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號潛艇

M1號潛艇(英文: HMS M1),所屬英國,是皇家海軍一戰末期建造的4艘M級潛艇之一,且她為該級旗艦。1918年4月完工。1925年11月與民用船隻相撞後沉沒。

M1
历史
英國
艦名 M1
建造者 維克斯
動工日 1916年7月
下水日 1917年7月9日
完工日 1918年4月
母港 朴茨茅斯
结局 1925年11月12日,與商船相撞沉沒
技术数据
艦級 M級潛艇
排水量
  • 水面上:1,620公噸
  • 水面下:1,977公噸
全長 90.14公尺
全寬 7.52公尺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速度
  • 水面上:15
  • 水面下:8~9節
續航距離
  • 水上
  • 3,700公里(15節)
  • 8,300公里(10節)
  • 水下
  • 31公里(9節)
  • 150公里(2節)
潛航深度 61公尺
乘員 62~69
武器裝備
  • 1 × 阿姆斯特朗305毫米/40艦炮
  • 1 × 76毫米高射炮 Mk II
  • 4 × 450毫米魚雷
    魚雷發射管皆在艦艏

性能配置

305毫米主炮的內部結構。

英國開發出偽裝商船的艦艇偷襲U艇的戰術,並因為戰術的成功,海軍部認為「當潛艇在水面上時,就要以火力將其擊敗」,便催生出M級的構思。用途類似巡洋潛艇。作為其構思的首艦,配備當然要符合海軍部的期待,於是在艦艏裝備一門阿姆斯特朗305毫米/40艦炮Mark IX,並成為其特色。至於為何增強火炮,而不是魚雷,海軍部的回答是:“目前在 915 公尺之外,尚無戰艦被魚雷擊中致沉的案例。” [1]

回到艦炮,雖然這門火砲的有效射程為13.7公里,但可以藉由潛望鏡,在水下進行射擊,即只有炮管抬出水面,艦體依舊在水下,攻其不備。回應海軍部要求「發射主砲對其造成致命傷害」。可是,艦炮只能左右旋轉7.5度,所以一旦角度錯了,整艘船都要轉,效率奇差。

服役歷程

M1在維克斯巴羅發內斯造船廠建造,並於1916年7月開工,1917年7月下水,1918年4月完工。此時一戰已到末期,德國海軍寥寥無幾。等凡爾賽條約簽訂,更別想見到假想敵[lower-alpha 1]。因此,M1不怎麼活躍於海上,經常被放置於各港口。

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將主炮口徑大於203毫米的軍艦,定義為主力艦。M級從原本的「潛艇」,忽然變成「主力艦」,且該條約對於各國主力艦數量,有嚴格限制,於是乎本級去留的問題被放大,好在M1因為在一戰結束前便已完工,倖免於難,可M2、M3與M4就沒如此的好運,拆的拆,改的改[2][3]

1923年,推測是放置太久,炮口滲水,使得開炮時炮口受損[4]

1925年初,據傳M1參與春季演習,攻擊胡德號,使其癱瘓,此乃M1罕見的戰果。11月12日,M1於英吉利海峽參與演習,與瑞典商船相撞,艦上炮管應聲脫落,艦體快速進水、凹陷,最後沉沒於70公尺深的海底,以全軍覆沒結束了她波瀾壯闊,又一事無成的一生[5][lower-alpha 2]

後續影響

由於是主炮脫落導致M1的沉沒,使得海軍部認為:「這主炮不僅不好用,還會導致事故。」於是乎,他們攤開設計圖,開始M2與M3的改造計畫;前者變成「航空潛艦」,後者變成「布雷艇[6]

註解

  1. 《凡爾賽條約》第181及190條規定:不得擁有潛艇
  2. 1999年,考古學家因內斯·麥卡特尼在水下73公尺發現其殘骸,日後,BBC參觀殘骸並拍攝紀錄片,於2000年3月播出。沉船處被歸類為「受保護地方」

資料來源

  1. Brown 2003,第131頁.
  2. Martin H. Brice. . Outline Publications. 1984-01-01. ISBN 978-0946784004.
  3. D.K. Brown. .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0-10-30. ISBN 978-1848320857.
  4. Tall & Kemp 1996,第59頁.
  5. 克利咕咕兰. . BILIBILI. [2023-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9).
  6. . [2023-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參考書目

  • Brown, D.K. . London: Caxton Editions. 2003. ISBN 1-84067-531-4.
  • McCartney, Innes. . Penzance: Periscope. 2002. ISBN 978-1-90438-104-4.
  • Tall, J.J; Kemp, Paul. . Sutton Publishing. 1996. ISBN 0-7509-0875-0.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M1號潛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