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鱷屬
大頭鱷屬(學名:Pholidosaurus)是鱷形超目新鱷類大頭鱷科的一屬,是大頭鱷科的模式屬。化石發現於德國、英格蘭,生存年代估計約為白堊紀早期的貝里亞階。發現於瑞典斯科訥、丹麥博恩霍爾姆島的中真鱷類化石,可能也屬於大頭鱷屬[1]。
大头鳄属 化石时期:白堊紀早期 | |
---|---|
梅氏大頭鱷的頭顱骨,柏林自然史博物館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Reptilia |
科: | †大頭鱷科 Pholidosauridae |
属: | †大头鳄属 Pholidosaurus Meyer, 1841 |
模式種 | |
紹姆堡大頭鱷 Pholidosaurus schaumburgensis Meyer, 1841 | |
種 | |
| |
異名 | |
|
根據理查德·萊德克(Richard Lydekker)在1887年的研究,大頭鱷的眼眶略小於顱頂顳上窩(Supratemporal fossa)、前上頜骨接臨鼻骨、犁骨位於齶骨上方[2]。大頭鱷的外表、體型接近現代長吻鱷。大頭鱷具有長口鼻部,而多次與森林鱷科、海鱷亞目被歸類於相同演化支,實際上是個別平行演化的結果
命名歷史
在1830年,德國北部比克堡(Bückeburg)發現一個爬行動物的胸腔化石。在1841年,由德國古生物學家克莉斯汀·艾瑞克·赫爾曼·汪邁爾(Christian Erich Hermann von Meyer)進行命名,模式種是紹姆堡大頭鱷(P. schaumburgensis)[3]。該挖掘地點屬於威爾德群(Wealden Group)的奧伯恩基興砂岩(Obernkirchen Sandstone)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白堊紀早期的貝里亞階[2][4]。這個化石被列為正模標本(編號IMGPGö 741-1),標本長度約為25公分[5]。
在1844年命名的Macrorhynchus meyeri,化石發現於英格蘭南部的威爾德群地層[6]。M. meyeri與紹姆堡大頭鱷有高度相似處。在1887年,理查德·萊德克將M. meyeri改列為大頭鱷屬的第二個種,梅氏大頭鱷(P. meyeri)[4]。Macrorhynchus目前是大頭鱷的一個次異名[7]。與紹姆堡大頭鱷相比,梅氏大頭鱷的顱頂顳上窩的分隔骨棒呈圓形[2]。
之後的研究歷史中,許多化石被建立為大頭鱷的新種,包含:P. decipiens、P. laevis,但目前不被認為是有效種。在1878年,理查·歐文將發現於英格蘭多塞特郡的頭顱骨、下頜枝(編號BMNH 41099)建立為新屬,Petrosuchus laevidens[8]。一個部分頭顱骨(編號BMNH 28432)也被編入於Petrosuchus laevidens。在1911年,頭顱骨、下頜枝被發現來自於兩個不同種。編號BMNH 28432標本被建立為大頭鱷的新種,Pholidosaurus decipiens,並成為選模標本;而編號BMNH 41099標本仍繼續使用原本學名,Petrosuchus laevidens[5]。
在1888年,一個幾乎完整、只缺少口鼻部前端的頭顱骨(編號DORCM G97),被建立為狹蜥鱷的新種,Steneosaurus purbeckensis[9]。這個化石出土於英格蘭多塞特郡的波白克島,但其詳細挖掘地點仍無法確定[10]。在當時,S. purbeckensis被認為是介於狹蜥鱷、真蜥鱷的物種[9]。根據2002年的最新研究,S. purbeckensis、P. decipiens被發現是相同物種。由於S. purbeckensis的命名時間較早,具有優先權。因此S. purbeckensis成為大頭鱷屬的第三個有效種,波白克大頭鱷( P. purbeckensis),而P. decipiens的化石被編入此種[5]。
同樣在1913年,英格蘭多塞特郡出土的一個部分頭顱骨(編號BMNH R3414),被命名為大頭鱷的新種,P. laevis[11]。在近年研究裡,被列為波白克大頭鱷的次異名[5][12]。
分類
大頭鱷的演化樹位置
|
在1887年,理查德·萊德克(Richard Lydekker)根據雙凹型脊椎、眼眶連接側顳窩等特徵,而將大頭鱷歸類於稜角鱗鱷科,當時稜角鱗鱷科還包含︰稜角鱗鱷、海氏鱷、Theriosuchus、Petrosuchus[4]。
之後,大頭鱷曾多次被歸類於其他長口鼻部鱷形類,例如:森林鱷科、海鱷亞目。在1999年,C. A. Brochu等研究人員將大頭鱷、索科托鱷、森林鱷科、海鱷亞目統合成一個演化支,是現代鱷目的姊妹分類單元。他們主要根據長口鼻部等類似特徵,而將上述物種統合成一個演化支[15]。但在傳統分類法中,海鱷亞目被認為是鱷形超目中真鱷類的一個原始演化支,演化位置比森林鱷科、大頭鱷還原始;森林鱷科、大頭鱷都屬於新鱷類演化支,是比較進階型的物種[16]。此外,上述物種的長口鼻部,應該是個別平行演化的結果。近年研究發現,海鱷亞目的演化位置應該更為原始[17]。
另一個2001年的研究,提出大頭鱷是海鱷亞目的近親,而特里鱷與森林鱷科構成一個演化支,與大頭鱷、海鱷亞目互為近親[18]。在保羅·塞里諾的鱷形超目種系發生學研究裡,大頭鱷是其他長口鼻部鱷形類的遠親,特里鱷則是帝鱷的姊妹分類單元,兩者是森林鱷的近親[13]。之後,C. A. Brochu修改他的種系發生學研究,認為大頭鱷、海鱷亞目構成一個演化支,而索科托鱷、森林鱷科也構成一個演化支,兩個演化支互為姊妹分類單元[19]。
在最近幾年,大頭鱷被歸類於大頭鱷科,大頭鱷科還包含:埃羅鱷、帝鱷、特里鱷。在2006年,S. Jouve等人提出鱷形類的種系發生學研究,將大頭鱷歸類於大頭鱷科,但也將海鱷亞目的物種歸類於大頭鱷科,這將使大頭鱷科成為並系群。S. Jouve等人解釋,這些鱷形類具有類似的長口鼻部,因此當進行種系發生學分析時,這些彼此關係遠的物種常被意外歸類在一起[20]。
