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

戲曲是指中華文化的傳統戏剧。「戲曲」一詞始見於《水雲村稿》中〈詞人吳雲章傳〉,指南宋流行於民間的永嘉戲曲,是南戲戲文發展之濫觴。在河南省偃师市出土的一座宋代墓葬里,发掘出来的“宋杂剧演员丁都赛雕像砖”,是中国现存的最早记录戏曲演出活动形象的文物。爾後,「戲曲」之名迭有變遷,以「戲曲」指稱「中國傳統戲劇」,須待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問世,本書以「戲曲」為名,首度將中國傳統戲劇推上近代學術之林,「戲曲」乃成為「中國傳統戲劇」之專稱。

清代描绘知名戏曲演员的画作《同光十三绝

王國維將戲曲定義成「合歌舞以演故事」,同時也指出代言體是戲曲不同於其他文類的重要特點。由此定義看來,戲曲必須具備演員、劇場、詩歌、舞蹈、音樂、代言體、演故事等基本元素。臺灣學者曾永義將王國維對戲曲的定義視為戲曲小戲必須具備的條件,小戲的表演藝術較為原始。而相較於小戲的大戲有更高度的藝術表現,已經是綜合的文學與藝術,其定義為:「中國古典戲劇是在搬演故事,以詩歌為本質,密切結合音樂和舞蹈,加上雜技,而以講唱文學的敘述方式,通過俳優妝扮,運用代言體,在狹隘的劇場上所表現出來的綜合文學和藝術。」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發《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崑劇獲納入名錄之內,引起公眾對戲曲發展及傳承的關注。2009年及2010年,粵劇、藏劇及京劇更先後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藝術進一步得到世界重視。[1]

历史剧种

中国戲曲表演

根據時代分期,中國戲曲包括:

  • 原始戲劇:傩戏、巫戲
  • 漢代:百戲、角觝
  • 魏晉南北朝代面踏搖娘缽頭樊噲排君難
  • 唐代談容娘參軍戲
  • 宋雜劇永嘉雜劇、戲文(南戲)、院本、雜劇(北劇)
  • :傳奇、雜劇

现存剧种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数据,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即大跃进时期,当时中国有367个戏曲剧种,其中包括50多个当时新创立的剧种(即新兴剧种);到了198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编撰过程中所做调查统计发现,当时仍有317个剧种;而到了2005年,仅剩下267个剧种[2]

在眾多劇種中,崑曲京劇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戲劇的最高典範[3],其它常見劇種則有豫剧粵劇越剧黄梅戏、评剧等等。

