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76 (核彈頭)
W76是一種美國研發的熱核彈頭,設計用於UGM-96三叉戟I型潛射彈道導彈,隨後因三叉戟I型被分階段停止使用而移至UGM-133A三叉戟II型潛射彈道導彈。第一個變種型號,W76 mod 0 (W76-0)在1978-1987年期間生產,在2008-2018年期間逐步被W76 mod 1 (W76-1)取代,完全取代了現役庫存中的Mod 0。在2018年,宣佈了一些Mod 1核彈頭會被轉換為新的低當量版本W76 mod 2 (W76-2)。第一批W76-2核彈頭會在2019年底部署。
W76 | |
---|---|
W76核彈頭和Mk-4重返大氣層載具(剖面圖)-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相片 | |
类型 | 核武器 |
原产地 | 美國 |
服役记录 | |
服役期间 | 1978–至今 |
使用方 | 美國,英國或有使用 (參見︰三叉戟核計劃) |
生产历史 | |
研发者 |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 |
研发日期 | W76-0 (1973–1978), W76-2 (2018) |
生产商 | Pantex工廠 |
生产日期 | W76-0 1978–1987 (全面生產), W76-1 2008-2018 (壽命延長計劃), W76-2 2018-2024財政年度 |
制造数量 | ~3400 |
衍生型 | 3 |
基本规格 | |
重量 | 95 kg[1] |
引爆机制 | 接觸,空爆 |
爆炸当量 | 100 kt (W76-0) 90 kt (W76-1) 5–7 kt (W76-2) |
歷史
該核彈頭最初是由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設計,在1978-1987年期間生產,並安裝在UGM-96三叉戟I型潛射彈道導彈系統上,但後來落基山脈核工廠(英語: Rocky Flats Plant)在僅生產了400枚W88核彈頭的情況下,便在1989年關閉後,決定將W76轉移到UGM-133A三叉戟II型潛射彈道導彈上。[2]
美國政府在2000年批准了800枚核彈頭的壽命延長計劃(英語: life extension program),後來增加到2,000枚。[3]壽命延長計劃的目的是延長彈頭的服役壽命20年,並增加新的安全功能。W76-1的生產在2008年9月展開,美國能源部美國國家核安全局在2018年成功將所有W76-0彈頭升級至W76-1設計。[4]
2018年的《核態勢評估》宣佈將會生產W76的新變種型號,W76-2。[5]W76-2是為低當量核彈頭,估計爆炸當量為0.5-0.7萬噸。[6]美國國家核安全局在2019年1月宣佈已經開始生產W76-2。預計在2019年最後一個季度具備初步運行能力,[7]該彈頭的生產工廠,Pantex工廠,[8]預計生產將持續到2024財政年度。[9]根據美國科學家聯盟,W76-2會在2019年底的行動巡邏期間,首次部署在田納西號潛艇(SSBN-734)上。[10]美國國防部在2020年2月確認,W76-2已經「上場」了。[11]
W76-2是目前美國核武庫中數量最多的核武器,[12]W76-2已替換了安裝在UGM-73海神彈道飛彈上的爆炸當量為5萬噸的W68。
設計
W76-0設計爆炸當量為10萬噸,而它的替代品W76-1的當量為9萬噸。W76-2估計當量為0.5-0.7萬噸。[13]
W76-0安裝在Mk4重返大氣層載具中,而W76-1和W76-2則安裝在較新的Mk4A重返大氣層載具中。重返大氣層載具和核彈頭估計約重95kg(209磅)。[1]
在W76-1的壽命延長計劃中,彈頭配備了新的MC4700武裝、引信和發射(英語: arming, fuzing and firing, AF&F)系統。MC4700武裝、引信和發射系統增加了摧毀硬性目標(如地下導彈發射井和碉堡)的機率。它首先通過計算在大氣層外距離目標的距離(在大氣層改變彈頭的軌道之前),然後根據加速度連續計算它在一條線上的位置實現這一點。如果接觸引信被觸發(如撞擊到目標),炸彈引爆,但如果引信系統計算出它會錯過目標,它會在離開目標的殺傷半徑(殺傷半徑為球形,並非圓形)前引爆炸彈。作為對比,沒有上述智能引信的彈頭會在錯過目標時會繼續飛行,離開殺傷半徑(在殺傷半徑內引爆會摧毀目標),並撞擊地面,觸發撞擊引信並在殺傷半徑外引爆彈頭。[14]
參見
- 核武器
- 核武器列表
參考資料
- Harvey, John R.; Michalowski, Stefan. . Science & Global Security. 21 December 2007, 4 (1): 288. doi:10.1080/08929889408426405.
- Sublette, Carey. . [7 September 2018].
- Pincus, Walter, "Strategic Plan Extends Life Span Of Nuclear Arsenal", The Washington Post, 19 May 2011, p. 17.
- Work completed on Navy’s upgraded nuclear warhead 的存檔,存档日期2021-09-01.. Defense News. 24 January 2019.
- https://media.defense.gov/2018/Feb/02/2001872886/-1/-1/1/2018-NUCLEAR-POSTURE-REVIEW-FINAL-REPORT.PDF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9-02-08. "Nuclear Posture Review 2018"
-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national-security/trump-poised-to-get-new-low-yield-nuclear-weapons/2018/06/13/161b1466-6dac-11e8-9ab5-d31a80fd1a05_story.html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9-01-29. "Trump poised to get new low-yield nuclear weapons"
-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9/jan/28/us-nuclear-weapons-first-low-yield-warheads-roll-off-the-production-line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9-02-03. "US nuclear weapons: first low-yield warheads roll off the production line"
- Mehta, Aaron. . Defense News. January 28, 2019 [January 29,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1, 2021).
- https://fas.org/blogs/security/2018/11/ssmp2018/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9-04-02. "NNSA Plan Shows Nuclear Warhead Cost Increases and Expanded Production"
- .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FAS). 29 January 2020 [29 Januar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January 2020).
- Rood, John. . US Dept of Defense. [4 Februar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4 February 2020).
- . www.nuclearweaponarchive.org.
- Kristensen, Hans M.; Korda, Matt. .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29 April 2019, 75 (3): 122–134. Bibcode:2019BuAtS..75c.122K. doi:10.1080/00963402.2019.1606503 .
- . March 2017 [8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1 March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