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de
hide(,1964年12月13日—1998年5月2日[5][1]),本名松本秀人,是一位日本的搖滾/重金屬音樂家、吉他手、歌手、詞曲作家及音樂製作人[1]。從1987年到1997年間,他以擔任日本金屬/搖滾樂團X JAPAN的吉他手最為著名,藝名為HIDE[5][1]。1989年以X的成員身分,參與發行專輯《BLUE BLOOD》正式出道[5]。他率先提出了視覺系一詞,故被認為是視覺系風潮中的先驅[6][7]。
hide 松本秀人 | |
---|---|
音乐家 | |
本名 | 松本秀人(まつもと ひでと) |
罗马拼音 | Hideto Matsumoto |
昵称 | 秀人 |
国籍 | 日本 |
出生 | 日本·神奈川縣·橫須賀市 | 1964年12月13日
逝世 | 1998年5月2日 日本·東京都·港區·南麻布 | (33歲)
死因 | 呼吸困難引發窒息性死亡 |
墓地 | 日本·神奈川縣·三浦市·三浦靈園 (位於:第三區二列十一番) |
职业 | 音樂家、吉他手、歌手、詞曲作家、音樂製作人[1]、美容师 |
音乐类型 | 搖滾樂 另類搖滾[2] 流行搖滾[2] 硬式搖滾[2] 工業搖滾[3] 重金屬 前衛金屬[3] |
演奏乐器 | 人聲、吉他、貝斯 |
活跃年代 | 1981–1998年 |
唱片公司 | MCA唱片、環球音樂、LEMONed Plant |
网站 | www.hide-city.com |
相关团体 | 橫須賀劍齒虎、X JAPAN、MxAxSxS、Zilch、hide with Spread Beaver、月之海 |
著名乐器 | |
Fernandes MG series B.C. Rich Mockingbird |
自1993年以後,他也以藝名「hide」展開個人音樂活動[5]。1996年成立「LEMONed」唱片公司[8]。1997年X JAPAN解散後,組成hide with Spread Beaver及Zilch兩支樂團繼續活動。1998年5月2日酒後驟逝[5][1][8]。hide被視為是日本青年反抗國家社會體制的榜樣。美國《告示牌》雜誌稱他的死亡是「一個時代的結束」[6][9]。日本音樂評論家市川哲史也稱「視覺系因hide崛起,也因hide逝世而衰退」[10]。2007年X JAPAN重組,樂團仍保留他的成員位置,用來紀念[11]。
生平
1964 - 1987年:出生、家庭與搖滾樂
1964年12月13日,hide出生在日本神奈川縣橫須賀市的聖約瑟夫醫院[12],父親經營和食店(以前是汽車業務),賣傳統日式糕點;奶奶則是橫須賀美國艦隊基地的美容師(橫須賀港是日本最大的軍港)[13]。1974年8月6日到21日,父母將hide送到美國洛杉磯留學。十五歲就讀橫須賀市立常葉中學時,透過接吻樂團的專輯《Alive!》開始接觸搖滾樂。同年,hide奶奶送他一把Gibson Les Paul Deluxe電吉他作為生日禮物[14][15]。
1980年3月11日中學畢業,然後進入逗子開成高等學校就讀。他在校參加的社團活動是銅管樂團,但很快就退出,因為想要吹小號的他被分配到單簧管。之後,他專注於吉他彈奏。並於1981年成立了劍齒虎(Saber Tiger)樂團,擔任團長[13]。樂團的表演風格相當大膽前衛,例如會在演出時放火、灑血,以及向觀眾扔擲生肉、動物內臟等物。一年後,他們開始在橫須賀演出,例如Rock City[14]。
1983年4月高中畢業,他到六本木新城的山野美容專門學校,學習美容與時裝專業。1985年通過國家考試,取得美容師專業證照[14]。1985年7月,劍齒虎發行迷你專輯,收錄〈Double Cross〉和〈Gold Digger〉兩首歌曲。在有一次演出後,認識了X的團長YOSHIKI[16]。11月,劍齒虎為合輯《HEAVY METAL FORCE III》貢獻了一首〈Vampire〉,X和Jewel也參與了該合輯[17]。許多年後,Jewel的吉他手Kiyoshi將會加入hide的獨奏樂團。
1986年,為避免與札幌市的同名樂團混淆,樂團改名為橫須賀劍齒虎(Saver Tiger)[17]。之後參與合輯《Devil Must Be Driven out with Devil》,貢獻了〈Dead Angle〉和〈Emergency Express〉兩首歌曲。他們繼續在夜總會和展演空間表演,如目黒鹿鳴館[14]。1987年1月28日,劍齒虎在活動將近六年時,由於成員的問題太多,hide決定解散樂團(主唱Kyo和鼓手Tetsu後來加入了D'erlanger)[18]。他打算回橫須賀的老家,像奶奶一樣,一生以美容師為職。此時,YOSHIKI邀請他加入X[17]。
1987 - 1997年:X JAPAN
1987年2月,hide正式加入X(1992年團名改為X JAPAN)[19][18][20],擔任吉他手,並偶爾負責作曲,如〈Celebration〉、〈Joker〉和〈Scars〉。透過YOSHIKI自行成立的唱片公司Extasy唱片[21],X於1988年4月14日在地下音樂界發行首張錄音室專輯《Vanishing Vision》,初回版在七天內就售出一萬張,震撼了日本唱片市場[22],他們成為日本第一個在獨立音樂(地下音樂)圈內取得主流唱片市場商業成功的樂團[23][24]。日後也被公認為是視覺系的開拓者之一[6][7]。
1989年4月21日,X發行第二張、也是與CBS/Sony簽約後的出道專輯《BLUE BLOOD》,登上Oricon公信榜第6名[25]。1990年,他們獲得第四屆日本金唱片大獎的「年度最佳新人大獎」[26]。1990年,在日本視覺系雜誌《SHOXX》創刊前,後來的創辦社長星子誠一約訪hide,請他介紹X這類樂團的音樂風格。hide建議星子先生使用「視覺系」(Visual系)來代表他們這種新類型的樂團,hide的提議一直沿用至今[27]。
1991年7月1日,發行第三張專輯《Jealousy》,登上Oricon公信榜第1名[28],當時銷售量超過111萬張[29],它後來獲得日本唱片協會的白金唱片認證[30]。1993年8月,發行第四張專輯《ART OF LIFE》,依舊是Oricon公信榜第1名[25]。