粵劇戲服
  • 北京戏曲:京剧(又称平剧)、北崑西路评剧、京梆子、北京曲剧燕歌戲诗赋弦淤白蹦蹦戲葦子水秧歌戲山梆子戲北京皮影
  • 天津戏曲:京剧(又称平剧)、衛梆子、寶坻评剧、北崑薊州皮影、百忍京秧歌高蹺
  • 河北戏曲:京剧(又称平剧)、河北梆子、评剧(東路)、北崑丝弦老调哈哈腔賢譽調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術戲口邦子落子西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軟秧歌四股弦唐剧横岐调上四调磁州怀调邯鄲賽戲南鑼劇墜子戲唐山皮影、河中皮影、冀南皮影
  • 河南戏曲:豫剧河南梆子)、河南曲剧、越调、淮調四平调、大平调、二夹弦河南道情柳琴调罗卷戏、宛梆(南阳梆子)、坠剧怀梆怀调大弦戏豫南花鼓乐腔五调腔蒲劇地燈戲嗨子戲大辮戲南樂五腔調棗梆漢劇花籃戲、河陽花鼓戲、光山花鼓戲、揚高戲落腔柳子戲目蓮戲槓天神、靈寶皮影、羅山皮影、桐柏皮影、南庄木偶戲
  • 山东戏曲:吕剧、钝腔、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膠州秧歌东路梆子柳子戏茂腔柳腔、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四平调萊西木偶戲、濟南皮影
  • 山西戏曲:晋剧(山西梆子):蒲剧(蒲州梆子)、山西中路梆子、山西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戏、灵邱罗罗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戏洪洞道情戏临县道情戏晋北道情戏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曲活碗碗腔弦子腔凤台小戏、晉南皮影、晉中皮影、孝義木偶戲
  • 陕西戏曲:秦腔(陕西梆子)、铜川梆子、眉户剧、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戏陕西碗碗腔陕西老腔弦板腔陕西道情戏陕南花鼓戏陕南端公戏安康弦子戏、東路皮影、西路皮影、合陽線戲、陝西杖頭木偶戲
  • 甘肃戏曲:陇剧高山剧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民勤小曲戲半台戲燈盞頭戲崆峒笑談影子腔南木特(甘南藏戏)、隴東皮影、隴西皮影、影子腔、正寧木偶戲
  • 寧夏戏曲:秦腔剧、眉戶劇牛皮燈影子
  • 黑龙江戏曲:龙江戏、北路二人轉、龍江皮影
  • 吉林戏曲:吉剧、東路二人轉、新城戏黄龙戏、舒蘭皮影
  • 辽宁戏曲:辽南影调戏(辽剧)、海城喇叭戏奉天落子唐派京劇阜新蒙古剧彩扮莲花落海城高蹺秧歌、二人转、遼南皮影戲遼西木偶戲
  • 安徽戏曲: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戏、庐剧、青阳腔、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戏安徽端公戏沙河调泗洲戏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淮剧、嗨子戏、靈璧皮影、淮派皮影、皖南皮影、岳西木偶戲、界首扁擔戲
  • 江苏戏曲:昆剧昆曲)、扬剧、淮剧、锡剧、通剧、淮海戏、苏剧、徐州梆子、丹剧丁丁腔淮红剧海门山歌剧、江蘇皮影、肩擔木偶戲、泰興木偶戲
  • 上海戏曲:沪剧、滑稽戏、奉贤山歌剧越劇海派京劇昆曲淮劇崇明扁擔戲海派木偶戲長寧皮影
  • 浙江戏曲:越剧、婺剧、绍剧、永崑、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醒感戏金华昆腔戏黄岩乱弹诸暨乱弹、瓯剧、和剧、杭剧、甬剧、湖剧、姚剧、睦剧泰顺药发木偶戏、海寧皮影、平陽木偶戲
  • 江西戏曲:赣剧弋阳腔盱河戏东河戏宁河戏、瑞河戏、宜黄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万载花灯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赣东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 、婺源徽劇、湘東皮影、江西提線木偶、江西杖頭木偶
  • 福建戏曲:闽剧、高甲戏、芗剧、莆仙戏、梨园戏、四平戲、闽西汉剧、北路戏右词南剑调屏南亂彈戲平讲戏词明戏南词戏大腔戏小腔戏打城戏梅林戏閩南皮影戏布袋戏、嘉禮戲、大腔金線傀儡戲傳子木偶戲詔安鐵枝戲柴頭仔戲七條線木偶戲屏南杖頭木偶戲串頭戲四平傀儡戲、闽西采茶戏、閩西木偶戲、闽西山歌戏邵武三角戏竹马戏游春戏肩膀戏雜劇作場戲、車鼓弄、福建潮劇尹派越劇
  • 广东戏曲: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廣東漢劇、花朝戏粤北采茶戏、乐昌花鼓戏、雷剧梅州客家山歌剧粤西白戏貴兒戲石角儺戲雷州姑娘歌、英歌、五華提線木偶戲、粵西白戲高州木偶戲鐵枝木偶戲陸豐皮影戲手擎木偶戲
  • 广西戏曲:桂剧、粵劇、彩调剧、邕剧、丝弦戏牛娘剧桂南采茶戏師公戲广西壮剧(北路壯劇、南路壯劇、壯族師公戲)、广西苗戏广西侗戏毛南戲、壯族提線木偶戲、柏白客家木偶戲
  • 海南戏曲:琼剧、臨劇海南齋戲海南公仔戲臨高木偶戲
  • 湖北戏曲:汉剧、荆河戏南剧湖北越调山二黄湖北高腔、楚剧、湖北漁鼓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梁山调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堂戏文曲戏鄂西柳子戏、漁鼓皮影、歌腔皮影、武漢杖頭木偶
  • 湖南戏曲:湘剧、祁剧、常德汉剧衡阳湘剧荆河戏巴陵戏辰河戏湘崑、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湘西花灯戏湘西阳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师道戏湘西苗剧新晃侗族傩戏、澧州皮影戲、長沙皮影戲、衡陽皮影戲、檟山皮影戲、邵陽布袋戲、湖南杖頭木偶
  • 四川戏曲:川剧四川曲剧曲艺剧)、川北燈戲蘆山花燈戲洪雅師道戲南部儺戲梓潼陽戲射箭提陽戲旺蒼端公戲嘉絨藏戲木雅藏戲康巴藏戲德格藏戲南木達藏戲、理塘藏戲、巴塘藏戲、色達藏戲、釋比戲、成都燈影、川北燈影、川北大木偶戲成都木偶戲、被单戏、鄰水手掌木偶戲白龍紙偶戲
  • 重慶戲曲:渝派川劇四川曲剧秀山花灯戏秀山辰河戲梁山燈戲踩堂戲杨戏面具陽戲木臘莊儺戲後河古戲亞亞戲石柱土戏巴渝木偶戲三峽皮影
  • 云南戏曲:滇剧、云南花灯戏、昆明曲剧关索剧傣剧白剧云南壮剧富寧土戲樂西土戲廣南沙戲)、彝剧、大詞戲殺戲、騰沖皮影
  • 贵州戏曲:黔剧、贵州本地梆子贵州花灯剧贵州侗戏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安顺地戏、佤族清戏仡佬族儺戲、撮泰吉、石阡木偶戲
  • 内蒙古戏曲:呼圖格沁查瑪科尔沁蒙古剧、八角鼓戲、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漫瀚剧內蒙道情晉劇、巴林皮影
  • 青海戏曲:黃南藏戏馬背藏戏平弦戏青海眉戶戏河湟皮影戲目蓮寶卷、剛察寺院藏戲、互助秦腔
  • 新疆戏曲:維吾爾劇、新疆曲子戏、汗都春
  • 西藏戏曲:白面具藏戲藍面具藏戲昌都藏戲門巴戲夏爾巴瑪尼戲巴共戲
  • 香港戲曲:粵劇潮劇、白字戲閩劇、木偶戲(提線木偶、掌中木偶、杖頭木偶、手托木偶、皮影戲)
  • 澳門戲曲:粵劇、土生土語話劇