參考資料
- (英文)Schwarz-Wings, D.; Rees, J.; and Lindgren, J. . Cretaceous Research. 2009, 30 (5): 1345–1355. doi:10.1016/j.cretres.2009.07.011.
- (英文)Lydekker, R. . . London: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1888: 42–130.
- (德文)Meyer, H. . Neües Jahrbuch fur Mineralogie, Geologie und Palaontologie. 1841, 4: 443–445.
- (英文)Lydekker, R. . Geological Magazine. 1887, 4 (7): 307–312. doi:10.1017/S001675680019377X.
- (英文)Salisbury, S. W. . A. R. Milner and D. J. Batten (eds.) (编). . Special Papers in Palaeontology 68. Wiley-Blackwell. 2002: 121–144.
- (德文)Dunker, W. . Programm der Casseler Gewerbeschule. 1844.
- (英文)Mook, C. C. . The Journal of Geology. 1934, 42 (3): 295–304. Bibcode:1934JG.....42..295M. doi:10.1086/624165.
- (英文)Owen, R. . Palaeontological Society Monograph. 1878: 1–15.
- (英文)Mansel-Pleydell, J. C. . Proceedings of the Dorset Natural History and Antiquarian Field Club. 1888, 9: 1–40.
- (英文)Woodward, A. S.; and Sherbron, C. D. . 8 volumes. London. 1980: 396pp.
- (英文)Andrews, C. W. . Annals and Magazine of Natural History. 1913, 8: 485–494.
- (英文)Salisbury, S. W.; Willis, P. M. A.; Peitz, S.; and Sander, P. M. . Special Papers in Palaeontology. 1999, 60: 121–148.
- (英文)Sereno, P. C.; Larsson, H. C. E.; Sidor, C. A.; Gado, B. . Science. 2001, 294 (5546): 1516–1519. PMID 11679634. doi:10.1126/science.1066521.
- (英文)Pol, D. .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3, 23 (4): 817–831. doi:10.1671/A1015-7.
- (英文)Buckley, G. A.; and Brochu, C. A. . Special Papers in Palaeontology. 1999, 60: 149–175.
- (英文)Hill, R. V.; McCartney, J. A.; Roberts, E.; Bouaré, M; Sissoko, F.; and O'Leary, M. A. (PDF).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2008, (3631): 19pp.
- (英文)Buckley, G. A.; Brochu, C. A.; Krause, D. W.; and Pol, D. . Nature. 2000, 405 (6789): 941–944. PMID 10879533. doi:10.1038/35016061.
- (英文)Wu, X.-C.; Russell, A. P.; and Cumbaa, S. L. .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1, 21 (3): 492–514. doi:10.1671/0272-4634(2001)021[0492:TACNMF]2.0.CO;2.
- (英文)Brochu, C. A.; Bouare, M. L.; Sissoko, F.; Roberts, E. M.; and O'Leary, M. A. .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2002, 76 (6): 1060–1071. doi:10.1666/0022-3360(2002)076<1060:ADCBFM>2.0.CO;2.
- (英文)Jouve, S.; Iarochène, M.; Bouya, B.; and Amaghzaz, M. .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06, 148 (4): 603–656. doi:10.1111/j.1096-3642.2006.0024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