之後,樂團活動減少,成員各自展開個人音樂事業。此後,樂團的視覺美學也改變,除了hide仍保持狂野繽紛的服裝和五顏六色的髮型,並使紅髮成為他的個人象徵[31]。1996年11月4日,發行第五張專輯《DAHLIA》,連續第三次登上Oricon公信榜第1名[25]。1997年9月22日,X JAPAN在日本《讀賣新聞》上刊登全幅廣告發表解散通知。同日召開記者會,宣布解散,舉國譁然[28][32]。為了給予樂迷交代,hide遊說了其他成員,在同年12月31日於東京巨蛋舉行「THE LAST LIVE〜最後の夜〜」告別演唱會[32],演出後以最後一次參加第48屆NHK紅白歌合戰作為謝幕[21]。
1993 - 1998年:個人音樂事業
1993年1月,hide與月之海成員INORAN、J組成樂團「MxAxSxS」,並錄製了歌曲〈FROZEN BUG〉,該曲收錄在合輯《DANCE 2 NOISE 004》中。8月5日,首次發行個人單曲〈EYES LOVE YOU〉及〈50% & 50%〉[33]。他還與ZI:KILL成員Tusk演出了藝術電影《Seth et Holth》[34]。1994年,發行首張個人創作專輯《HIDE YOUR FACE》,登上Oricon公信榜第9名[35]。除了所有的人聲和歌曲,他也在一些曲目中演奏大部分的吉他和貝斯。該專輯的音樂風格與X JAPAN的速度金屬、抒情搖滾和澎湃情歌不同,更傾向於另類搖滾[2]。為了舉行宣傳新專輯的巡迴演出,聘用並組織了一支現場演奏樂團,該樂團日後將成為他主要的個人音樂事業項目,名為「hide with Spread Beaver」[36]。
1996年,hide成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LEMONed」[8],並製作了另類搖滾樂團ZEPPET STORE的專輯。此前hide也向YOSHIKI介紹他欣賞的樂團,簽入Extasy唱片旗下,包括ZI:KILL、月之海和GLAY[37][38]。9月2日,發行第二張個人創作專輯《PSYENCE》,登上Oricon公信榜第1名,並舉辦了巡演[35]。同時,他還在美國加州成立了工業搖滾樂團Zilch[39],成員除了「hide with Spread Beaver」的音訊工程師兼打擊樂手I.N.A外,也包括英國和美國籍的音樂人喬伊·卡斯蒂洛、保羅·雷溫(殺戮玩笑前貝斯手)和雷·麥克維。
X JAPAN於1997年夏天決定解散後,hide與「hide with Spread Beaver」展開活動,其六位演奏樂手都成為他的正式成員。8月26日晚上,hide集合「LEMONed」旗下所有藝人,在四個不同地點同時舉行「MIX LEMONeD JELLY」音樂節,並透過網路直播[40]。在夏日音速音樂節和富士搖滾音樂祭都尚未出現的時代,此音樂節成為創舉[41]。
1997年12月31日,X JAPAN告別演出正式解散[32]。1998年1月1日,「hide with Spread Beaver」在《朝日新聞》以及各大報紙刊登全幅廣告:『hide出發…1998』,並公布他一整年的密集行程(包括Zilch與hide with Spread Beaver的各項音樂活動、製作與合作計畫、巡迴演唱會)。1月28日,發行單曲〈ROCKET DIVE〉送給X JAPAN的樂迷。2月1日,hide飛往美國洛杉磯,進行長達三個月的閉關錄音創作[42]。4月,成立自己的歌迷俱樂部「JETS」。4月10日,由hide主持的廣播節目「All Night Nippon R」首播。4月29日,他回到日本進行新單曲〈PINK SPIDER〉和〈ever free〉的宣傳製作與發行[43][44]。5月1日晚上,與「hide with Spread Beaver」成員及工作人員們通宵飲酒,談論音樂計劃[42]。凌晨聚會結束後,身兼經紀人的弟弟松本裕士開車送hide回東京都港區南麻布的公寓樓下後離去,而hide獨自上樓[45]。
死亡與葬禮
1998年5月2日上午7點30分左右,hide的同居女友(另一說法是未婚妻,因傳聞葬禮時她是坐在家屬席的)結束電視台主持節目的工作後返家,發現hide倒在浴室門口昏迷不醒,脖子被毛巾吊在門把上奄奄一息[45][9]。緊急送往廣尾日本紅十字會醫療中心時已經是瀕死狀態,經院方搶救後宣告不治。上午8點52分,hide因呼吸困難引發窒息性死亡,享年33歲[42][46]。
當天負責的麻布警察局在一天內即以自殺結案[6]。日本媒體也迅速以「hide上吊自殺」進行全國報導。在一個星期內,有五位青年樂迷自殺,其中三位死亡[6]。5月7日,告別式於東京都中央區的築地本願寺舉行,警方公布當天有五萬兩千多人聚集送殯,隊伍綿延兩公里長[47]。街道被迫封鎖,而且大部分群眾都是情绪失控的狀態,警方出動海陸空器具、270名警員維持秩序[48]。以下是YOSHIKI的追悼發言:
“ | 這次突然聽到他的死訊,我非常震驚,到現在感覺上都還是無法相信。現在hide以非常美麗的容顏睡著了,雖然不斷的想要把他叫起來 ,但是他一直睡著....... hide在X JAPAN也是可以最冷靜的考慮各種事情的人,對於身為團長卻急性子又衝動的我,常常都可以給我確實的有幫助的建議。當然他在各式各樣的壓力之中他也是會有他自己迷惘的時候,但是他都會打電話給我。不論是關於樂團的事,或是人生的事,或是歌迷的事,什麼事都可以彼此討論。有時候像哥哥一般,有時候又像弟弟一樣。又,歌迷說的話和感覺,一直都是他向我轉達。無法很詳盡的用言語描述,但是他真的是一個很理性很冷靜思考的人。偶爾在喝酒的時候會互相吵架,但是第二天,他一定會跑來說『YOSHIKI,昨天我做了什麼啊?抱歉啦,我什麼都不記得了。』這類的話。但是這次他什麼都沒說,就這樣永遠睡著了。歌迷也是、他的朋友也是、大家都覺得很混亂。但是,我自己也沒辦法用言語描述這種悲傷的心情。我們在這種狀況之下,也只得不得不努力的接受現實。以他的父母為首,他的家人、他的朋友、現在大家都很努力(的活著),X JAPAN的成員們也非常努力。所以,也請歌迷們要好好努力,對於一直支持我們、鼓勵我們的hide,現在在我們和所有的歌迷的力量之下好好的送他走吧!請以溫暖的心守護著他的長眠[49][50]。 | ” |
由於這是日本演藝圈史上最高的送殯人數,成為重大新聞。因場面混亂,現場有197人情緒激動及曝曬過久而脫水暈倒,在急救帳篷接受治療,56人因不同的原因必須送往醫院,15人需要住院[9][6]。另有2位從大阪駕車前來送殯的樂迷,在途中遇上車禍而身亡[51]。告別式後,陸續發生多件樂迷自殺案件,成為巨大的社會現象[52]。CNN和其他電視頻道都報導了hide的死訊和葬禮。火化後,hide的骨灰被葬在神奈川縣三浦市三浦靈園(第三區二列十一番)。
