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53号潜艇

陛下之UC-53号艇德語:[註 1])是德意志帝国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其中一艘UC-II型近岸布雷潜艇或称U艇。它由基尔日耳曼尼亚船厂承建,于1917年2月27日新船下水,至同年4月5日交付使用。其全长52.69米,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别为434吨和511吨,艇载武器则包括三具鱼雷发射管、六具水雷滑射槽以及一门88毫米口径甲板炮。UC-53号入役后曾被部署至驻普拉地中海区舰队,并参与了地中海潜艇战。通过其八次巡逻,共直接或间接击沉47艘协约国中立国舰船,容积总吨累计为46469吨。1918年10月28日,随着德军撤离奥匈帝国,已不具备适航能力的UC-53号被其船员凿沉于普拉附近。

历史
德意志帝国
艦名 UC-53号
下订日 1916年1月12日[1]
建造者 基尔日耳曼尼亚船厂[2]
船廠編號 269
下水日 1917年2月27日
服役日 1917年4月5日
结局 1918年10月28日在普拉自沉
技术数据[3]
艦級 UC级潜艇
艦型 UC-II型近岸布雷潜艇
排水量
  • 水上:434吨
  • 水下:511吨
全長
  • 52.69米(全长
  • 40.96米(耐压壳体
全寬
  • 5.22米(舷宽)
  • 3.65米(耐压壳体)
吃水 3.64米
動力輸出
  • 1200匹马力(柴油机)
  • 1240匹马力(电动机)
動力來源
速度
  • 水面:11.8节
  • 水下:7.2节
續航距離
  • 水面:9450海里以7节
  • 水下:52海里以4节
潛航深度 50米
乘員 3名军官、23名水兵
武器裝備
  • 6 × 1000毫米水雷发射管(18枚水雷)
  • 3 × 500毫米鱼雷发射管(7枚鱼雷)
  • 1 × 88毫米30倍径速射炮
注释 潜没时间30秒
服役记录
所属
指挥官
  • 海军上尉库尔特·阿尔布雷希特[4]
  • 1917年4月5日-1918年2月5日
  • 海军中尉阿道夫·埃伦斯贝格尔[5]
  • 1918年2月6日-6月18日
  • 海军上尉埃里希·格特[6]
  • 1918年6月19日-10月28日
参与行动 8次巡逻
战绩
  • 击沉47艘商船(46469总吨
  • 击伤11艘商船(31612总吨)
  • 击伤1艘辅助军舰(120总吨)

设计

1915年秋天,由于中立国美国的干预,U艇战几乎陷入停顿,导致德国广泛开展《国际法》所允许的水雷战,从而使布雷潜艇的需求量相应增加。德意志帝国海军潜艇监察局()的开发部门留意到了这一点,遂以UB-II型为基础,按照兼顾布雷效率和生产速度的要求,以41号工程的名义设计了UC-II型潜艇。为了弥补前型UC-I型的缺陷,UC-II型艇不仅更大,而且采用双轴推进系统。然而,与前型最主要的区别在于,UC-II型艇重新运用了双壳体结构。但它并非纯粹的双体潜艇,而是一种中间过渡型;因为外层没有封闭耐压壳体,而是作为鞍形水柜附在上方。[7]

UC-53号是64艘UC-II型方案的其中一艘。这个亚型的艇体结构与UB-II型类似,但体积更大,全长为52.69米,并有3.64米的吃水深度;由于不再考虑铁路运输装载限界舷宽也得以增至5.22米。其水上和水下排水量分别为434吨和511吨。艇只采用两台戴姆勒六缸四冲程600匹公制馬力(440千瓦特柴油机用于水面运行,以及两台620匹公制馬力(460千瓦特)BBC电动发电机用于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11.8節(21.9每小時),水下7.2節(13.3每小時);能够在水面以7節(13每小時)航速续航9,450海里(17,500,或以4節(7.4每小時)连续在水下航行52海里(96而无需充电。其潜没需时约为30秒,能够在50米的深度下运作。[8][3]

