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後不圓唇元音

開後不圓唇元音是母音的一種,用於一些語言當中,國際音標以ɑ代表此音,而X-SAMPA音標則以A代表此音。ɑ這符號又稱作「手寫體a」,因為它缺乏「印刷體a」(就是a)頂端所有之勾,而印刷體a在IPA中表開前不圓唇元音這個不同的發音。直線在右的「手寫體a」,不當和直線在左的「倒轉手寫體a」,也就是ɒ混淆,「倒轉手寫體a」表開後圓唇元音,亦與此音不同。

開後不圓唇元音
ɑ
IPA編號305
編碼
HTML碼(十進制)ɑ
Unicode碼(十六進制)U+0251
X-SAMPA音標A
ASCII音標A
IPA盲文⠡ (braille pattern dots-16)
音頻範例
來源 · 幫助

特徵

  • 元音舌位,表示舌頭的位置會盡可能地朝向口腔後部,但不至于阻礙氣流而被歸類為子音。
  • 圓唇度不圓唇元音,嘴唇自然放鬆,不特別向前突起。

见于

语言词汇国际音标意义注释
南非语标准音[dɑːr]那里音值介于开次后不圆唇元音[ɑ̟ː]、开后不圆唇元音[ɑː]甚至开后圆唇元音[ɒː]间。参见南非语音系
阿拉伯语标准音[1][tˤɑˈwiːl]长、短/a/插音旁的同位异音,取决于使用者的口音。参见阿拉伯语音系
亚美尼亚语东亚美尼亚语[1][hɑt͡sʰ]面包
阿塞拜疆语[2][ɡɑ̝ɾˈd̪ɑ̝ʃ]兄弟次开元音。[2]
巴什基尔语 / [qɑð]
加泰罗尼亚语许多方言[ˈpɑɫ]/a/和软腭音接触的同位异音。参见加泰罗尼亚语音系
部分方言[3][4][ˈmɑ]其他方言里是更央的[ɑ̟][ä];马略卡加泰罗尼亚语是前元音[a][4]
一些巴伦西亚和马略卡岛使用者[5][ˈʎ̟ɑk]地点某些口音里/ɔ/的非圆唇同位异音。[5]可央化。
一些南部巴伦西亚使用者[6][ˈbɑw]/ɔ/[w]前的发音。[6]可央化。
汉语现代标准汉语[7] / [pɑŋ˥˩] /a//ŋ/前的同位异音。[7]参见现代标准汉语音系
荷兰语标准音[8][9][bɑt]洗澡后移度在方言间变化;标准北部方言里是后元音。[10][8]标准比利时口音里高化、前移为[ɑ̝̈][9]参见荷兰语音系
莱顿[10][bɑ̝t]次前后元音;可以是圆唇的[ɒ̝][10]参见荷兰语音系
鹿特丹[10]
阿姆斯特丹[11][ɑːp]和标准荷兰语[ ~ äː]对应。
安特卫普[12]
乌得勒支[12]
海牙[13][nɑː]和标准音[ʌu]对应。
英语加的夫[14]hot[hɑ̝̈t]似乎高化前移。[14][15]
诺福克方言[15]
美国英语[16][hɑt]可能是更靠前的[ɑ̟ ~ ä],特别是在没发生cot-caught合流的方言里。参见英语音系
考克尼[17]bath[bɑːθ]洗澡后元音。可以是更前的[ɑ̟ː]
通用南非英语[18]后元音。白读常呈现圆唇元音[ɒː ~ ɔː],老派音更倾向于前元音[ɑ̟ː ~ äː]。参见南非英语音系
老派南非英语[19][bɑ̟ːθ]比标准的[ɑ]前移。某些老派南非英语和英国南部使用者可能和[äː]一样前。参见英语音系南非英语音系