5月13日,hide的遺作〈PINK SPIDER〉發行,登上Oricon公信榜第1名[53],獲日本唱片協會的百萬唱片認證[54],這首單曲稍後也獲得了MTV音樂錄影帶獎國際觀眾評選最佳錄影帶[55]和第十三屆日本金唱片大獎的「年度最佳歌曲大獎」[56]。5月27日,另一首遺作〈ever free〉發行,登上Oricon公信榜第1名[57],獲日本唱片協會的3×白金唱片認證[58]。而之前發行的單曲〈ROCKET DIVE〉也出現大量購買潮。美國記者尼爾·施特勞斯評論說:「在短短幾個星期,整個日本的流行文化都在向hide致哀,搶購他的作品」[6]。
同時,幾位hide的朋友與共事者表示,他們認為窒息死亡是一個意外,其中包括X JAPAN的團長YOSHIKI及前任貝斯手TAIJI,以及hide的弟弟和母親。也由於沒有遺書,他們的說法得到輿論支持[9]。TAIJI在他的自傳《》中以職業常識進行了分析:「大部分的樂手背琴(吉他)時,肩膀都會僵硬,脖子也會很痛,所以會去按摩,拉住頸部作矯正。hide也是這樣子,在門把上把毛巾打結掛在脖子上,結果就死掉了。而且因爲喝醉了,才會這樣睡著了導致死亡吧!」[59]。而YOSHIKI也會在巡迴演出時,使用毛巾來緩解肩膀疼痛,他們一致認為hide酒後獨自實行這項技術,在醉酒的狀態下睡著才導致意外發生[60][61]。
Zilch貝斯手保羅·雷溫表示:「我在他去世前幾天見到他,完全沒有任何的異狀」。但有評論指出,hide製作的第三張個人創作專輯《Ja,Zoo》錄製時間非常緊密,使他壓力過大,並宣稱在他逝世前只有三首歌完成[6]。然而,松本裕士在2010年的書中說,當時已經完成六首歌了[42],他的說法因I.N.A獲得證實[62]。
過世之後
1998年7月23日,Zilch發行首張專輯《3・2・1》,登上Oricon公信榜第2名[63]。該樂團將持續活動到2002年,他們一直沒有在美國取得主流市場的成功,有一首歌曲被動畫電影《重金屬兩千》選做配樂[64]。同年11月21日,hide的第三張個人創作專輯《Ja,Zoo》發行,也登上了Oricon公信榜第2名,並在第二年年底銷售了超過一百萬張[30][35]。同年10月到11月間,「hide with Spread Beaver」舉行了「1998 Tribal Ja, Zoo Tour」巡演,現場實況於2005年發行為DVD[65]。
1999年5月1日,在hide逝世屆滿一周年時,波麗佳音發行了一張紀念專輯《hide TRIBUTE SPIRITS》,參與翻唱錄製的樂團包括花火師、月之海、GLAY、ZEPPET STORE、Oblivion Dust、SIAM SHADE、the Underneath以及音樂人布袋寅泰、小山田圭吾、YOSHIKI、PATA、HEATH、I.N.A、清春等[66]。
2000年7月20日,一座紀念hide的博物館「hide museum」在他的家鄉橫須賀市開業[67]。根據《日本時報》報導,博物館建地是由當時擔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純一郎捐出,他是X JAPAN的著名樂迷之一,並且和hide是同鄉。「hide museum」是他向市民作出呼籲,募集資金建立而成[68]。博物館在2005年9月25日關閉,五年內估計有四十萬人參觀[67][69]。
X JAPAN在2007年重組,並錄製了一首新歌〈I.V.〉,該曲加入了hide生前錄下的電吉他音源[70]。2008年3月28日,X JAPAN於東京巨蛋展開為期三天的「X JAPAN 攻擊再開 2008 I.V. ~破滅に向かって~」盛大復活演唱會,在演奏〈ART OF LIFE〉時,舞台上運用昂貴的全像投影裝置,讓hide的演奏在世人面前重現(採樣素材源自1993年在東京巨蛋的錄影)[71][72]。X JAPAN仍然保留hide的成員身分,他們在重組以後的每一場演唱會上都會用開場英文介紹祂。hide生前跟yoshiki建議用〈amethyst〉當背景樂。
早在2007年7月8日,YOSHIKI就曾宣布將與幾位音樂人聚首開會,討論2008年舉辦hide逝世十周年的紀念音樂會。在2008年5月3至4日,YOSHIKI在東京體育場舉行了兩天的「Hide memorial summit」,參與演出的樂團包括X JAPAN、月之海、Dir en grey、D'espairsRay、凡爾賽宮、MUCC、Phantasmagoria、RIZE、西川貴教等[73][74]。hide with Spread Beaver也登台表演,並播出了錄音室和現場實況錄下的hide珍貴音源[75],主辦方估計有十萬人參加這場紀念會。
與許多其他已故音樂人一樣,hide生前的創作持續重新發行,例如重新混音、編輯和以前從未發行的部分[76]。2010年,東京築地本願寺舉辦hide十三回忌法會及紀念活動「hide★The 13th Memorial~Our Pink Spider~」,估計有三萬五千人到現場參加[69]。2010年8月,hide的管理公司「HEADWAX」(社長為松本裕士)向YOSHIKI所屬的經紀公司「JMA」提告,要求X JAPAN禁止使用HIDE的肖像,因為沒有經過簽約授權[77]。該訴訟聲明兩家公司曾於2000年簽署了一項協議,允許YOSHIKI和X JAPAN在演唱會上使用hide的肖像。然而合約現已到期,2010年8月,X JAPAN於日產體育場的演唱會上已屬非經授權的使用[77][78]。
2011年3月8日,一部以hide的音樂為主題的搖滾音樂劇「PINK SPIDER」首次亮相,以祂生前的單曲名稱命名[79]。演出陣容包括南澤奈央和高橋瞳,劇情描述一位喜歡搖滾樂的女孩,在現實和虛幻世界之間奮鬥的故事。其他演員包括defspiral成員Taka和月之海成員J。該音樂劇於3月8日到27日在東京演出,之後巡迴到福岡市、神戶市、名古屋市、新潟市、仙台市和札幌市[80]。3月2日發行了音樂劇原聲帶《“Musical Number”〜ROCKミュージカル ピンクスパイダー〜》[81]。
