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放射性同位素
人造放射性同位素(英語:),又称人造放射性核種(英語:)、合成放射性同位素、合成放射性核種,亦可略稱為人造同位素/核種、合成同位素/核種,是指在自然界中不存在、只能經由人工合成的方法產生的核種,皆為放射性核種,由於這些核種的半衰期大都較短(遠短於地球的年齡),就算在地球形成時可能存在,至今也都已全部衰變殆盡,且現今自然界中也缺乏形成它們的途徑或機制,因此只能以核反應爐或粒子加速器等設備人工生產,或從用過核燃料中提取。[1]較知名的例子包括鈷-60、碘-131、銫-137等。與人造同位素相對的概念為天然同位素以及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迄今發現的3000多種核種中,逾90%都屬於人造放射性核種,僅有少部分屬於穩定核種或天然放射性核種。[2][3]沒有天然同位素,即所有同位素均為人造同位素的元素稱作人造元素,例如鋂、鋦等,皆為超鈾元素。
生產
核反應爐中核燃料的分裂和衰變過程會產生各種核種,其中大部分是放射性核種,因此從用過核燃料中可以提取出許多自然界中含量稀少或不存在的放射性核種,例如鍶-90、銫-137、鎝-99和碘-129等,此外,用過核燃料中也能找到錼、鈽、鋂、鋦等超鈾元素的蹤跡,它們是核燃料中的鈾俘獲中子後經β衰變而產生的。[4]由這些化學性質及核性質各異的放射性核種所組成的複雜混合物使得核廢料和放射性塵埃的處理成為一大麻煩。
除了從核廢料中提取外,還可以在核反應爐中以中子照射靶核來生產放射性核種,例如鈷-60、碘-131、磷-32、鉈-201、銥-192和金-198等核種主要經由此法生產。[5][6]
也可以利用迴旋加速器、直線加速器等粒子加速器加速帶電粒子轟擊靶核來合成人造同位素,例如斷層掃描常使用的鉈-201、鎵-67、氧-15和氟-18等核種通常使用迴旋加速器製備。[7][8]原子序超過100的超鐨元素只能透過此途徑合成。[9]
放射性核種孳生器是一種通過長壽放射性母核種的衰變來少量供給短壽命放射性核種的裝置,通常在核醫學中用於提供放射性藥物。[10]孳生器中含有半衰期較長的放射性母核種,放射性母核種衰變產生的放射性子核種則用於醫療用途。放射性母核種通常在核反應爐中生產。代表性的例子是核醫學診斷中常用的鎝-99m一般來自鎝-99m孳生器,孳生器中使用的母核種為鉬-99。
用途
絕大多數人造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都非常短,因此用途僅限於科學研究。不過雖然放射線對健康有害,但適量的放射線非常適合用於偵測、追蹤和試驗等方面,因此部分人造放射性同位素有許多醫療和工業用途。
診斷
以含放射性同位素之化合物製成的放射性藥品作為示蹤劑,可用於觀測人體內各種器官系統的運作,提供臨床診斷之訊息。用作放射性示蹤劑的同位素通常半衰期很短,且衰變時會放出γ射線,高能量的γ射線穿過身體後被伽馬攝影機捕捉,並根據收集到的放射線訊號造影成像。伽馬攝影機具有很高的探測效能,且用作示蹤劑的化合物通常會有效地集中在診斷的目標部位,因此所需的放射性物質的總量非常少,對人體不具危險性。常見的用例包括:
參見
- 人造元素
- 天然同位素
- 天然放射性同位素
- 穩定同位素
參考文獻
- . www.iaea.org. 2016-07-15 [2023-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31) (英语).
- .
- . [2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3).
- Moyer, Bruce A. . CRC Press. 2009: 120. ISBN 9781420059700.
- .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6 January 2010).
- . Vienna: IAEA. 2003 [2022-09-24]. ISBN 92-0-10110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8).
- 葉錫溶 蔡長書. . 台灣台北縣: 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8-03-26. ISBN 978-986-150-830-6 (中文(臺灣)).
- . Vienna: IAEA. 2009 [2022-09-24]. ISBN 978-92-0-10690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8).
- Luig, Heribert; Keller, Cornelius; Wolf, Walter; Shani, Jashovam; Miska, Horst; Zyball, Alfred; Gervé, Andreas; Balaban, Alexandru T.; Kellerer, Albrecht M. . 2000. doi:10.1002/14356007.a22_499.
- Rösch, F; Knapp, F F. . Vértes, Attila; Nagy, Sándor; Klencsár, Zoltan; Lovas, Rezső G. (编). .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3. ISBN 9781402013164 (英语).
- (PDF). IAEA. 2010 [4 March 20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7-05).
- 魏明通.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 ISBN 978-957-11-3632-5.
- Volterrani, Duccio; Erba, Paola Anna; Carrió, Ignasi; William Strauss, H.; Mariani, Giuliano. . 10 August 2019. ISBN 978-3-319-95564-3.
- Dilworth, Jonathan R.; Parrott, Suzanne J. .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1998, 27: 43–55. doi:10.1039/a827043z.
- .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2005 [2008-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09).
- . [2011-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3).
- Greenblatt, Jack A. (PDF). Office of Industries.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2009 [2022-09-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09).
- Rivard, Mark J.; Bobek, Leo M.; Butler, Ralph A.; Garland, Marc A.; Hill, David J.; Krieger, Jeanne K.; Muckerheide, James B.; Patton, Brad D.; Silberstein, Edward B. (PDF). Applied Radiation and Isotopes. August 2005, 63 (2): 157–178 [2022-09-24]. doi:10.1016/j.apradiso.2005.03.00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3-05).
- Branch, Doug. (PDF). VEGA Controls. 2012 [4 March 20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