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
同治(满语:,穆麟德轉寫:yooningga dasan;蒙古语:,西里尔字母:;1862年—1874年)为清朝第十位皇帝清穆宗载淳的年号,前后共13年。[1] 清文宗駕崩後,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等人聯合發動了祺祥之變,肅清了顧命八大臣勢力,也將原擬的祺祥年號廢除,改為同治。同治十三年十二月,清穆宗駕崩。同年十二月十五日,立改次年為光緒元年。
同治
| ||
政权 | 清朝 | |
君主 | 清穆宗载淳 | |
历时 | 13年 | |
|
---|
改元
大事記
- 1864年清同治三年六月,湘軍攻陷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后开始纵火杀掠,屠杀平民,史称湘军南京屠城。
- 1865年清同治四年四月,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為捻軍所殺。
- 1867年清同治六年二月,臺灣羅發號事件。
- 1867年清同治六年十二月,東捻軍被平定。
- 1868年清同治七年七月,西捻軍主力被平定。
- 1870年清同治九年六月,长江特大洪水,川、鄂、湘、赣、皖诸省受灾,灾情数百年罕见,史称庚午之灾。七月,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殺。
-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九月,迎娶皇后阿魯特氏(孝哲毅皇后)。
-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正月,親政,同年同治陝甘回亂及雲南回亂大致平定。
-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六月,臺灣牡丹社事件爆發,與日本在北京訂立北京專約。
-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九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
- 1875年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崩,享年18歲。
考證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清文宗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清穆宗即位,随驾诸臣拟定兴符、安禧、祥祐、祺祥四个备选年号,肃顺、载垣等顾命八大臣选定“祺祥”为新君年号。当年九月三十日(11月2日),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祺祥政变,逮捕肃顺、载垣等人。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五日(11月7日)两宫皇太后颁诏,宣布废除“祺祥”年号,命议政王军机大臣恭拟“同治”二字进呈,为新年号。
因「同治」年號在滿文稱之「Yooningga Dasan」 ,Yooningga意為「共同」, Dasan 意為「政治」,直接翻譯成漢文看似「共同而治」,故有稱同治年號的意思是代表「兩宮太后共同而治」,此言可能有誤。因兩宮聽政是一時之計,不可能成為皇帝的年號。實際上清兵入關後早已漢化,「同治」應該是出自於《書經.蔡仲之命》:「為善不同,同歸於治;為惡不同,同歸於亂」。
也有人認為「同治」是一種「兩宮太后共同而治」的影射。
公元纪年对照表
同治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
公元 | 1862年 | 1863年 | 1864年 | 1865年 | 1866年 | 1867年 | 1868年 | 1869年 | 1870年 | 1871年 |
干支 | 壬戌 | 癸亥 | 甲子 | 乙丑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同治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
公元 | 1872年 | 1873年 | 1874年 | |||||||
干支 | 壬申 | 癸酉 | 甲戌 |
参见
- 中國年號索引
- 同治 (消歧義)
參考文獻
深入閱讀
- 李崇智.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年12月. ISBN 7101025129.
- 鄧洪波. .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劃. 2005年3月 [2007年3月10日]. ISBN 978-986-00-0518-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年8月25日) (中文).
前一年號: 咸豐 |
清朝年号 1862年-1874年 |
下一年號: 光緒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