2012年底宣布,為了慶祝hide於2013年將邁入單飛二十周年,並在2014年慶祝五十歲誕辰,將舉行「hide ROCKET DIVE 2013~2014 ~20th solo works & 50th of birth anniversary~」紀念活動計畫。活動內容包括演唱會影片播映,以及關閉八年之久的博物館「hide museum」將會重新開張[69]。2013年7月3日,發行了兩張紀念專輯,包含二十五首曲目,參與翻唱的包括Heidi.、Sadie、摩天樓劇場和SCREW[82]。8月28日發行了另外兩張紀念專輯,第一張專輯是以古典音樂型式改編的歌曲,由I.N.A重新製作[83]。12月18日,再發行兩張紀念專輯,參與翻唱的包括倖田來未、D'erlanger、筋肉少女帶和分島花音[84]。
2013年3月,「HEADWAX」宣布,有不明人士使用鋒利物品故意刮傷了hide位在三浦靈園的墓碑,該公司在官網上貼出公告:「非常感謝一直支持hide的大家,每天都會有很多人來為hide掃墓。但是最近發生有人故意損傷hide墓碑的事件,目前正在進行調查。另外,有些人士在墓碑周圍大聲喧嘩、往墓碑上倒酒,甚至帶走墓地擺放的物品。很遺憾,因為一些人士違反規則,因此出現這份公告。如果再出現類似情況,將會禁止開放各位掃墓。為了讓所有人都能安心的掃墓,懇請大家多多配合」[85]。
2013年夏天,舉行了「hide museum」的紀念巡迴展,6月27日至7月28日間在御台場、 8月7日至9日8日間在日本環球影城[86]。2013年10月12日起,紀錄片《hide ALIVE THE MOVIE –hide Indian Summer Special Limited Edition》於日本全國的電影院上映[87],該片是取材自1996年9月8日hide自行製作的戶外活動「LEMONed presents hide Indian Summer Special」(地點是千葉海洋球場)、未曾公開的hide演唱會影像(全13曲)以及其他珍貴影像。另外也推出限量版,但附贈「首度收錄全曲目˙演唱會音源CD˙hide的原創設計門票」特別贈品的特殊票種,該專輯完全沒有在唱片行等通路單獨販售[88]。
2016年10月14至16日,由YOSHIKI發起籌辦的視覺系音樂節「VISUAL JAPAN SUMMIT 2016」在幕張展覽館舉行,召集了近六十組視覺系樂團共襄盛舉,包括X JAPAN、月之海、GLAY、清春、MUCC、金爆、己龍,以及接吻樂團的貝斯手吉恩·西蒙斯等[89],「hide with Spread Beaver」也登台演出,吸引超過十萬名樂迷參與[90]。
2018年,Hide逝世20 周年,日本方面推出紀念電影《hide:來春之約》,回顧他的過去及X Japan象徵視覺系搖滾的年代[91]。
死因釋疑
- 據事後諸多訪談與相關著作,hide的朋友、唱片公司、母親與家人都否認自殺的說法,一致認為是意外事件[6]。包括X Japan的前任貝斯手TAIJI在自傳中為hide神秘的死因做了合理解釋[92][93],身為熟悉hide職業的樂手以及多年好友,TAIJI的說法受到許多輿論支持。YOSHIKI也曾表示:「hide不是按照他自己的意志離開的,我相信hide是死於意外....」[94][95]。松本裕士也曾在公開場合中說:「hide是想像運動員那樣,替自己的脖子和肩膀復健,但是因為醉得太厲害了,就那樣去了另一個世界。他不是自殺,是突發的意外死亡。」
- 松本裕士所著作的回憶錄《》中也有記述,hide喜歡用比較重的吉他,而他為顧及整體視覺造型,所使用的吉它背帶比普通的還要細,導致肩膀負擔沉重,白天經常喝酒來麻痺疼痛感,但晚上經常痛到無法入睡。而松本裕士也回憶,當他替hide按摩時,他的肩膀非常窄瘦,肌肉卻很僵硬,骨骼甚至會發出聲音,顯示長期背負吉他的傷害非常嚴重,所以hide會做復健運動[43]。這也更加印證TAIJI的說法。
- 回憶錄中,松本裕士也證實了當天負責的麻布警察局沒有詳細調查。因被毛巾吊著脖子而窒息,死因也是「因為呼吸困難引發窒息性死亡」,在現場沒有遺書的情況下[96],否定家屬認為的意外說法,並擺出趕時間的樣子,且警方是用「半強迫」的方式催促、慫恿家屬同意hide自殺,否則就無法結案。而收到消息的日本媒體也以聳動標題「hide上吊自殺」大肆報導,從此成為官方說法[43]。但毛巾這類物品,當作自殺工具的案例十分稀少,並且是掛在門把如此低的地方,也不合乎邏輯。
- 事發送醫後,院方在hide的遺體中檢驗出高濃度的酒精反應,顯示hide的確是在爛醉的情況下發生事故[96]。另外,hide患有嚴重散光,夜間視力差。當天hide一人回家準備復健時天還未亮,因此可能在浴室看不清楚而滑倒。推論hide當時在嚴重酒醉、沒有旁人協助的情況下復健、滑倒,最終無力掙脫毛巾而窒息。
- 據友人採訪回憶與論述,hide是名活潑、性喜熱鬧的人[43]。日本企業家星子誠一回憶道:「只要有hide在的聚會都非常歡樂,整個場合非常有活力。如果發現有心事的、不開心的人,hide就會馬上過去跟他說話聊天,是一位非常溫柔細心的藝人」。他的音樂作品中,包含許多積極意味。而他深知自己對歌迷的影響力,X JAPAN解散的THE LAST LIVE結束後不久,就立即推出新單曲。據他本人所言:「要引開大家對解散的注意力,讓樂迷有新的寄託」、「X已經解散了,我現在要做的是,在樂迷還來不及感覺到悲傷的時候把他們向前推出去」[97]。1995年,hide認識罹患絕症的年幼歌迷貴志真由子後,便持續透過書信及電話鼓勵她努力求生,最終貴志真由子活到2009年。hide也強調過多次:「樂手不能讓在他們身上寄托夢想的FANS失望」[97]。
- 1998年1月份起,hide已公布他的年度密集行程,如Zilch、Spread Beaver的公演,新專輯與新單曲的製作,以及外國樂團與音樂人合作計劃、新款hide吉他設計案、多場巡迴演唱會。1998年4月中,曾向母親開心的表示,親自完成了事務所的設計[97]。據經紀人轉述,hide在發生事故的前一陣子都天天說著:「能拿出來的東西就要讓它秀出來!!」。