作为布雷潜艇,UC-53号改将六具布雷滑射槽安装在艇体前部,每具储存井内的水雷数量增至3枚,即合共18枚UC200型水雷。布雷时只需将存储井底部的盖板打开,水雷便可凭借自身重量滑入水中。[9]随着滑射槽长度增加,艇体艏楼上层建筑被抬高,上层建筑与司令塔之间的凹陷处布置了一门88毫米30倍径速射炮作为甲板炮。但由于位置相对较低,火炮甲板在恶劣海况下很容易被涌浪淹没。此外,UC-53号还装备有三具500毫米鱼雷发射管,这极大提升了潜艇的攻击能力。其中艇艏两具外置在两侧、艇艉一具则为内置式,并可搭载合共7枚G6型鱼雷。其标准船员编制为3名军官及23名水兵。[3]

历史

1916年1月12日,在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倡议下,国家海军办公室分别向五家德国造船厂发包第三批次的UC-II型潜艇。UC-53号因此成为基尔日耳曼尼亚船厂承建的第五艘UC级潜艇,建造编号为269。它于1917年2月27日新船下水,至同年4月5日在曾先后执掌过UB-24UB-36号的海军上尉库尔特·阿尔布雷希特的指挥下交付使用,随即展开海试[4]在阿尔布雷希特之后,阿道夫·埃伦斯贝格尔中尉和埃里希·格特上尉也曾担任该艇指挥官。[1]完成海试后,UC-53号于5月27日从基尔启程前往地中海。继沿途曾在葡萄牙的圣玛利亚角附近布雷后,该艇于6月15日穿越直布罗陀海峡,至24日抵达奥匈帝国军港卡塔罗,并加入驻当地的地中海潜艇区舰队[1][10]

在地中海服役期间,UC-53号参与了地中海潜艇战,足迹遍及意大利的博尼法乔海峡齐尔切奥峰利科萨角吉廖岛厄尔巴岛梵蒂冈角帕利努罗角那不勒斯斯卡莱阿以及墨西拿海峡等多处水域。[11]通过其八次布雷及破交战巡逻,UC-53号合共击沉协约国中立国的47艘商船,容积总吨累计为46469吨。[12]其中,体积最大的受害者是注册吨位为5032吨的英国货轮巴罗达城号();它于1917年6月4日从利物浦前往加尔各答的途中,在距托里岛西北约90海里(170处的大西洋上遭阿尔布雷希特发射鱼雷击沉,造成6名船员罹难。这也是UC-53号在前往地中海服役途中击沉的第一艘船。[13]而另一艘注册吨位为6012吨的英国货轮卡纳达号()尽管显著更重,但它于同年8月9日在利科萨角附近遇袭时仅仅受损,并未沉没。[14]此外,UC-53号还曾于同年12月14日在西西里海峡以甲板炮击伤了隶属英国皇家海军Q船布里格1号(,120总吨),并导致对方3名官兵阵亡。[15]

1918年10月,随着奥匈帝国解体,德国人悉数将适航潜艇撤回本土。UC-53号此时尚处于待修状态,并不具备适航条件。为免落入敌手,其船员遂于10月28日将潜艇凿沉于港内(44°52′N 13°50′E)。[1][16]

