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79 (核砲彈)

W79火炮彈道核武器(Artillery-Fired Atomic Projectile,AFAP),[2]或稱XM753(Atomic RA,RA指rocket assisted,火箭輔助)[3][4]是美國的其中一款核砲彈,能夠從任何北約8英吋(203 mm)口徑榴彈砲(如M115M110)發射。[5]生產了兩種型號,W79 Mod 0是為中子彈,W79 Mod 1是為純裂變彈。Mod 0和Mod 1都是以為基礎的線性內爆式核武器

  • Mod 0採用了可變當量設計,它有三種爆炸當量,介乎100噸(420 GJ)至1100噸(4.6 TJ),可以開啟或關閉中子彈模式。
  • Mod 1是純裂變彈,只有固定800噸(3.3 TJ)的爆炸當量,對應Mod 0的最大純裂變當量。
W79
一枚M754訓練版彈頭
类型核火砲
原产地 美國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81 至 1992年
使用方美國陸軍
生产历史
研发者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
研发日期1975 至 1981
基本规格
重量200英磅(91)
长度44英寸(1,100)
直径8英寸(200)

有效射程在火箭輔助下為24(15英里)或30(19英里)[1]
爆炸当量0.1至1.1千公噸黃色炸藥(0.42至4.60焦耳) (Mod 0), 0.8千公噸黃色炸藥(3.3焦耳) (Mod 1)

Mod 0和Mod 1的直徑均為8英吋(203 mm),長44英吋(1,100 mm),重200磅(91 kg)。W79由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在1975年開始研發。W79的不同型號於1981年7月至1986年8月期間生產。總共生產了550枚核砲彈(325枚Mod 0,225枚Mod 1)。[6] 所有W79於1992年底退役,最後一枚砲彈於2002年8月在德州Pantex工廠拆除。[7]

設計

W79在火箭輔助下的射程為24 km(15英里)或30 km(19英里)。[1]

W79採用M735近炸引信。它包含一個雙通道引信系統(英語: dual-channel fuze system),目標感測器,電子編程器和電源供應器。[6] All units were retired from active service by the end of 1992 with the last shell dismantled at the Pantex Plant in Texas in August 2002.[7]它的設計目標是將整體重量,組件體積最少化,不使用環氧樹脂以支撐組件,以及不使用電線。[8]但最後還是使用了環氧樹脂。[9]

引信是經過大量試射而研發的,在使用時該砲彈的回退加速度(英語: setback accelerations)為10,400 g0(102,000 m/s2以及每分鐘旋轉11,400次(190 Hz),一些組件承受15,300 g0(150,000 m/s2的倒退加速度。[10]

圖片

參見

參見資料

  1. (PDF) (报告). Sandia National Labs: 75. September 1990. SAND90-123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1-12).
  2. . [2021-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3. Henry E Hudgins. (PDF) (报告). Picatinny Arsenal: 4. January 1977 [2021-12-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2-19).
  4. Thomas B Cochran; William M Arkin; Milton M Hoenig. (PDF) (报告).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77. 1984 [2021-12-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01).
  5. LLNL achievements in the 1970s
  6. Hansen, Chuck. . Chukelea Publications. 2007: VI–521, VI–522.
  7. Workers Dismantle Final U.S. Nuclear Artillery Shell
  8. Structural Firing Tests of the M735 Proximity Fuze,第8頁.
  9. Structural Firing Tests of the M735 Proximity Fuze,第37頁.
  10. Structural Firing Tests of the M735 Proximity Fuze,第25頁.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