- 1997年X JAPAN解散時,hide和YOSHIKI等人約定在2000年將X JAPAN復活,也說好要分頭找新主唱、累積曲子。解散後他仍為了樂團復活計劃努力,YOSHIKI曾表示:「感到失意無助的時候,總是因為hide的一句話而又振作起來」。另外,hide寫了〈ROCKET DIVE〉送給X JAPAN的歌迷,歌詞寫著:「從一無所有到擁有一切,肆無忌憚,只要是你嚮往的地方,放心地去吧。出類拔萃的火箭,發射啦!趁它還沒到生鏽的時候,無論多少次失敗,也要發射!」另外,引述hide於X JAPAN解散之時,他在個人官網上的留言:「世上有許多無法達成的事……儘管如此,也仍有努力一試的價值吧。不是嗎?我們仍然腳踏著同一塊大地、呼吸著同樣的氧氣。並且,仍然不變地追求著各自的人生。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也有可能什麼事都不會發生。但是,我要朝著有無限可能的方向前進……[97]」。
- 當時hide還有許多未錄製完成的單曲、專輯,很多對他相當重要的事還未完成,松本裕士曾經說:「hide想做的事情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的多」、「hide要做的事情一件接著一件,一天24小時也是不夠的」[43]。hide也曾經表示:「1998年是屬於我的年!」[97]。
- 自1998年3月起,hide就透過網路及專訪持續向樂迷報告新單曲進度,也多次預告發行日期,要求眾多樂迷期待他的新作。1998年4月29日,hide結束他在洛杉磯連續三個月的閉關錄音,回到日本進行兩支新單曲的宣傳製作以及發行[97]。另外在事故發生前數小時,hide正與「hide with Spread Beaver」成員及工作人員們通宵飲酒,當事人回憶說:「當晚正愉快的大談發行單曲之後的音樂計劃」[45][43]。
- 另一原因,hide是視覺系先驅,他率先發表「視覺系」這個名詞[6]。在其職業生涯中,也一直領導著日本視覺系搖滾的潮流。而他同時是個追求完美主義的藝術家[98]。據關係者回憶,hide在錄音前會數十遍數百遍的試錄音,然後檢查普通人聽不出差別的細小地方。只要能夠再好,他也會反覆的重新錄音。hide曾在錄音室說:「如果能夠好一丁點,即使再錄七、八百遍我也要重新唱」[43]。以此可窺見他要求完美的程度。而hide終其一生的外型打扮都十分鮮豔華麗,無論出席任何場合,他都徹底打理造型,非常重視自己身為搖滾樂手的公眾形象,完全秉持視覺系的精神。橫須賀劍齒虎的吉他手REM也表示,當年hide即使只是出外用餐或喝酒,都會慎重的打扮好,他認為只要讓民眾看見都算是在宣傳自己。然而,hide被發現在家中窒息昏迷的時候,臉上素顏無妝,只穿著居家內衣褲。以此觀察可發現,現場的情形有違其性格,事故之發生並非本人意願。
音樂風格、開創性及影響力
hide曾多次表示是接吻樂團的樂迷,特別欣賞吉他手艾斯·費利,啟蒙了他對吉他彈奏的熱愛[100][101]。另外,齊柏林飛船的吉他手吉米·佩奇、史密斯飛船的吉他手喬·佩里也是他的音樂啟發者。他還表示鐵娘子樂團的首張錄音室專輯《鐵娘子》,教會他如何編排雙吉他的演奏[101]。早年的hide十分追求吉他炫技,在開始個人活動後,便逐漸摒棄了技巧至上主義[102]。據吉他手SUGIZO表示,hide在X JAPAN中做出了毫不保留的奉獻,並將自我的表演慾和創造力留待單飛活動時才展現出來。而且他對音樂的表現手法非常敏銳,不斷創造出新的東西,SUGIZO形容「完全是像小朋友在玩泥巴這樣的感覺在做音樂」[102]。
在X JAPAN的五位成員中,hide是僅次於YOSHIKI的創作者,也只有他們兩人的創作有發行為樂團單曲。他也是成員中最具實驗精神的音樂人,在1989年的《BLUE BLOOD》收錄的〈Xclamation〉中,他使用了傳統印度打擊樂器[103]。另一首他創作的〈Scars〉則具有強烈的前衛金屬條件[3]。美國線上音樂資料庫Allmusic樂評艾列克謝·埃雷門科表示:「我們可以從1996年《DAHLIA》專輯收錄的〈Scars〉和〈Drain〉中,瞥見hide未來在工業搖滾中的音樂實驗」[3]。《日本時報》記者菲利普·布拉索夫表示:「當hide逝世,日本重金屬也失去了最偉大的實踐創新者」[104]。
青少年時期,hide已經展現了吉他演奏上的天分。在他加入X JAPAN後技術更顯成熟,據吉他手PATA表示,hide不論在任何場合演奏都鮮少出錯,指法非常精準,而且他總是以不在乎、率性的表情來彈奏[3]。前任貝斯手TAIJI也說:「YOSHIKI偶爾會打鼓過快,PATA偶爾會彈得不整齊,但是HIDE基本上卻是不出錯的」[60]。在他的音樂職業生涯初期,可以明顯發現他和X JAPAN其他成員有非常不同的實驗性。例如《HIDE YOUR FACE》的第一曲〈PSYCHOMMUNITY〉中,有四條吉他音軌和完整的弦樂部分。另一個例子是〈BLUE SKY COMPLEX〉,電吉他的音調降到Drop C,並且還有小號和電子琴在其中[105]。他的音樂也為X JAPAN帶來不尋常的風格,其創作大部分都是前衛搖滾、另類搖滾、獨立搖滾或硬式搖滾,並且有鐵克諾音樂、放克和斯卡曲風的影子。而他的第二張個人專輯中《PSYENCE》,同名曲〈PSYENCE〉還具有爵士樂元素,其餘大多數歌曲是明顯的工業搖滾,運用了不同的吉他效果[106]。值得注意的是,這張專輯他也負責了貝斯的彈奏。在他過世後發行的第三張《Ja,Zoo》中,樂器和歌曲的實驗性質被削弱,大多數歌曲編制都是常規的雙吉他、貝斯、鼓和鍵盤。然而,傳統鋼琴、小提琴以及哈蒙德電子琴卻出現了[3]。
他的歌詞同時有黑暗及光明的主題。廣播電台及電視節目主持人布萊恩·路易斯說:「hide是個相當特異的音樂人。他的樂迷都知道他有非常堅定的性格,對自由非常直率,總是要大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6]、「他的創作總是有非常奇特的音調,也使得X JAPAN成為令人敬重的樂團」[9]。他也說:「在日本,許多孩子正值叛逆期,而他們聽了X JAPAN之後,成為死忠樂迷。不僅穿得像他們一樣,把樂團視為如空氣般重要的生存必需品,而且還非常尊敬樂團的成員」[9]。DJ Maki認為他們是日本的反體制象徵[3]。
