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運載火箭
N-I運載火箭又稱N-1運載火箭[註 1],技術源於美國三角洲運載火箭,並授權於日本進行生產,第一節與雷神運載火箭相同,第二節則使用三菱重工設計的LE-3引擎[3][4][5],搭載三枚Castor輔助火箭[2][6]。於1975年至1982年間共進行7次發射,6次成功,但第五次發射因衛星與火箭第三節在接觸導致失敗。N-I運載火箭後由N-II運載火箭取代。
![]() N-I運載火箭[1] | |
| 用途 | 運載火箭 |
|---|---|
| 制造者 | 三菱重工 |
| 制造国家 | |
| 外型及质量参数 | |
| 高度 | 34(112英尺)[1] |
| 直径 | 2.44(8.0英尺) |
| 质量 | 131,330(289,530英磅)[1] |
| 2 或3 | |
| 量 | |
| 至LEO有效载荷 | |
| 质量 | 1,200(2,600英磅)[1] |
| 至GTO有效载荷 | |
| 质量 | 360(790英磅)[1] |
| 相关火箭 | |
| 本系列 | 三角洲運載火箭 |
| 发射历史 | |
| 退役 | |
| 发射场 | 種子島LA-N |
| 总发射次数 | 7次 |
| 成功次数 | 6次 |
| 失败次数 | 1次 |
| 首次发射 | 1975年9月9日 |
| 末次发射 | 1982年9月3日 |
| – Castor 2 | |
| 數 | 3[2] |
| 高度 | 7.25公尺 |
| 直径 | 0.79公尺 |
| 空重 | 2.16公噸 |
| 总重 | 13.40公噸 |
| 1 TX-354-3 | |
| 推力 | 258.9千牛頓 |
| 262 秒 | |
| 推进时间 | 37 秒 |
| 燃料 | 固態 |
| – Thor-ELT | |
| 高度 | 21.44公尺 |
| 直径 | 2.44公尺 |
| 空重 | 3.56公噸 |
| 总重 | 70.09公噸 |
| 1 MB-3-3 | |
| 推力 | 866.7千牛頓 |
| 290 秒 | |
| 推进时间 | 270 秒 |
| 燃料 | RP-1/LOX |
| 高度 | 5.44公尺 |
| 直径 | 1.62公尺 |
| 空重 | 1.12公噸 |
| 总重 | 5.86公噸 |
| 1 LE-3 | |
| 推力 | 52.9千牛頓 |
| 290 秒 | |
| 推进时间 | 246 秒 |
| 燃料 | NTO/A-50 |
| (選擇性使用) – Star-37N | |
| 高度 | 1.37公尺 |
| 直径 | 0.94公尺 |
| 空重 | 0.11公噸 |
| 总重 | 0.67公噸 |
| 1 固態火箭發動機 | |
| 推力 | 45千牛頓 |
| 290 秒 | |
| 推进时间 | 42 秒 |
| 燃料 | 固態 |
其中第二次發射為歷史上唯一一次於2月29日發射。
發射歷史
| 發射時間(GMT) | S/N | 酬載衛星 | 軌道 | 備註 |
|---|---|---|---|---|
| 1975年9月9日05:30[7] | 1(F) | ETS-1 (JETS-1/Kiku-1) | LEO | |
| 1976年2月29日03:30[7] | 2(F) | ISS-1 (JISS-1/Ume-1) | LEO | |
| 1977年2月23日08:50[7] | 3(F) | ETS-2 (Kiku-2) | GTO | 使用第三節 |
| 1978年2月15日04:00[7] | 4(F) | ISS-2 (JISS-2/Ume-2) | LEO | |
| 1979年2月6日08:46[7] | 5(F) | ECS-A (Ayame-1) | GTO | 使用第三節 失敗,上面級與衛星再接觸 |
| 1980年2月22日08:35[7] | 6(F) | ECS-B (Ayame-2) | GTO | 使用第三節 |
| 1982年9月3日05:00[7] | 9(F) | ETS-3 (Kiku-3) | LEO | |
注释
- N是日本()的首字母,同时N的上一个字母是M,故也代表是Mu系列运载火箭的下一代运载火箭
參考文獻
- Wade, Mark. . Encyclopedia Astronautica. [2008-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4).
- . 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 [2009-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9).
- . Yukihiko Takenaka, NASDA. [2011-02-10].
- .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201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4).
- .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6-15).
- Krebs, Gunter. . Gunter's Space Page. [2008-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 McDowell, Jonathan. . Orbital and Suborbital Launch Database. Jonathan's Space Report. [2008-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