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巨行星

冰巨行星英語:,又稱類海行星),是一種主要由比更重的氣體組成的巨行星,例如等。在太阳系中,天王星海王星均是典型的冰巨行星[1]。在它們的質量大約只有20%是氫和氦,而氣態巨行星木星土星)的質量中通常主要是含有90%以上的氫和氦。在1990年代,人們意識到天王星海王星是另一類獨特的巨行星,獨立於其他的巨行星。

天王星
海王星

結構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內部結構。木星和土星均有著氫氣外層和金属氢內層,而天王星和海王星則有著氫氣與氦氣外層和「冰」內層。
天王星(左上)、海王星(右上)和太陽系類地行星(下)的大小比較

於1990年代,天文學家發現天王星和海王星其實與氣態巨行星不同,因為它們只有20%的成份是氫氣,而木星土星等氣態巨行星卻有高達90%的成份都是氫氣。[1]這些冰巨行星的主要成份為「冰」,即比氫和氦更重的元素。[1]這些材料在冰巨行星的形成過程中是以固體的狀態存在,但現在只存在於某特定情況,如超臨界流體[1]儘管冰巨行星的表層仍然是以氫氣為主,但在這範圍之下的內部區域則大致呈現「冰凍」狀態。[1]這些「冰」主要由水、氨與甲烷組成,因此水的状态方程對冰巨行星的形成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與氣態巨行星不同的是,這些冰巨行星的核心缺乏金属氢。[1][3]

氣候

冰巨行星有著變化極大的大氣模式,其中包括极地涡旋、強烈的緯向風,和大尺度環流[1]現在還沒有任何模型能夠準確解釋這些氣候系統。[1]因為它們的巨大規模和低熱導率,行星內部的壓力可達數百GPa,而溫度則可達數千K。[4][2]於2012年3月,天文學家們發現,冰巨行星中的水的可壓縮性可能少於正常的三分之一。[5]這個數據有助於為冰巨行星建模,並能有助天文學家們對它們的理解。[5]除了天王星和海王星外,太陽系外也有冰巨行星的存在。[5]

形成

冰巨行星的大小比氣態巨行星小,但仍然比類地行星大。[6]冰巨行星大小受到約束,源於一個重要因素:氣態巨行星的形成必須比類地行星快,因為它們要防止原行星盤中的氣體消散。[6]根據觀測年輕星團中的原行星盤,冰巨行星必須在3-10萬年之內形成,之後原行星盤就會開始消散。[6][7]

磁場

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磁場均異常地移位和傾斜。[8]這些冰巨行星的磁場強度介乎於氣態巨行星和類地行星之間,即地球磁場強度的數十倍。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磁場強度分別是地球的50倍和25倍。[8]這些冰巨行星的磁場是來自其電離對流熔融冰幔。[8]

比較

類木行星(上)、冰巨行星(中)和類地行星(下)的大小比較

冰巨行星的大小明顯比氣態巨行星小得多:木星和土星的赤道半徑分別是71492公里和60268公里,但天王星和海王星僅有25559公里和24764公里。儘管如此,冰巨行星仍然比類地行星大得多(地球赤道半徑僅為6378公里)。[9]而它們的質量、自轉周期、卫星数量等亦介乎於氣態巨行星與類地行星之間。[10]

比較表

 亮灰色為冰巨行星
 淡棕色為類木行星
 水藍色為類地行星

比較表
天体赤道半径
(km)
赤道重力
地球=1
體積
地球=1
质量
地球=1
平均密度
(g/cm)
轨道半径
(AU)
赤道傾角
(度)
公转周期
(地球年)
自转周期
(地球日)
已发现卫星数
天王星255590.896314.541.2719.218497.984.01年17小时14分钟27
海王星247641.115817.151.6430.110427.8164.82年16小时06分钟14
木星714922.481321317.8321.335.20263.0811.86年9小时50分钟95
土星602680.9475595.160.699.554926.729.46年10小时39分钟83
地球63781.001.001.0005.521.000023.441年23小时56分钟1

參考文獻

  1. (PDF). [2013-12-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5-14).
  2. Seeing Deep Inside Icy Giant Planets
  3. Seeing Deep Inside Icy Giant Planets
  4. . [201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6).
  5. . [201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3).
  6. . [201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5).
  7. . [2013-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5).
  8. NATURE AND ORIGIN OF PLANETARY MAGNETIC FIELDS
  9. Jack J. Lissauer, David J. Stevenson. (PDF). 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6 [2006-01-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3-26).
  10. Podolak, M.; Reynolds, R. T.; Young, R. .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1990, 17 (10): 1737. Bibcode:1990GeoRL..17.1737P. doi:10.1029/GL017i010p01737.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