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103重機槍
Ho-103重機槍(日语:;假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日本帝國陸軍的航空機關槍。
Ho-103重機槍/一式機關炮 | |
---|---|
类型 | 重機槍 |
原产地 | 日本 |
服役记录 | |
使用方 | 日本陸軍 |
参与战争/衝突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23公斤 |
长度 | 1,267公厘 |
枪管长度 | 800公厘 |
子弹 | 12.7×81毫米SR貝達 |
枪机 | 後座作用 |
发射模式 | 全自動 |
射速 | 800發/分鐘 400發/分鐘(搭配射擊斷續器) |
枪口初速 | 780公尺/秒 |
供弹方式 | 彈鏈 |
瞄具 | 機械瞄具 |
研製
1930年代的日本戰機武器口徑全為7.7公厘,但是在1939年諾門罕事件中日軍了解到7.7公厘子彈對新型戰機威力不足。日本帝國陸軍航空本部下令研製取代7.7公厘機槍的12.7公厘機炮(日语:),日軍委託了三間廠商進行研製,槍枝代號分別為
- Ho-101:八九式機槍放大口徑,由小倉兵工廠研發
- Ho-102:SAFAT機槍仿製版本,由陸軍名古屋兵工廠研發
- Ho-103:白朗寧M2重機槍仿製版本,由中央工業研發
- Ho-104:Ho-101的防禦機槍版本
雖然競爭廠商有三種型號,但是SAFAT機槍的研製原型一樣是M2重機槍,因此這個競爭實際上是兩種設計對決。1940年,陸軍審查認為Ho-103較Ho-102優秀,決定採用中央工業方案,1941年Ho-103正式受與「一式機關炮」(一式十二・七粍固定機関砲)的稱號;但是中央工業的仿製技術不佳,因此無法比照美國原版左右兩側皆可給彈。日本版本左側進彈稱為「甲砲」,右側進彈稱為「乙砲」。
一式重機槍使用口徑相等,裝藥較少的義大利子彈,威力雖然劣於美國原裝版本,但槍身重量亦較為輕盈,適合配備給重量較輕的日軍戰機上。但最佳射擊距離與火力上也較為居劣。
而日本帝國海軍以類似架構仿製了三式重機槍,則使用了日本海軍在船艦高射機槍上一脈使用的13.2 x 96公厘子彈,火力上逼近美國原版,但是在全軍後勤支援上便出現重複投資的不利情形。
彈藥
Ho-103使用的彈藥主要為五種:一式弋光穿甲彈、一式普通彈、一式曳光彈、Ma-102(燒夷彈)、Ma-103(榴彈),彈頭重量均為36.5公克。在彈藥配比上,實戰主要是弋光穿甲彈、燒夷彈、榴彈三種子彈混搭;一式穿甲曳光彈的威力可在300公尺外穿透12公厘鋼板。
日本購入SAFAT機槍之餘,也引進了12.7 x 81mm子彈的生產授權,一併導入了12.7mm榴彈。其它國家的榴彈都在20公厘以上的機炮彈藥上才有配備,僅義大利研發出以12.7公厘子彈尺寸的重機槍用榴彈。但義大利原版的引爆機制是機械引信,日本因工業生產精度不足,產製的榴彈常出現提前誘爆,甚至是在槍機中即膛炸。日本在1943年研改出氣壓引信,又稱無撞針引信,其設計是在彈頭前端以薄金屬披覆,彈頭內預留一段有空洞,在子彈打到目標時金屬會受力變形,空洞內的氣體壓縮,觸發點火機制,引爆榴彈。
此後彈藥的安全性大增,同時因為簡化了引爆結構,產製成本與產能也隨之提高,同樣原理的設計也被海軍導入使用。而重機槍用榴彈配備前線後,也讓帝國陸軍的戰機在對抗轟炸機時不至於事倍功半,尤其對B-24轟炸機這類機體抗損設計容餘較低的型號效果顯著。
使用
Ho-103重機槍為1942年以降量產的帝國陸軍戰機主力武器,固定式版本使用機種包括:
轟炸機防禦機槍版本稱為一式十二・七粍旋回機関砲,也普遍配發在日軍1942年後的轟炸機上,部分早期型機種也會以現場改裝的方式整合,增強自衛火力。
但隨著美軍戰機性能的進步與戰場環境日益嚴峻,日軍的主力武器在1944年下半葉增強為20公厘機炮,12.7公厘重機槍逐漸降格為次要武器。但直到日本戰敗,此型空用機槍仍是日軍戰機的主力裝備之一。
外部連結
- 舊日本陸海軍航空槍炮發展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