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020戰車

M2020戰車英語:)是外國媒體對北韓於2020年10月10日朝鮮勞動黨成立75週年閱兵式上首次出現的新型主力戰車之非正式稱呼[1]

M2020戰車
类型主力戰車
原产地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2020年至今
使用方 朝鮮人民軍陸軍
生产历史
制造数量至少9輛
基本规格
操作人数至少3人

装甲複合裝甲
主武器125公釐滑膛炮
副武器同軸機槍
AGS-30阿特蘭自動榴彈發射器
Bulsae-3反戰車飛彈
发动机柴油引擎
1200匹馬力

背景

2020年10月10日,北韓官方夜間舉辦朝鮮勞動黨成立75週年閱兵式,會上有9輛型號不明的新式戰車與新式裝甲戰鬥車輛、火箭炮車和彈道飛彈發射車(如火星17彈道飛彈北極星三型飛彈)共同出現[2]

設計

整體布局與防護力

新型戰車外觀類似於美軍M1主力戰車、俄軍T-14「阿瑪塔」主力戰車以及伊朗「佐勒菲卡爾」主力戰車的混合型,整體上則更偏向於後者[3],而炮塔正面裝甲傾斜角度與M1類似[2][3]。戰車車體兩側均有裝甲,後側則如T-14裝設格柵裝甲保護引擎[4][3]。新型戰車車前傾角與T-14不同,駕駛則配置於車前中部[3]。新型戰車外型上看採用複合裝甲,據信與第三代主力戰車的裝甲相當,並可能也已模組化[1]。炮塔可能某部份厚達10公分,以抵禦來自頂部的反戰車武器攻擊[5]。與「先軍-915」戰車不同,新型戰車將車長配置於車體右側的設計相比,因此可能在炮塔裝有自動裝彈機[1]。此外,新型戰車具有7ˇ對負重輪,因此其車體應較以往的北韓軍戰車(均為6對負重輪)更大,且這些負重輪均有橡膠板或側裙板保護[4][2][3]

火力

據推測,新型戰車採用與「暴風虎」和「天馬虎」同款的125公釐2A46坦克炮[6][4][3],並在主炮左側附有同軸機槍,頂部則有AGS-30阿特蘭自動榴彈發射器,兩側則為Bulsae-3反戰車飛彈發射器,有資料指出Bulsae-3為北韓軍方對蘇聯9K111「巴松管」式或俄羅斯9M133「短號」反戰車飛彈逆向工程的產物[4][3]。然而ATGM發射器的直徑似乎像9M133同為150釐米,而非9K111的120釐米,因此應有更高的穿甲能力。

機動性

據推測,新型戰車使用與「暴風虎」和「天馬虎」同款的1,200匹馬力的引擎,並推測其車重應為55噸或50噸以上[1][5],而值得注意的是,該戰車尺寸設計的頗為緊湊,有助於通過朝鮮半島的丘陵與山區環境[7]

電子設備

新型戰車炮塔頂部設有全景式瞄準鏡、後方有煙霧發射器,並有格柵裝甲保護[4][3]。車長與炮手有獨立瞄準鏡,並據推測有熱成像裝置,若此為真,那新型戰車便有北韓其他老式戰車更強的獵殲與夜戰能力[1]。新型戰車還有著炮口参照装置,以提高行進間射擊的精準度[1]。炮塔下部可能裝有硬殺傷主動防禦系統,兩具位於前面邊角處、兩具位於炮塔兩側,每具共三個管狀發射器,此布局類似於俄軍T-14的「阿富汗石」主動防禦系統[4][3][8]

評論

新型戰車的出現令國外軍事觀察家與相關專家頗為驚訝[1][7][8][9],其獨特之處在於其捨棄了此前北韓戰車主力的T-62主力戰車的大多數設計[1][4][8][9],轉而向現代化戰車的設計靠攏。該車常與美軍M1、俄軍T-14和中国解放军VT-4主战坦克相互比較,由於其非常現代化的設計,也有人猜測北韓是否有從中國或俄羅斯獲得技術轉讓[1][8],也有猜測認為這9輛閱兵式中出現的新戰車適用於未來量產的原型車或概念驗證車[4][8]。新型戰車的塗裝為沙漠使用的褐色,在沒有沙漠地形的北韓中有著此特徵很不尋常,因此有評論認為可能是用作出口,或用於與中、俄、美戰車比較[4][8]。總體而言,新型戰車被認為是北韓在受到國際制裁和武器禁運下、其國防工業軍事現代化的成果[4][8][9]

部份評論對新型戰車的設計和性能質疑,儘管其與以往北韓戰車相比進步許多,但很大可能遠不如M1或T-14先進[4],新型戰車的主動防禦系統、瞄準器、感應器可能只是模型或是停留在概念驗證的產品,因為北韓應無法在國際制裁下取得高性能電子設備[4][3],同樣條件下,新型戰車也應不具備第三和第四代主力戰車的複合裝甲、網路與通信等技術[4],且參照此前北韓僅具備大量使用T-62戰車的經驗,這款新戰車也可能仍是基於蘇式戰車設計發展而來[4][7][9]

相關條目

資料來源

  1. Dong-hoon, Lee. . The Science Times. 29 October 2020 [2 March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2).
  2. Mizokami, Kyle. . Popular Mechanics. 12 October 2020 [28 Febr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6).
  3. . Army Recognition. 11 October 2020 [1 March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0).
  4. Trevithick, Joseph; Rogoway, Tyler. . The Drive. 12 October 2020 [28 Febr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4).
  5. . mil.news.sina.com.cn. [2021-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1).
  6. . www.massimotessitori.altervista.org. [2021-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3).
  7. Larson, Caleb. . The National Interest. 13 October 2020 [4 March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4).
  8. Episkopos, Mark. . The National Interest. 14 October 2020 [4 March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4).
  9. Barrie, Douglas; Dempsey, Joseph. .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22 October 2020 [4 March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