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 伯爵俄語:羅馬化:Lev Nikolayevich Tolstoy發音:[ˈlʲef nʲɪkɐˈla(j)ɪvʲɪtɕ tɐlˈstoj] 英語:1828年9月9日儒略曆8月28日]—1910年11月20日儒略曆11月7日]),俄國小说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也是非暴力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他是托爾斯泰家族这个贵族家族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

列夫·托尔斯泰
1908年5月的托尔斯泰(普罗库金-戈斯基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摄;本照片亦为俄罗斯首张彩色照片)
出生(1828-09-09)1828年9月9日
 俄罗斯帝国圖拉省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逝世1910年11月20日(1910歲—11—20)(82歲)
 俄罗斯帝国梁贊省阿斯塔波沃
職業小说家、短篇故事家、剧作家、散文家
語言俄语、法语
創作時期1852年–1910年
文學運動现实主义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配偶索菲亚·别尔斯
兒女14名子女
受影響於屠格涅夫叔本华耶稣
施影響於甘地

簽名
-{H|zh-cn:夏勒; zh-tw:夏伊勒; zh-hk:夏伊勒 }-

作为杰出的艺术巨匠,托尔斯泰创作有三大特点:清醒的现实主义,卓越的心理描写,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托尔斯泰著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這幾部被视作经典的長篇小說,也因此被认为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的過程中,他提出的“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托尔斯泰于1902年至1906年间每年均获得多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于1901年、1902年和1909年多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而他从未获奖也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的巨大争议之一。[1][2][3][4]

早年经历

1848年,20岁时的托尔斯泰

1828年8月28日,托尔斯泰诞生于位於莫斯科以南約200公里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距離图拉僅10公里。托爾斯泰家族是非常知名的古老俄羅斯貴族之一。小时候,托尔斯泰双亲就已去世,因此他由亲戚抚养長大。托尔斯泰的父親尼古拉·伊里奇·托尔斯泰曾參加1812年拿破崙進攻莫斯科的俄法戰爭

1844年,他进入喀山大学学习法律与东方语言,他的老师称他“既不懂也不愿意学”[5]。后来他选择直接辍学[5]

1847年,他回到亚斯纳亚-博利尔纳「晴園」,希望经营「晴園」同时自行安排学业。他给贫苦农民送茅草,但随后就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的社交场所中,最後欠下了一大笔赌债。

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一同前往高加索当兵,此时他尝试写作,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1852年,他参加了一场战斗,表现勇敢,且发表了小说《童年》,透過小主人翁单纯的内心世界的細膩描写,展示了一位聪颖、敏感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6]

写作生涯

列夫·托尔斯泰》,尼古拉·葛作品,1882年

1853年,托尔斯泰讀到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非常欽佩。1854年托爾斯泰被調往多瑙河戰線,並參與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體會到戰爭的殘酷。這段時間他繼續分析自己的成長歷程,寫成《少年》和《青年》,這兩本書也成為研究他思想成長的重要資料。此後他將自己的戰爭經歷寫成《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發表之後很受歡迎。從那時起他開始在文學界小有名聲,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都對他抱有很高期望。

1855年11月,托尔斯泰離開軍隊回到聖彼得堡,這一段時間他很矛盾,他重新投入娛樂圈子,酗酒好賭,而同時他自己又清楚的覺得不能再如此,並對別人類似的行為大加撻伐。這種偏激的個性使得他很快不被文學圈子所容。最典型的就是他與屠格涅夫的關係。屠格涅夫性情溫和,他對托爾斯泰抱有一種父輩的感情,非常讚賞他的天賦,希望他不要虛度光陰,認為如果他不浪費自己的天才的話將比任何人都有成就。青年的托爾斯泰有時候和屠格涅夫相處很好,但是也常發生激烈的爭吵,最終導致兩人1861年的長達17年的決裂,在給朋友的信中說“屠格涅夫令人厭煩。……他才華橫溢,但他就像一個依靠管道送水的噴泉,你始終擔心他會很快斷水枯竭。”

1857年,游历西欧,並写成短篇小说《琉森》。1863年,托爾斯泰發表中篇小說《哥薩克》,這是他總結早期創作后提出的自己貴族平民化的觀點。

1865年到1869年,托爾斯泰完成劃時代的巨著《戰爭與和平》。

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完成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称“《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1879年托爾斯泰在《忏悔录》中寫道:“我有一些困惑的时候。生活停顿下来,仿佛自己不知道该怎样生活,或该做些什么;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变得忧郁……”。