标准英音[20]
非本地都柏林话[21]back[bɑq]某些使用者/a/在软腭音前的同位异音。[21]
爱沙尼亚语[22][ˈvɑ̝le̞ˑ]错误次开元音。[22]参见爱沙尼亚语音系
法罗语部分方言[23][ˈvɑːtʊɹ]湿和标准音/ɔɑ/对应。[23]参见法罗语音系
芬兰语[24][ˈkɑ̝nɑ̝]母鸡次开元音,[24]也被描述为开央元音[ä][25]参见芬兰语音系
法语老派巴黎话[26][27][pɑ]/a/对立,但更多使用者只用一个开元音音位[ä][28]参见法语音系
魁北克法语[29][pɑːt]糨糊/a/对立。[29]参见魁北克法语音系
加利西亚语[30][31][iɾˈmɑŋ]兄弟/a/和软腭音接触的同位异音。[30][31]参见加利西亚语音系
格鲁吉亚语[32] / [k̬ud̪ɑ]皮包常不是后元音[ɑ],典型的是[ɑ̟][ä][33]有时记作/a/
德语标准德语[34][ɡ̊ʊʁˈmɑ̃ː]美食家鼻化;常实现为圆唇音[ɒ̃ː][35]参见标准德语音系
许多使用者[36][nɑː]被德国北部、中东部、弗兰肯和瑞士使用者使用。[36]也有一些标准奥地利口音。[37]其他口音里更前。参见标准德语音系
希腊语斯法基翁方言[38][ˈbirɑ]啤酒和现代标准希腊语央元音[ä ~ ɐ]对应。[39][40]参见现代希腊语音系
匈牙利语某些方言[41][ˈmɑɟɑr]匈牙利人标准匈牙利语是微弱圆唇的[ɒ][42]参见匈牙利语音系
因纽特语西格陵兰[43][ɔˈqɑppɔq]他说/a/在小舌音前、特别是在小舌音之间的同位异音。[43]参见因纽特语音系
意大利语 一些皮埃蒙特方言 [ˈkɑːzɑ] 房子 /a/在意大利语中广泛实现为央元音[ä]的同位异音。
Kaingang[44][ᵑɡɑ]土,地介于后元音[ɑ]和央元音[ɐ]间。[45]
林堡语[46][47][48][bɑ̽ts]船尾音值介于开后[ɑ],[46]开次后[ɑ̟][47]和次开次后[ɑ̽][48] (例子来自马斯特里赫特方言),取决于方言。
低地德语[49] / [ɑːl]后移度在方言间变化。[49]
卢森堡语[50][kʰɑ̝p]次开后元音。[50]参见卢森堡语音系
马来语吉打方言[51][matɑ]参见马来语音系
挪威语[52][53][hɑːt]例词来自东部城区挪威语,一些其他方言是央元音[äː][52][53][54]参见挪威语音系
俄语[55][ˈpɑɫkə]只出现在硬/l/前,但不在颚化音 之后。参见俄语音系
Sema[56][à̠mqɑ̀]低后/a/在小舌塞音后可能的同位异音。[56]
瑞典语部分方言[jɑːɡ]中央标准瑞典语是微弱圆唇[ɒ̜ː][57]参见瑞典語音系
Toda[58][ɑ̝ːn]大象次开元音。[58]
土耳其語[59][ɑt̪]也被描述为央元音[ä][60]参见土耳其语音系
乌克兰语[61][ˈmɑtɪ]母亲参见乌克兰語音系
越南语 一些中北部中部方言 [ɣɑ˨˩] [62][63]
西弗里斯兰语标准音[64][ɫɑŋ]也被描述为央元音[ä][65]参见西弗里斯兰语音系
泰尔斯海灵岛[66][mɑːt]同伴和前元音//对立。[66]参见西弗里斯兰语音系