hide是公認非常有影響力的音樂人,不僅是對當代日本音樂界,而且對他的下一代年輕音樂人更是如此。X JAPAN也被公認是視覺系的始祖和開拓者,堪比西方的華麗搖滾潮流[6]。在X JAPAN解散後,他是唯一單飛事業最成功的成員。他影響到許多新的樂團,例如Dir en grey[107][108]、D'espairsRay、MUCC、夢魘樂團、Galneryus、凡爾賽宮、Heidi.、DEATHGAZE、DuelJewel、Laputa、VIDOLL、lynch.[109][110][111]、DaizyStripper[112]、FLOW[113]、MarBell[114]、HEAD PHONES PRESIDENT[115]、DJ OZMA[116]、鈴木亞美[117]、Silver Ash[118]以及MASS OF THE FERMENTING DREGS等等[119]。月之海主唱河村隆一表示,hide對月之海有很大的影響[116]。美國記者尼爾·施特勞斯將他形容為日本的科特·柯本,他表示:「hide鄙視音樂界,他一直很想改變它,也渴望能擺脫流行搖滾巨星的沉重形象」[6][46]。尼爾還說:「他的死讓一整個世代的樂迷,感到深深的失落,他的死也代表一種音樂類型的結束」[6]。美國《告示牌》雜誌的東京分部負責人史蒂夫·麥克魯也同意這種看法:「他的死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X JAPAN是視覺系的始祖,對於下一代的樂團來說,這也代表火炬已經傳到你們的手上了」[6]。
公眾形象
在hide的職業生涯當中,他的衣著服飾風格千變萬化。包括早期的金屬皮衣、古典宮廷、華麗哥德、波希米亞、軍裝,以及後期的龐克、迷彩、未來、簡約休閒、拼接、漆皮西裝……等等服飾風格都在他身上出現過。但最為人注目是他的髮型,從早期倒豎的金髮、孔雀式怒髮、紅黃半屏山髮型,到鮮紅的重金屬式長髮、狂野的爆炸頭,以及後期多變的粉紅色短髮,最後也使得紅髮成為他個人專屬的招牌形象[6]。
他帶給公眾的形象除了搖滾巨星必備的帥氣外,更多的是溫柔熱情、充滿活力的態度,同時也以非常親民、愛護樂迷著稱。例如他與樂迷貴志真由子的故事,也因為知道骨髓移植可以幫助病人而登記為骨髓捐獻者,並大力號召樂迷加入捐贈行列。X JAPAN前製作人、SONY音樂藝人發展部的津田直士說:「說到秀人對他樂迷的感情,他愛他們。有很多我可以分享的故事,但我沒法說,因為我會哭...。他很了不起」[120]。根據音樂界內親近他的工作者透露,hide對週遭的朋友們相當溫柔,YOSHIKI也表示hide非常關心他人,是其他團員最佳的精神支柱[121][98]。
設備
hide是BOWWOW成員山本恭司和齊藤光浩的忠實樂迷,在加入X JAPAN之前的業餘時代,他使用的是B.C. Rich 仿聲鳥電吉他,尤其愛用MG-X系列[15][122]。另外他也使用Fernandes MG series電吉他,並且樂器公司推出了許多他的個人型號吉他,至今仍然可以在樂器市場中購買到[123]。hide最著名的琴是Burny MG-X「YELLOW HEART」。另外,他曾擁有一把Gibson Les Paul電吉他,該琴的前任主人是克魯小丑吉他手米克·馬爾斯[124]。
hide經常使用效果器,例如Rampage、whammy、whammy II等型號,這在許多X JAPAN的歌曲中都能聽到。90年代初,他在舞台上也常使用PEAVEY公司推出的擴大器。
作品列表
錄音室專輯
單曲
精選專輯
混音專輯
現場專輯
合輯
|
紀念專輯
錄影帶
DVD
|
其他參與作品
|
|
個人活動成員
- hide FIRST SOLO TOUR '94 『HIDE OUR PSYCHOMMUNITY 〜hideの部屋へようこそ〜』
- hide solo tour 1996 『PSYENCE A GO GO』
- hide – 吉他、主唱
- PATA – 吉他(X JAPAN成員)
- KIYOSHI – 吉他(media youth成員)
- CHIROLYN – 貝斯(DEBONAIR成員)
- JOE – 鼓(ZIGGY)
- D.I.E – 鍵盤
- I.N.A. – 電腦採樣、打擊樂器
- hide with Spread Beaver appear!! 『1998 TRIBAL Ja,Zoo』
- hide – 吉他、主唱
- I.N.A. – 電腦採樣、打擊樂器
- KIYOSHI – 吉他(MEDIA YOUTH成員)
- CHIROLYN – 貝斯(DEBONAIR成員)
- JOE – 鼓(ZIGGY成員)
- D.I.E. – 鍵盤
- K.A.Z – 吉他(OBLIVION DUST成員)
- PATA – 吉他(X JAPAN成員)
參考資料
- . ORICON STYLE. Oricon. 2011-07-27 [2015-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7) (日语).
- . Sputnikmusic. [2017-02-26] (日语).
- Eremenko, Alexey. (Review). Allmusic. [2013-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9) (英语).
- . BARKS. ジャパンミュージックネットワーク. 2011-03-06 [2015-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7) (日语).
- . CDJournal. 音楽出版社. [2015-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7) (日语).
- Strauss, Neil. . 紐約時報. 1998-06-18 [200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0) (英语).
- Minnie, Chi. . Asia Pacific Arts Online Magazine. [2007-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8) (英语).
- . hide official web site (hide-city). ヘッドワックスオーガナイゼーション. [2015-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4) (日语).
- Seno, Alexandra A.; Murakami, Mutsuko. . 亞洲周刊. [2013-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14) (英语).