袭击历史摘要

日期 船名 船籍 吨位 结局
[12]
1917年6月4日 巴罗达城号  英国 5032 击沉
1917年6月9日 莉莉号  丹麥 1150 击沉
1917年6月9日 雷暴号  挪威 1565 击沉
1917年6月10日 里热罗号  葡萄牙 285 击伤
1917年6月10日 圣玛利亚号  葡萄牙 204 击沉
1917年6月11日 西本斯号  俄罗斯帝国 323 击沉
1917年6月12日 西姆拉号  挪威 3005 击沉
1917年6月16日 埃斯佩兰萨号  西班牙 98 击沉
1917年6月16日 F·7·SB号  西班牙 50 击沉
1917年6月21日 北方号  法國 3193 击伤
1917年8月9日 卡纳达号  英国 6012 击伤
1917年8月10日 玛格丽塔号  義大利王國 66 击沉
1917年8月10日 提托·斯佩里号  義大利王國 3893 击沉
1917年8月11日 阿尔坎杰洛·米凯莱号  義大利王國 45 击沉
1917年8月12日 安塞多尼亚号  義大利王國 270 击沉
1917年8月12日 阿尔迪塔·卡拉拉号  義大利王國 75 击沉
1917年8月13日 新莱昂纳多号  義大利王國 34 击沉
1917年9月15日 卡维号  義大利王國 2544 击伤
1917年9月18日 多梅尼科·普里莫号  義大利王國 80 击伤
1917年9月19日 特里西塔号  義大利王國 136 击沉
1917年9月21日 克里斯蒂娜号  義大利王國 32 击沉
1917年9月22日 普里莫号  義大利王國 65 击沉
1917年9月23日 阿尔吉塔号  義大利王國 165 击沉
1917年9月23日 朱塞平娜·孔切蒂娜号  義大利王國 31 击沉
1917年9月23日 爱辛顿号  英国 2845 击沉
1917年9月24日 新弗朗西斯卡号  義大利王國 45 击沉
1917年9月24日 S·埃斯佩迪托号  義大利王國 31 击沉
1917年12月8日 朱塞佩·纳卡里号  義大利王國 128 击沉
1917年12月9日 切雷亚号  義大利王國 4295 击伤
1917年12月9日 科斯塔斯号  希臘 3278 击沉
1917年12月10日 安东尼奥·马柳洛号  義大利王國 520 击沉
1917年12月13日 凯伦号  挪威 1689 击沉
1917年12月14日 布里格1号  英国海軍 120 击伤
1917年12月25日 海克拉号  丹麥 937 击沉
1918年1月25日 卡里尼亚诺号  義大利王國 2688 击沉
1918年1月26日 阿西米纳号  希臘 2878 击沉
1918年1月29日 杰奥号  英国 3048 击沉
1918年1月30日 弗拉泰利·巴雷拉号  義大利王國 88 击沉
1918年1月30日 米凯莱·帕德雷号  義大利王國 230 击沉
1918年3月24日 新菲利斯号  義大利王國 72 击沉
1918年3月24日 新杰尼奥号  義大利王國 35 击沉
1918年3月24日 圣母无玷号  義大利王國 36 击沉
1918年3月24日 萨尔沃三姊妹号  義大利王國 26 击沉
1918年3月27日 卡斯特伦佐·科波拉号  義大利王國 94 击沉
1918年6月4日 米开朗基罗号  義大利王國 2456 击伤
1918年6月8日 孔切蒂娜号  義大利王國 1271 击沉
1918年6月8日 巴约讷人号  法國 2425 击沉
1918年6月10日 布罗德霍姆号  英国 5747 击伤
1918年9月22日 戈斯莫尔号  英国 3079 击沉
1918年9月28日 加勒比号  法國 2976 击伤
1918年9月30日 弗朗西斯科·帕德雷号  義大利王國 101 击沉
1918年9月30日 加布里埃拉·科斯特拉号  義大利王國 105 击沉
1918年9月30日 乔瓦尼·科斯塔号  義大利王國 102 击沉
1918年9月30日 圣弗朗西斯科·P号  義大利王國 41 击沉
1918年10月1日 朱塞平诺·M号  義大利王國 48 击沉
1918年10月1日 S·朱塞佩·A号  義大利王國 56 击沉
1918年10月5日 罗莎号  義大利王國 908 击伤
1918年11月20日 战争台风号  英国 3116 击伤
1919年1月15日 沙维耶号  法國 4334 击沉

注释

  1. SM表示“”,即“陛下之(潜艇)”。

脚注

  1. Helgason, Guðmundur. .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09-02-23].
  2. Tarrant,第173頁.
  3. Gröner 1991,第31-32頁.
  4. Helgason, Guðmundur. .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5-03-01].
  5. Helgason, Guðmundur. .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5-03-01].
  6. Helgason, Guðmundur. .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5-03-01].
  7. 陈进,第48頁.
  8. . Navypedia. [2022-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0).
  9. 陈进,第46頁.
  10. NARS,第104頁.
  11. NARS,第105頁.
  12. Helgason, Guðmundur. .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15-03-01].
  13. Helgason, Guðmundur. .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22-10-14].
  14. Helgason, Guðmundur. .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22-10-14].
  15. Helgason, Guðmundur. .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22-10-14].
  16. 陈进,第268頁.

参考资料

  • Tarrant, V. E. .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9. ISBN 978-0-87021-764-7. OCLC 20338385.
  • Gröner, Erich; Jung, Dieter; Maass, Martin. .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2. 由Thomas, Keith; Magowan, Rachel翻译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1. ISBN 0-85177-593-4.
  • 陈进 等 (编). .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ISBN 978-7-111-58947-1.
  •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Service. . Washington: U.S. General Services Adminisration. 1984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