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7突擊步槍

XM7(前稱:XM5)是SIG MCX Spear突擊步槍美國陸軍衍生型,發射.277 Fury(6.8×51毫米)口徑子彈[1][8]。它是由西格&紹爾(SIG Sauer)於2022年為了參與“下一代班用武器計劃”(Next Generation Squad Weapon Program,NGSW)而研發,目的是取代現役的M4卡賓槍。XM7具備一條加強的自由浮動M-LOK護木以供用戶安裝各種配件。

XM7
XM7步槍,它是以MCX Spear作基礎
类型突擊步槍[1]
原产地 美國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2022年—
使用方美國陸軍
生产历史
研发日期2019年
生产商西格&紹爾
基本规格
重量8.38磅(3.80)[2]
9.84磅(4.46)(裝上抑制器[3]
1.4磅(0.64)(裝上20發彈匣)
长度36英寸(914 mm)(裝上抑制器
枪管长度13英寸(330 mm)[4]

口徑.277 Fury(6.8×51毫米)
枪机短行程活塞導氣式轉拴式槍栓[5]
发射模式半自動、全自動,可選射
供弹方式20發SR-25規格彈匣[6]
25發SR-25規格彈匣[7]
瞄具可在上機匣頂部的皮卡汀尼導軌安裝各種照準器

歷史

2019年1月,美國陸軍展開“下一代班用武器計劃”以尋找替換M4卡賓槍和M249班用自動武器的新武器。2019年9月,西格&紹爾提交了其設計的樣槍[9]。XM7被設計至發射6.8×51毫米(.277寸)Fury子彈以改善常見的戰場彈藥,如:5.56×45毫米北約彈(用於M4卡賓槍和M249班用自動武器)和7.62×51毫米北約彈對付穿著防彈衣的敵人時威力不足的問題[1][10][11]。陸軍時報形容其為一種“6.8毫米中間型口徑子彈”[1]。然而,.277 Fury的彈道數據指出其可能是一種全威力子彈,因為它有著比7.62×51毫米北約彈更高的膛壓、初速和能量[12] [13]。2022年4月19日,陸軍授予西格&紹爾一份為期10年的合約,以生產XM7和XM250輕機槍以分別地取代M4和M249[14][15]。該步槍原本是被定名為XM5,因為它是即將取代M4的武器[16],可是在2023年1月,陸軍宣佈將會把XM5改名為XM7,以迴避柯特M5卡賓槍的商標爭議[17]

首批的25支XM7將預定於2023年尾交付陸軍。陸軍計劃採購一共107,000枝步槍以裝備前線作戰部隊,包括:步兵、騎兵斥候、戰鬥工兵、前方觀察員和戰鬥醫療兵。目前暫時沒有計劃為非前線作戰士兵裝備該槍。一旦美國海軍陸戰隊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也決定採用XM7,西格&紹爾可按照該合約生產額外數量的武器[16]

XM7步槍、XM250自動步槍、XM157火控光學平台和6.8×51毫米子彈班用武器於2024年開始進行作戰測試,但不保證在未來可大規模列裝[18] 。一旦被正式採用,XM7將會改名為“M7”。

2024年3月,XM7步槍開始列裝第101空降師

設計

展示NGSW系統的第4遊騎兵訓練營士兵,前方士兵正使用XM7步槍及XM157射控系統

XM7重8.38磅(3.80,裝有抑制器時則重9.84磅(4.46。該槍以20發容量的SR-25規格彈匣供彈[6],另有25發彈匣可供選擇[7]。每名士兵的建議攜彈量為140發,分散在7個20發彈匣內,連步槍一共重9.8磅(4.4。一枝未加裝抑制器的M4A1則重6.34磅(2.88,在包含以7個30發彈匣共210發子彈的攜彈量下共重7.4磅(3.4。相比之下,XM7較M4A1重2磅(0.91,而每名士兵亦將在少70發子彈下攜帶比後者重4磅(1.8的負載[2][19]

參考文獻

  1. South, Todd. . Army Times. 2022-04-19 [202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7). The intermediate caliber 6.8mm cartridge falls between the 5.56mm, which is in the M4 and the M249 Squad Automatic Weapon, and the 7.62mm round in the M240 machine gun.
  2. Beynon, Steve. . Military.com. 2 Ma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May 2022).
  3. Moss, Matthew. . The Firearm Blog. 16 Ma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May 2022).
  4. . sigsauer. Sig Sauer. [20 Februar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February 2023).
  5. Popenker, Maxim. . Modern Firearms. (原始内容存档于4 June 2022).
  6. . [2023-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3) (美国英语).
  7. , [2023-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8) (英语)
  8. Camacho, Mario Samuel. . The National Interest. 2022-09-27 [2023-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9) (英语).
  9. Moss, Matthew. . Overt Defense. 2022-04-19 [202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0) (加拿大英语).
  10. Schogol, Jeff. . Task & Purpose. 2022-04-19 [202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美国英语).
  11. Mizokami, Kyle. . Popular Mechanics. 2022-04-21 [2022-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1) (美国英语).
  12. Langston, Jay. . 20 Dec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June 2021).
  13. (PDF). SAAMI. 23 September 20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31 May 2022).
  14. Beynon, Steve. . Military.com. 2022-04-19 [202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0) (美国英语).
  15. U.S. Army Public Affairs. . US Army. 19 April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31 May 2022).公有领域 本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领域的内容。
  16. Smith, Todd. . 20 April 2022 [29 Ma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March 2023).
  17. South, Todd. . Army Times. 2023-01-18 [2023-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7) (英语).
  18. Parsons, Dan. . The War Zone. 2022-04-20 [2022-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May 2022) (美国英语).
  19. Reinsch, Michael. . US Army. 13 Ma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July 2022).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