡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1995)
- 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香港 (1996)
- 凌霄閣,香港 (1997)
- Union Square,香港 (1992-2002)
- 九龙站,香港 (1998)
- 仁川国际机场地面运输中心,汉城 (2002)
- The Deep 水族馆,赫爾河畔京士頓 (2002)
- 荃灣西站,香港 (2003)
- 瑞士雅舍,伦敦 (2004)
- 英國內政部大樓,伦敦 (2005)
- 诺德中心,深圳 (2005)
- 大梅沙京基喜來登度假酒店,深圳 (2007)
- The Green Building,曼彻斯特 (2007)
- 英国皇家学会 (Royal Institution),伦敦 (2008)
- 半岛广场 (Greenwich Peninsula),伦敦 (2008)
- 北京南站 (2008)
- 广州南站 (2010)
- 京基100,深圳 (2011)
- 堅尼地城游泳池,香港 (2011)
- 安达大都汇大厦,金边 (2014)
- 堅尼地城站,香港 (2014)
- 卓越前海金融中心,深圳 (2016)[26]
- 中国尊,北京 (2018)(與KPF建築師事務所合作)
- M+,香港 (2020)
- 宋皇臺站,香港 (2021)
- 土瓜灣站,香港 (2021)
- 會展站,香港 (2022)
- London Resort,伦敦 (2024)
- 伯爵府,伦敦 (2033)
参考文献
- . Farrells. [3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9).
- Farrell 2004,第64頁.
- Farrell 2004,第112頁.
- Stevens, Ted. . New Scientist. 11 December 1980.
- Waite, Richard. . Architects Journal. 2 September 2013 [12 Febr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3).
- . Architects Journal. 10 January 2002 [12 Febr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3).
- Davies 2013,第75頁.
- Allinson, Ken; Thornton, Victoria. . Abingdon, Oxon: Routledge. 2014.
- Davies 2013,第81頁.
- . Higgs Young Architects. [16 Febr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2月16日).
- Lyall, Sutherland. . The Architectural Review. July 2010 [2015-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7).
- . Farrells. [16 Febr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0).
- Mark, Laura. . Architects Journal. 1 April 2014 [9 April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3).
- Hopkirk, Elizabeth. . Building. 10 March 2015 [9 April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2).
- Rosi 2008,第11頁.
-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1 August 1992: 3.
- Glancey, Jonathan. . The Guardian. 31 January 2012 [16 Febr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5).
- . Arup. [3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4).
- . Dezeen. 13 February 2014 [3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9).
- Zhang, Xiaoyu. . Shenzhen Daily. 5 February 2015 [2015-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6).
- . Dezeen. 16 May 2014 [3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3).
- . Indesign Live. 14 January 2015 [3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7).
- .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uthority. November 2014 [3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1).
Following the award of foundation work contract, the M+ building has moved from detailed design to construction.
- .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ngineers. [3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17日).
- Lam, Anita.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 May 2009 [3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9).
- . Colliers International. 6 August 2014 [3 March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4).
- 参考书目
- Davies, Emma (编). . London: Laurence King. 2013. ISBN 9781780672755.
- Farrell, Terry. . London: Laurence King. 2004. ISBN 1856693325.
- Rosi, Adele. . Hong Kong: MCCM Creations. 2008. ISBN 9889984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