參考資料

  1. Thelwall & Sa'Adeddin (1990),第39頁.
  2. Mokari & Werner (2016),第509頁.
  3. Rafel (1999),第14頁.
  4. Recasens (1996),第90–92頁.
  5. Saborit (2009),第10頁.
  6. Recasens (1996),第131–132頁.
  7. Mou (2006),第65頁.
  8. Gussenhoven (1992),第47頁.
  9. Verhoeven (2005),第245頁.
  10. Collins & Mees (2003),第131頁.
  11. Collins & Mees (2003),第78, 104, 133頁.
  12. Collins & Mees (2003),第104, 133頁.
  13. Collins & Mees (2003),第136頁.
  14. Collins & Mees (1990),第95頁.
  15. Lodge (2009),第168頁.
  16. Mannell, Cox & Harrington (2009).
  17. Wells (1982),第305頁.
  18. Lass (2002),第117頁.
  19. Lass (2002),第116-117頁.
  20. Roach (2004),第242頁.
  21. . [10 Februar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22. Asu & Teras (2009),第368頁.
  23. Árnason (2011),第69, 79頁.
  24. Suomi, Toivanen & Ylitalo (2008),第21頁.
  25. Maddieson (1984), cited in Suomi, Toivanen & Ylitalo (2008:21頁)
  26. Ashby (2011),第100頁.
  27. Collins & Mees (2013),第225–227頁.
  28. Collins & Mees (2013),第226–227頁.
  29. Walker (1984),第53頁.
  30. Regueira (1996),第122頁.
  31. Freixeiro Mato (2006),第72–73頁.
  32. Shosted & Chikovani (2006),第261–262頁.
  33. Aronson, Howard, 2nd, Columbus, OH: Slavica, 1990
  34. Dudenredaktion, Kleiner & Knöbl (2015),第34, 38頁.
  35. Dudenredaktion, Kleiner & Knöbl (2015),第38頁.
  36. Dudenredaktion, Kleiner & Knöbl (2015),第64頁.
  37. Moosmüller, Schmid & Brandstätter (2015),第342–344頁.
  38. Trudgill (2009),第83–84頁.
  39. Trudgill (2009),第81頁.
  40. Arvaniti (2007),第25, 28頁.
  41. Vago (1980),第1頁.
  42. Szende (1994),第92頁.
  43. Fortescue (1990),第317頁.
  44. Jolkesky (2009),第676–677, 682頁.
  45. Jolkesky (2009),第676, 682頁.
  46. Peters (2006),第119頁.
  47. Heijmans & Gussenhoven (1998),第110頁.
  48. Gussenhoven & Aarts (1999),第159頁.
  49. Prehn (2012),第157頁.
  50. Gilles & Trouvain (2013),第70頁.
  51. Zaharani Ahmad (1991).
  52. Kristoffersen (2000),第16–17頁.
  53. Kvifte & Gude-Husken (2005),第4頁.
  54. Vanvik (1979),第16–17頁.
  55. Jones & Ward (1969),第50頁.
  56. Teo (2014),第28頁.
  57. Engstrand (1999),第141頁.
  58. Shalev, Ladefoged & Bhaskararao (1993),第92頁.
  59. Göksel & Kerslake (2005),第10頁.
  60. Zimmer & Orgun (1999),第155頁.
  61. Danyenko & Vakulenko (1995),第4頁.
  62. Phạm, Andrea Hòa, (PDF), Tạp Chí Ngôn Ngữ (Journal of Vietnamese Linguistics), 2014, 6: 10–18 [2022-02-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8-06) (越南语)
  63. Phạm, Andrea Hòa, (PDF), Tạp Chí Ngôn Ngữ Học (Journal of Vietnamese Linguistics), 2016, 11: 7–28 [2022-02-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8-06) (越南语)
  64. de Haan (2010),第333頁.
  65. Visser (1997),第14頁.
  66. van der Veen (2001),第102頁.

參考書目

  • Fougeron, Cecile; Smith, ,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23 (2), 1993, 23 (2): 73–76
  • Jones, Daniel; Denni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
  • Shosted, Ryan K.; Vakhtang, ,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36 (2), 2006, 36 (2): 255–264
  • Thelwall, Robin, ,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20 (2), 1990, 20 (2): 37–4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