臺灣的劇種

臺灣現存的劇種有:歌仔戲(古冊戲、胡撇仔戲)、客家大戲(改良採茶戲)、南管戲(七子戲、交加戲)、北管戲(亂彈戲)、台灣布袋戲、皮影戲、傀儡戲、京劇、豫劇崑曲黃梅戲、車鼓弄、牛犁陣、竹馬陣、七響陣、牽亡歌陣、宜蘭本地歌仔、三腳採茶戲

東亞文化圈的其他戲曲

中南半島

  • 京族戲曲:㗰劇、嘲劇、改良劇、水木偶戏

朝鲜半岛

  • 朝鮮族戲曲:唱劇假面劇(탈춤)、郭禿閣氏戲足假面戲(발탈)、巫劇(굿놀이)、多仕樂廣場劇

日本列島

琉球群島

  • 琉球族戲曲:組踴、琉球歌劇沖縄芝居

著名劇目

海外評論

  • 英國著名喜劇演員查理·卓别林在1930年代曾到訪中國,期間觀看京劇及粵劇演出後[4],其評語為「中國戲曲是珠玉與泥沙混雜」[5]。具體解釋如下(按其隨從翻譯,原語不明。)[4]
珠玉的解釋:「珠玉般的魅力到處都在,獨特的說唱,精美的表演,誇張的臉譜,奇異的特技和華麗的服飾,集全能之美融於一身而令人震驚。演員一枝船槳在手,隨著節奏的律動而舞蹈就能使人聯想到江河船飄,揮動馬鞭,便可想見駿馬奔馳,許多虛擬表演不求真似,只求傳神。」
泥沙的解釋:「西方人不慣聽京劇花旦尖聲刺耳發聲,好像貓兒的尾巴被踩著時發出的尖叫似的,令人生厭,粵劇的鑼鼓也吵耳難受......」

参考文献

引用

  1. 楊慧儀. . 2013-02-05 [2013-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4).
  2. 辰序,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全国各地艺术研究院(所)携手保存戏曲艺术遗产 存檔,存档日期2011-09-03.,中国艺术研究院(简体中文)
  3. 施旭升. . 獨立作家-秀威出版. 2015: 25. ISBN 9789863263050. 崑曲和京劇都自成體系,堪稱典範......所以,此前曾有論者將崑曲作為中國傳統戲劇學的最高範型
    秋文. . 寶文堂書店. 1988: 32. ISBN 9787800300011. 當時北京崑曲和京劇為雅部和花部兩大支柱,代表了中國古典戲劇的兩大歷史髙峰。
  4. 胡振(古岡). . . 香港: 利源書報社. 2003: 28.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992.62 4751.
  5. 張啟超. (PDF).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1. 1999 [2022-10-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04).

来源

  • 张庚:〈中国戏曲〉,《中国大百科·戏曲曲艺》 (2000年)
  •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台北:正中書局)

外部链接

參見

  • 新剧
  • 中国话剧
  • 样板戏
  • 把子功
  • 孔剧
  • 玛蓉剧
  • 德南万戏
  • 哇扬皮影偶戏
  • 歌劇
  • 戏剧
  • 中國戲曲音樂
  • 中国戏曲学院
  • 中国戏曲节
  •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