- . Real Sound. 2016-07-23 [2017-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6) (日语).
- . ORICON STYLE. Oricon. 2010-08-18 [2015-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24) (日语).
- http://hide-xjapan.blogspot.com/2015/04/hide-x-japan-biography.htm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hide-city. [2016-07-30] (日语).
- . hide-city.com. [200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10) (英语).
- . GIGS. 1992-01-01.
- 小松成美 2010,第156頁
- . JRock Revolution. 2007-10-29 [2013-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1) (英语).
- . hide-city. [2016-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9) (日语).
- 小松成美 2010,第159頁
- . hide-city.com. [200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英语).
- . MTV. [2016-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4) (英语).
- . 東方早報. 2011-09-28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0) (中文).
- Yang, Jeff; Can, Dina; Hong, Terry. .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1997: 264. ISBN 0-395-76341-X.
- Strauss, Neil. . 紐約時報. 1998-06-18 [2007-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5) (英语).
- . Oricon. [201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9) (日语).
- . golddisc.jp. [201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4) (日语).
- . VROCKHK. 2015-08-16 [2016-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5) (中文).
- . xjapanmusic. [2016-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0) (英语).
- . Oricon. [201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1) (日语).
- . ocn.ne.jp. [201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5) (日语).
- As seen on the 《DAHLIA TOUR 1995-1996》 video release.
- . YESASIA. 2008-03-19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3) (中文).
- . hide-city. [2016-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0) (日语).
- . hide-city.com. [200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29) (英语).
- . Oricon. [201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0) (日语).
- As seen on the 《livest Perfect Stage》 video release.
- . JRock Revolution. 2007-08-27 [2013-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9) (英语).
- . jame-world.com. [2016-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7) (英语).
- . Oricon. [201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9) (日语).
- . barks.jp. [2013-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9) (英语).
- . MeMeOn Music. 2016-03-21 [2017-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7) (中文).
- Matsumoto, Hiroshi. [Brothers: Recollections of hide]. Kodansha. 2010. ISBN 4-0627-6640-X.
- . Amazon. [2016-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6) (日语).
- . hide-city. [2016-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3) (日语).