1889年開始撰寫《復活》,十年後完稿。

个人生活

托爾斯泰的妻子索菲亚·别尔斯和小女兒亚历山德拉

1862年9月23日,34歲的托尔斯泰与年僅18歲的索菲亚·别尔斯结婚。索菲亚是沙皇御医的女兒。[7]托尔斯泰和索菲亚之间共生了13个孩子,其中有5个孩子夭折。[8]

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是激情使然。在他们结婚前夕,托尔斯泰给了他妻子自己的日记,里面详细记录了他过去的性经历,包括和一名农奴生了一个孩子。即使如此,他们早期的婚姻还是幸福的。托尔斯泰有更大的自由和支持,使他能够在创作作品时有索尼娅担任他的秘书、编辑,以及管理家庭财务。[7]

然而A.N. Wilson描述他们之后的婚姻生活是文学史上最大的不幸之一。随着托尔斯泰的信仰不断变得激进,他和妻子的关系也恶化了。托尔斯泰试图拒绝继承来的和赚取的财富。包括放弃他早期作品的版权。

晚年

1910年11月10日,82歲高齡的托尔斯泰從自己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秘密離家出走,伴他同行的有他的医生和小女儿亚历山德拉。托尔斯泰在途中患肺炎,最後客死在阿斯塔波沃車站的站长室裡。托爾斯泰彌留之際,全球各地的記者雲集這個小車站。11月22日,托尔斯泰被专列送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并安葬在那里。[9]阿斯塔波沃站于1918年更名为列夫·托尔斯泰站。托爾斯泰五歲時,大哥尼古拉告訴他一個秘密。只要把這個秘密解開,世界上就不再有貧窮、疾病和仇恨。他又說這個秘密已經寫在一根小綠帽上,綠帽就埋在小山澗旁的路邊。這個小綠帽的故事,令五歲的托爾斯泰神往不已,找尋綠帽是托爾斯泰年幼時最熱衷的冒險遊戲。托爾斯泰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傳說中的綠帽,死後也是被安葬在那片樹林裡。[10][11]

在中國,《新青年》杂志1卷2号曾刊出翻译自《托尔斯泰的生活》一书的托爾斯泰之逃亡一文。

宗教信仰和政治理念

托尔斯泰的陵園位於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托尔斯泰在读过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后,开始逐渐转向该书所宣扬的苦行禁欲的生活。[12]

在1884年,托尔斯泰写了一本名叫《什么是我的信仰》的书,在书中他公开地承认了他的基督教信仰。他声称自己信仰耶稣教诲,特别是深受山上寶訓的影响,以及有关非暴力和平主义的教条。美国貴格會介绍过托尔斯泰的非暴力主义思想给它的成员。1908年,托翁在致印度人民的公开信中谴责了英国殖民统治,宣扬“勿以暴抗恶”原则,鼓励印度人用“爱的原则”拯救自己。在英国就学时就喜爱托尔斯泰的甘地大为震动,于1909年开始与托翁书信交往,直到第二年托翁逝世。深受翁感染的甘地在南非工作期間,建立了托尔斯泰农场,接受了“勿以暴抗恶”的思想,被罗曼·罗兰诩为“托翁圣火的传人”。

高尔基曾評價他:“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而同時代苏联政治家列宁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的艺术家”。

参见

参考文献

  1. . old.nobelprize.org. [201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6).
  2. . NobelPrize.org. [201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0) (美国英语).
  3. . Huffington Post. 2010-10-07 [201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1) (美国英语).
  4. Hedin, Naboth. . The Atlantic. 1950-10-01 [2019-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美国英语).
  5. (PDF).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2010-08-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07).
  6. . 人民网. 2003-08-01 [201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7. Susan Jacoby, "The Wife of the Genius" (April 19, 1981) The New York Times
  8. Feuer,Kathryn B. Tolstoy and the Genesis of War and Pea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0-8014-1902-7
  9. 葛维樱. . 新浪网(转载自《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47期). 2010-11-19 [201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10. 黃友玲. . 《曠野》. 2010-09-10, (167) [2013-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9).
  11. 陈毅兴(1998),第二章 童年时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2. Tolstoy's Letter to A.A. Fet, August 30, 1869

来源

  • 陈毅兴 (编). . 辽海出版社. 1998. ISBN 7806388893.

外部链接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
了解更多有关
Leo Tolstoy”的内容
维基词典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维基共享资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维基新闻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维基语录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维基文库 维基文库上的原始文献
维基教科书 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维基学院 维基学院上的學習资源
专门网站
传记和评论
媒体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