- 小松成美 2010,第21頁
- . Fort Worth Weekly. 1998-11-02 [2013-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5) (英语).
- 小松成美 2010,第27頁
- 小松成美 2010,第33頁
- 小松成美 2010,第24-25頁
- . Amazon.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6) (日语).
- 小松成美 2010,第35頁
- 小松成美 2010,第36頁
- . Oricon. [2009-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0) (日语).
- . interq.or.jp. [2004-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0) (日语).
- . hide-city.com. [200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28) (英语).
- . golddisc.jp. [2012-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5) (日语).
- . Oricon. [2009-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0) (日语).
- . interq.or.jp. [2004-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0) (日语).
- . guitarsite.com. [2007-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5) (英语).
- Sawada, Taiji. . Tokyo: Tokuma Shoten. 2000. ISBN 978-4-19-861174-3.
- . pain-clinic.org. [2007-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5) (英语).
- 《Ja,Zoo》liner notes, 1998-11-21. Retrieved 2013-03-08
- . Oricon. [201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2) (日语).
- . amazon.com. [2007-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5) (英语).
- . cdjapan.co.jp. [201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7) (英语).
- . 亞馬遜公司. [2011-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1) (英语及日语).
- . musicjapanplus.jp. [201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0) (英语).
- . 日本時報. 2003-02-01 [2013-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英语).
- . tokyohive.com. [201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7) (英语).
- . tokyograph.com. [200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8) (英语).
- . Classic Rock. [2013-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2) (英语).
- . jame-world.com. [201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3) (英语).
- . jame-world.com. [201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5) (英语).
- . jame-world.com. [201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5) (英语).
- . 動畫新聞網.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5) (英语).
- . tokyohive.com. [2010-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1) (英语).
- . jame-world.com. [201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7) (英语).
- . tokyograph.com. [201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9) (英语).
- . tokyohive.com. [201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4) (英语).
- . tokyohive.com. [201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4) (英语).
- . musicjapanplus.jp. [201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31) (英语).
- . musicjapanplus.jp. [2013-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2) (英语).
- . barks.jp. [201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9) (英语).
- . barks.jp. [2013-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9) (英语).
- . jame-world.com. [2013-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3) (英语).
- . musicjapanplus.jp. [2013-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2) (英语).
- . barks.jp. [201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9) (英语).
- . barks.jp. 2013-08-05 [2017-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7).
- . [2018-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1).
- . musicjapanplus.jp. [2016-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9) (英语).
- . [2018-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7).
- . GuitarSite. 2007-05-04 [2016-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5) (英语).
- . Amazon.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6) (日语).
- 小松成美 2010,第34頁
- . VROCKHK. 2016-02-10 [2016-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3) (中文).
- . asiaweek. [2016-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14) (英语).
- . hidenogumi. [2016-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0) (中文).
- . JaME. [2016-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2) (中文).
- 小松成美 2010,第50頁
- Itou, Shinri. . Rockin'f. November 1988.
- Kato, Yusuke. . Rock 'n' Roll. January 1995, 93 (英语).
- . 滾石 (雜誌)日文版. 2016-01-09 [2017-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5) (日语).
- 《BLUE BLOOD》 LP lyrics sheet insert, 1989-04-21. Retrieved 2013-03-08
- . The Japan Times. 2009-12-18 [2013-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6) (英语).
- . Doremi Music Publishing. ISBN 4-8108-3853-6.
- . Doremi Music Publishing. ISBN 4-8108-3969-9.
- . READ. October 2003.
- . Loudwire. 2013-11-25 [2013-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8) (日语).
- . jame-world.com. [2013-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5) (英语).
- . jame-world.com. [2013-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5) (英语).
- . jame-world.com. [2013-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5) (英语).
- . JRock Revolution. 2008-12-10 [2013-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英语).
- . asiapacificarts.usc.edu. 2010-06-18 [2014-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3) (英语).
- . JRock Revolution. 2008-12-10 [2013-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英语).
- . asiapacificarts.usc.edu. 2007-12-14 [2013-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6) (英语).
- . jame-world.com. [201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5) (英语).
- . rokkyuu.com. 2013-11-12 [2013-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6) (英语).
- . rokkyuu.com. 2013-04-12 [2013-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2) (英语).
- . 日本時報. 2009-06-05 [2013-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英语).
- Stephen Kijak. (紀錄片). Drafthouse Films. 2016-10-21 (英语).
- 小松成美 2010,第308頁
- . xiami.com. [2017-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日语).
- . Fernandes Official Website. [2015-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6) (英语).
- . Rokkyuu Magazine. 2013-06-24 [201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2) (英语).
參考書目
- (繁體中文)小松成美. . 台灣角川. 2010. ISBN 978-9-86-237464-1.
- (日語)遠藤 允. . 小學館. 1998. ISBN 978-4093983310.
- (日語)本郷陽二. . 汐文社. 2002. ISBN 978-4811374680.
- (日語). SHINKO MUSIC. 1998. ISBN 978-4401621972.
- (日語). 寶島社. 2005. ISBN 978-4796648219.
- (日語)大島暁美. . 音楽専科社. 2008. ISBN 978-4872792188.
- (日語)松本裕士. . 講談社. 2010. ISBN 978-4062766401.
- (日語). 株式會社日本放送企劃. 1999. ISBN 978-4594026271.
- (日語)荒川正彦. . MEDIA CREIS INC.. 1999. ISBN 978-4894612969.
- (日語)Hideo Canno、Norio Kajiki. . 音楽専科社. 1999. ISBN 978-4900343320.
- (日語)管野秀夫. . 扶桑社. 2000. ISBN 978-4594028107.
- (日語). Jacke Media. 2010. ISBN 978-4757305991.
- (日語)イエローZ. . 衆芸社. 1998. ISBN 978-4921023126.
- (日語)hide哀悼の会. . 旭書房. 1998. ISBN 978-4795276673.
- (日語)中条 剛. . ルー出版. 1998. ISBN 978-489778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